荷蘭的現代長城——三角洲工程

荷蘭位於歐洲西北部,是個西歐國家。西、北部臨海,東、南部與德國、比利時接壤。整個國家的海拔突出一個低,半數國土的海拔都低於1米,四分之一的國土甚至低於海平面,其中“絕帕斯波德(Zuidplaspolder)”的海拔僅有-7米,是荷蘭的最低點。海拔有個一兩百米在這個國家就可以被稱作高原,位於東南部的法爾斯山海拔322。7米,是荷蘭歐洲地區的最高點。(PS。別看荷蘭海拔低,但荷蘭人的平均身高在世界上可是數一數二的,男性185cm,女性168cm)正是因為國家臨海且地勢低平,使得荷蘭人數百年來不斷與海洋作鬥爭,修建防洪堤壩,從海洋手中保衛自己的土地。

荷蘭的現代長城——三角洲工程

荷蘭的衛星圖

荷蘭的現代長城——三角洲工程

荷蘭高於海平面的地區

1953年2月的北海洪災使得萊茵-默茲三角洲的海堤決口,導致1835人死亡,淹沒了1365平方公里的土地,直接經濟損失約達10億荷蘭盾。彼時的荷蘭1945年才從納粹德國的手中解放出來,才緩過勁來沒多久,大海又一記重拳招呼在臉上,荷蘭政府忍無可忍,當即決定組建三角洲委員會,徹底治理洪災。

荷蘭的現代長城——三角洲工程

1953年的洪水淹沒了荷蘭的城鎮

整個工程從1954年開始逐步實施直到1997年最後一個專案竣工共耗費82億荷蘭盾,其中包含4座風暴潮屏障、9座大壩和1條運河以及相關設施,被美國土木工程學院入選為現代工程界的七大奇蹟。

荷蘭的現代長城——三角洲工程

三角洲工程示意圖

荷蘭的現代長城——三角洲工程

Oosterscheldedam地區的風暴潮屏障

三角洲工程在最初設計時僅單純的考慮一勞永逸的解決洪水問題,幾乎沒有考慮到工程專案的環境意識和生態影響。儘管多年來人們對生態環境認識的水平不斷提高,但三角洲工程對整個地區的環境造成了諸多不可逆轉的影響,例如,阻塞了河口使得潮汐消失了,淡水變為海水的地點也發生了改變,使得部分地區原先的海洋生物由淡水生物取代;河流流速減慢淤泥沉積速度加快,整條航道需要定期疏通。

荷蘭的現代長城——三角洲工程

Maeslant Barrier地區的活動式風暴潮屏障

於是,為了恢復和保護被堤壩和風暴潮屏障包圍的自然生態系統,在2008年之後的經修訂的三角洲計劃更新中引入了“與自然共建”的理念。新的綜合治理計劃不僅考慮了防止洪水,還涵蓋水質、休閒業、經濟活動、航運、環境和自然。如果可以的話,現有的工程結構將被更“自然友好”的選擇所取代,以恢復自然的河口和潮汐,同時仍能防止洪水氾濫。作為修訂的一部分,專案透過降低或加寬河床使大自然能夠重新佔據這部分空間。為了確保這一點,將農業洪泛區轉變為自然公園,將開挖的農田歸還於野生植物,新開挖的湖泊和航道為魚類和鳥類提供棲息地。沿著海岸,每年都新增天然沙子,以使沙子自由地吹過沙丘,而不是透過種植植被或護岸將沙丘固定在原地。儘管新計劃帶來了額外的成本,但還是受到了好評。

荷蘭的現代長城——三角洲工程

Oosterscheldedam地區的風暴潮屏障

這項工程解決了數百年來困擾荷蘭人的洪水問題,為荷蘭西南部地區經濟、生產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項偉大的工程也是去荷蘭旅遊觀光的打卡勝地。

荷蘭的長城——三角洲工程

TAG: 荷蘭三角洲風暴潮工程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