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壽寧·下鄉的味道”採風作品選登〡詩音:水邊的斜灘

壽寧縣委宣傳部

壽寧縣斜灘鎮

欄目協辦>>>

詩音/文 劉巖生/圖

“難忘壽寧·下鄉的味道”採風作品選登〡詩音:水邊的斜灘

古鎮斜灘

“難忘壽寧·下鄉的味道”採風作品選登〡詩音:水邊的斜灘

果你經常行走鄉間,你就會發現,每一個繁衍生息的古村落,除了村頭村尾有一片風水林,也都有一帶清澈甘甜的清溪流。我們的祖先總是沿河而下,或溯流而上,披荊斬棘,逐水而居。有的家族,甚至把水源對於村莊生存的重要性,作為訓誡和秘籍,載入家譜。水,是生命之源,萬物藉水而生。溪水清清,穿村而過,或繞村而行,哺育著村莊的子民,也滋養了兩岸的莊稼和花草樹木。村莊因水而靈氣秀麗,因水而繁榮富庶。

“難忘壽寧·下鄉的味道”採風作品選登〡詩音:水邊的斜灘

斜灘古巷道

“難忘壽寧·下鄉的味道”採風作品選登〡詩音:水邊的斜灘

長溪河畔的斜灘,就是這樣一座美麗的江南古鎮。我凝視著閩東地圖,長溪水系在大地上的分佈和流向,就像一棵藍色的樹,根鬚繁茂,向著大海的天空伸展我們看不見的茂盛枝葉。我們都是這棵大樹庇廕下的子民。而斜灘得天獨厚,因為位於壽寧縣境南部,長溪上游的幾條主要支流,都匯聚於此。假如能夠遠眺,長溪源頭所在的縣境之北,山羊尖高聳著,連綿著千米以上的山峰,那裡天地蒼茫,林木蔥蘢,溪谷坡陡流急,溪水蜿蜒起伏,飛瀑湍流,奔騰而下。到了斜灘,溪流漸闊,寬處百米有餘。溪中也少了礁岩怪石。溪水在這裡迴繞一下,“斜”出一大灣,灣內有大沙灘,故稱斜灘。

斜灘依然山高嶺峻,陸路不便,但因為長溪,船隻可以抵賽江入東海,往南往北,達三江通四海,使斜灘成為閩東北及浙西南的物資集散地和貿易中心,成為閩東早年的重要商埠古鎮。據載,明萬曆中葉至民國時期,是斜灘的鼎盛時期。縣境內各處的土特產,如茶葉、桐榛油和糧食等大宗貨物,由挑夫挑到斜灘,裝船起運;沿海的鹽、糖、魚、棉布及南北雜貨,水運至斜灘, 再肩挑轉送至縣內和浙南的景寧、慶元、泰順、龍泉等地,乃至江西省的廣豐縣。有徽商洪足國等人泛九舟至斜灘 ,較大規模地為壽寧運送食鹽,並於次年建官鹽庫。那時水路交通主要靠一種叫“斜灘槽”的小木船,除了運貨,亦載客。斜灘槽船身寬二米,長四米,載貨一噸左右。水運鼎盛時期,船隻多達兩百餘艘,船伕船工有四百多人。全年運貨四千多噸。光茶葉一項,每年經由斜灘銷往外地多達四十多萬擔,有的直接出口遠銷到東南亞及西歐等地。一批擁資雄厚的商號,回收的茶葉箱子,只要打上“斜灘”二字,就可以輾轉直達斜灘。那時斜灘商賈雲集,貨物集散,一派紛繁忙碌,“門迎雲路三千客”描繪了當年的商埠盛況。

想象當時的斜灘古鎮,四面青山環抱,沙洲河渚,蒹葭蒼茫。長溪和平溪雙溪交匯,古廊橋下流水湯湯。溪埠旁那棵蒼翠的老榕樹,虯曲的樹幹上青苔斑駁。樹下是納涼攀談的好去處,常聚些村民,商賈和搬運工,還有互相追逐嬉戲的孩童。溪邊一排黑瓦板壁的吊腳樓,在日夜流淌的河水、陽光和溪風中,有了歲月的滄桑色。樓廊上,萬國旗似地晾曬著一些衣物,有一種居家的安穩和寧謐。最熱鬧的,自然是岸邊紛繁的裝船卸物。溪面上,斜灘槽滿載貨物,在“欸乃”聲中來來去去。這些貨物自然大多是與古鎮上的一條老街有關。

老街不長,也就千米多。街道狹窄,是麻石條鋪的路面。街路兩旁商鋪林立,多是兩層人字瓦頂木樓房,鏤花隔扇門。茶行當然是最繁忙的店鋪。二十四家茶行,“周源豐”是最大茶葉精製業業主。日常離不開的瓶裝豉油、原醬和香醇老紅酒、冬白酒,則數“謙受益”“周源豐”“ 郭豐記”這幾家老字號,產品遠銷到福州、香港。論美食,“黃德記”的餛飩是有名的。“一團軒”和“錦香齋”的精製豆沙、麻酥、花生餅、如意糕、豬油糕、雪片糕,看著就想吃。此外,街上那些提籃小賣,或小吃擔挑著的鼠粬餈、土豆粿、泥鰍面、番薯扣之類風味小吃,也是香味撩人。七層糕是用布巾覆著,切成菱形小塊賣。神秘的油浸棗藏在深府大院,流傳了兩百多年,模樣棗形棗色卻非棗,外酥內糯,入口即化,是斜灘人年節婚嫁壽喜的待客小吃,一般人家平時難得見到。

小山鎮藥材鋪也多。“達敢堂”“萬春堂”“ 神草堂”“週迴生”“吳葆壽”“中和堂”“蓋其生”都是名店。“大德生藥店”最早經營西藥,也是名聲在外。出門人荒村雨露野店風霜,王裕大的直柄油紙傘,美觀耐用,那是必備之物。“姚隆記”“萬福來”“振泰源”“洽記”“ 葉同利”“瑞泰金”等商號擁資雄厚,經營著蘇廣佈匹、百貨日雜。每年春茶上市時,都會張燈結綵,削價拍賣,買和賣都歡喜熱鬧。更熱鬧的是斜灘集市。每到農曆十三和農曆二十五兩天,四方攤販來聚,大橋上的攤位擺開龍門陣,四時土產貨物琳琅滿目。四鄰八村都來趕集,人來人往,幾乎把大橋都佔滿了。斜灘周邊的鄉鎮就沒有這樣的習俗。而迎春接福的遊神民俗,則是源於水路。為祈保風調雨順、四季平安,每年正月十三舉行規模盛大的“搬鐵枝”“迎奶孃”。嗩吶鑼鼓,龍傘旗幡,六人抬的四方臺閣,奶孃神安坐“神船”上,一路浩浩蕩蕩,所到之處,善男信女鳴炮燒香頂禮膜拜。那時,這條老街又是怎樣的熱鬧景象呢?

“難忘壽寧·下鄉的味道”採風作品選登〡詩音:水邊的斜灘

廊橋臥波 徐飛攝

走完老街逛小巷:何家巷、周家巷、郭家裡……小巷幽幽,大多數都以姓氏命名。那些官宦豪宅、神宮廟宇就藏在小巷深處。明、清古宅160多座,青瓦高牆,雕樑畫棟,美輪美奐。盧、何、周、郭四大家族的名人世居最為顯赫。何家大門高懸清光緒年間欽賜的大橫匾,“大夫第”三子渾厚有力。廳堂雕樑畫棟,門窗隔扇花鳥浮雕。盧家三代“父子三登科,一家兩進士”。“進士第”建於嘉慶年間,兩百多年的老宅,牌樓式門臉,粉牆包棟,大門上方彩繪泥塑匾額內有 “進士第”三字。匾額兩側是彩色壁畫,左為松鹿圖,右為竹鶴圖。進大門,青石甬道穿過天井直達大廳。天井兩側的窗雕簡約流暢。大廳靠近天井的地面拼鋪著二十八塊菱形青石板。大廳正壁兩側上方的神龕精雕細琢。橫案下,一張合歡桌的分與合,向來客暗示進退的禮儀。一個小細節,透露出舊時大戶人家嚴整的家規禮法,風俗世情。“朝議第”,是民國時期騎兵少將周孝培的高祖周尚澤,在清光緒元年誥封“朝議大夫”時修建,門樓內外雕刻精美,照壁上四幅磚雕:梅、菊、竹、松。風火牆彩繪花邊。天井、迴廊、神龕、樑柱、門窗、柱礎,皆雕飾,是經典的江南木構古宅。

走出古宅,走過老街,我們又沿溪邊踏上車嶺古道。古道悠悠,芳草萋萋,和溪流一路並行,據說有一萬二千九百多級臺階,就像民謠裡唱的:“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當年貨物上岸,就是從這條古道挑往縣內及浙南各地。想象炎夏寒暑,挑夫們肩挑沉重的貨物,前行在古道上,一步噓氣、十步換肩,壓得背駝腰彎,磨爛兩肩流盡汗,那是怎樣的艱難?如今古道已經寥落,再也看不到挑夫的身影了,倒也不是壞事。生計之門一扇關上,總有另一扇會開啟。只是斜灘古鎮因溪水而成為繁華商埠,也因溪水而衰敗沒落,這樣的盛衰對比,終究令人傷感。建了水電站,溪水自然瘦弱,且通了公路和高速路,水路的荒廢也是必然,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所幸的是,斜灘古鎮依然小橋流水人家,依然古風撲撲風景秀麗。古道邊石壁上,野生的秋海棠成片蔓延,那麼奢侈地鋪生開去,才五月多,竟就擠擠挨挨開了玫紅的花,還有黃色的野菊花也開了。而溪岸上的榕樹、楓楊、古松、竹叢,也都依然那麼清美,那麼好。溪聲淙淙流響耳畔,隔著竹樹看溪水流淌尤其有韻味。此時,天藍,樹綠,鳥鳴,蝶飛。空闊處,一隻白鷺掠過水麵,盤旋,翱翔,飛落又飛起。我知道斜灘人正在奮力探尋古鎮繁榮的新路子。一切還都這麼好,溪水怎能不豐盈豐沛起來呢?恍惚中,我似乎看到清瘦的溪水,在一點一點漲起來,漫漶起來,生動起來,微波粼粼裡,隱隱盪漾出一個古鎮繁華的影子。

“難忘壽寧·下鄉的味道”採風作品選登〡詩音:水邊的斜灘

車嶺古道起點

“難忘壽寧·下鄉的味道”採風作品選登〡詩音:水邊的斜灘

TAG: 斜灘古鎮溪水長溪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