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人講的“祠堂田”是什麼田?以及關於鳥仔嶺螞蟥精的故事,這裡面有答案

走進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領略瑤鄉厚重的歷史沉澱,請點選茶江資訊、茶江風公眾號快捷閱讀並關注

茶江明珠—實樂古村(四)

作者:鄭智敏 王國富 圖鄭智敏 攝

王氏宗祠

(接上期:想不到恭城這裡原有清福寺和秀溪廟)王氏先祖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來到實樂村落居後,子孫後代繁衍,五代祖禮茂公於明天順元年(1457年)始建宗祠。因當時族內人口較少,經濟薄弱,只建造一座簡陋狹窄的祠堂。到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族內人口壯大,經濟富裕起來,經延續數十年的籌備,直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成現有兩座三廊的宗祠。

宗祠由村老族長管理族譜、祠堂田、祠堂谷和清明節、中元節祭祀祖先以及祠內其他事務。

宗祠擁有二百多工(工:古時一種田畝計量單位)“祠堂田”,每年有百多擔稻穀入倉。祠堂谷每年除提留部分固定資金外,其餘在清明節購買生豬宰殺分給族人,叫做“分缽子”。清明節分缽子時,所有加入缽的族人將缽子拿到祠堂按每小族房人位置排放、貼上名單,祠堂將豬肉平均分到各小族,小族再將豬肉平均分下各家各戶的缽子。已加入祠堂分缽子的族人,不論清明節分得的豬肉多或少,到農曆七月中元節都要到祠堂供奉祖先一餐。

各家各戶到祠堂分豬肉用的缽子,由祠堂統一定製模型大小一致,不能他用,不準將其它器具代用,否則顯得宗祠族人不純潔。如有偶爾撞破缽子的要交納本錢,祠堂補上一致的缽子。打破缽子是家庭不吉祥的事,所以將缽子視如珍寶,一年使用一次,輕拿輕放,小心翼翼。

每年中元節,自農曆七月初一接祖先回祠堂享受子孫供奉。由祠堂抽籤排日、排餐、排次序進行,所有清明節有缽子分得豬肉的族人,都要辦一席豐盛的十碗到祠堂輪流供奉。子孫輪流供奉到十五日晚結束,由祠堂(張燈結綵)紙船明燭,挑著肉粥隆重送行祖先。(在宗祠內的家庭,七月初十接祖先回家,十三日款待祖先,十五日送行祖先)。每年中元節,是實樂村紀念祖先的重大節日。

王氏宗祠立有規章制度,族內男丁要年滿十六歲才能入族譜名單,十八歲後成家有室才能加入缽子。女孩子不能入族譜,不許招郎入贅。族內如有娶二婚女子帶男孩來的,要納一工水田入祠堂,方可改姓入譜。沒有男孩和沒有生育的夫婦,百年之後要想享受人間香火,就納一工水田入祠,祠堂統一招募燒香出殯。在實樂村範圍或其他地方見有“三槐祠其墓”字樣的墓碑,就是納田入祠亡故的公墓。

王氏宗祠自建立以來,為使子孫後代銘記水源木本,分支有序,兄長之分,流芳百世而不紊,每傳宗一代都要添修族譜一次,給後代們有傳承之源。

恭城人講的“祠堂田”是什麼田?以及關於鳥仔嶺螞蟥精的故事,這裡面有答案

(實樂村古建築情景之一。2017年12月31日攝)

鳥仔嶺涼亭

實樂村民歷代相傳行善積德、助人為樂的良好風格。清同治年間,由實樂村民及外地義捐部分資金,修築了由實樂村通往上灌村翻山越嶺的一條石階古道,這條石階古道給由湖南前往慄木一帶的行人縮短了二十多里路。

民國年間,為方便過往行人避風避雨,乘涼休憩,在實樂村與上灌村的山界頂端建造一座涼亭,叫“鳥仔嶺涼亭”。

鳥仔嶺涼亭是實樂村王大秀、王大才兄弟倆合資建造的。亭內放置石製茶缸,簡易茶几,茶杯和瓢勺,還有擺放大小不一的天然石凳。每年夏秋季節,聘請專人擔水燒茶,方便遠端行人。每當炎熱的夏秋,登程路客,路過鳥仔嶺涼亭,喝上一口清涼可口的涼茶都感嘆實樂村人的慈善良心。

據村民介紹,鳥仔嶺涼亭有一個傳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鳥仔嶺涼亭到上灌村一段山溝裡,有很多巨大的亂石填滿山溝,山溝水從亂石底縫流過。流水潺潺,常年不斷。兩面山壁,古木叢生,陰森蔽日。在亂石縫裡匿藏著一條千年雄性大螞蟥精,經常在這段山路出沒,殘害姑娘婦女。遭到螞蟥精殘害的姑娘婦女,全身血液被吸乾,直到面黃肌瘦而死亡,從此姑娘婦女們再也不敢往這條山路經過。

實樂村清福寺有個老僧人,是上灌村周氏人,名叫“周秉能”,人稱秉師傅。相傳秉師傅青年時代曾在四川峨嵋山修道成佛,神通廣大,雲遊四方降妖避邪。鳥仔嶺有妖精殘害姑娘婦女的事傳到秉師傅耳裡,秉師傅立刻來為人們降妖除害。他化身成一個年芳二九的美貌姑娘,引誘妖精現身,使出佛法捉拿,就地掀開一塊巨石將螞蟥精關押石洞裡,用大拇指指甲在巨石石縫閉合處,刻上“唵嘛呢叭咪吽”佛門咒語條符,將石洞縫隙牢牢封住。他說,只要過路人將咒語符念上一遍,妖精被關押期就增加五百年,使妖精永世不能逃脫。螞蟥精被秉師傅捉拿關押後,再也沒有妖精殘害姑娘女的事出現了。

鳥仔嶺有螞蟥精殘害姑娘婦女的事流傳數百年,在人們心目中始終存在恐懼,據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鳥仔嶺附近的村民迎親嫁女的新娘,寧願繞道幾十里路,也不敢超近道從這段山路經過。本期封面圖片蘇義華友情提供(未完待續)

讚揚是一種美德!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 E N D ——

瞭解恭城最新資訊,請及時關注“茶江資訊”“茶江風”公眾號

TAG: 祠堂缽子仔嶺實樂村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