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二十三中原是一座祠堂?說不盡的開平胡同

自唐朝建城的開平古城,隨著明初兩次大規模的移民,城內外佈局進行了一次新的組合,在十字大街以外新建了一批大小街道。它們不僅是開平社會生活中的紐帶,連線貫通著開平的各個角落,更是開平老百姓生活的場所,是開平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舞臺,記錄了開平歷史的變遷。自元代稱呼小街小巷為衚衕起,歷經六七百年的風雨滄桑,開平形成了內涵深厚的

衚衕文化

,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唐山市二十三中原是一座祠堂?說不盡的開平胡同

開平老城區衚衕一角

每條衚衕均有一眼水井

衚衕與水井彼此關聯。

開平的每一條衚衕裡原來均有一眼水井,究其原因是與蒙古民族有關。蒙古大漠缺水,在有水源的地方安家是蒙古人古老的生活習慣。蒙古人征服漢族地區以後,效仿漢人的生活方式建城定居。在建設城鎮過程中,基本都是先挖水井,或是先預留水井的位置,然後才修建房屋、鋪設街道。元代大都(今北京)城當中,深巷之內必然配備一眼深井。

在蒙古語中,把“水井”讀作“衚衕”,久而久之,衚衕就成了小巷的代名詞。

首都是這樣設計佈置,自然地方建設也必須遵循。為此,開平城內外的衚衕,也都在小巷深處配備一眼水井。

這些水井成了衚衕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設施,在人們的觀念中佔有極重的分量。水井哺育滋養衚衕裡的人們數百年,直到1970年,開平用自來水裝置取代並陸續填平水井,水井雖然消失了,卻留下了歷史與文化、懷念與情感。

有趣的衚衕命名

衚衕名稱豐富多彩,在開平素有18個衚衕之說中,以

姓氏

命名的衚衕有10個,其中以名門望族命名的有謝家衚衕,以一個家族集中居住而取名的有韓家衚衕、霍家衚衕等,以最先入住定名的有高家衚衕、陸家衚衕等。

還有以

地理位置、地形或標誌性建築物

確定名稱的,如處於東大街路北第二條街的叫二道衚衕,位於興福寺(俗稱北大寺)北牆外的小巷,稱大寺後衚衕,街道形狀似錢叉子的稱錢叉子衚衕,小巷狀似水井轆轤的叫轆轤把衚衕,小巷內設定衙門的謂衙門衚衕。更有趣的是有一條最長最寬的街道,因有一眼大口深井,用精緻石板開了4個孔蓋在上面,安裝了4架轆轤,便將街道稱為四眼井衚衕。

還有的衚衕名稱

強化和凝聚起人們的文化信仰

,如位於六街的忠義衚衕,寓意對人要講忠誠,對朋友要講義氣,對國家要做忠臣義士。又如僅有9。8尺寬的信義衚衕,是對人們講信用守道義的一種寄託。這樣的衚衕名稱蘊含著許多美好的道德觀念,讓文化變成人們的生活方式,涵養精神,向上向善。

衚衕裡建有廟宇

開平的幾個衚衕裡建有廟宇,從當時廟宇的位置分析,是廟宇與街道同時規劃、同時建設。

位於四眼井衚衕西頭路北的興福寺是開平佔地面積最大的廟宇,東西鄰居均為居民院落。位於三街二條的白衣庵建在衚衕最西頭路北,與城牆內側連山。建在陸家衚衕的觀音堂,位於衚衕東口路南第一家。建在忠義衚衕的文昌宮,東鄰一家商戶,往西均為民居。這樣的建築佈局,表現了開平胡同里人們的生存形態,讓人們看到了佛教文化在中國保持生命力的群眾基礎,也見證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衚衕里人們的苦樂年華。

在中國曾經歷兩次改廟宇辦學堂的潮流。因為寺院佔地屬公有地,將殿堂內的泥塑像拆除後,稍加改造,擺放上桌椅即可做課堂,比新建校舍省地、省錢、省時間。第一次是民國初年,要改變過去私塾、私人辦學的狀況,設立公立學校,使更多的學齡兒童受到啟蒙教育。1922年,在“民國大變革,廟宇改學堂”歷史潮流的推動下,開平將位於四眼井衚衕的興福寺改為灤州第二國民小學,1930年把位於三街二條的白衣庵改為開平西關初級小學。第二次改廟宇辦學校則是建國以後。解放初期,百廢待興,政府大力興辦中小學教育,但校舍嚴重缺乏。開平鎮將位於東門外的碧霞元君祠(俗稱娘娘廟)改為東關小學,把位於忠義衚衕的文昌宮改為南關小學,開始以新式教育培育人才。

精神記憶的家園

在歲月的煙雨中,開平的衚衕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精神記憶的家園。

雖然衚衕居民有的是一個家族,有的是五方雜處,但幾百年間、多少代人都能和諧相處。人們共同遵循著“見窮苦親鄰須多溫恤,勿持勢力而凌逼孤寡”的古訓,培養著扶弱濟貧的思想品德。

這裡還出現過一位德才兼備、心懷家園、頗有治國安邦之志的開明鄉紳。從明代崇禎二年(1629年)至明代滅亡(1644年)的十幾年間,金兵多次進犯長城一帶,騷擾開平等京東各州縣。居住在四眼井衚衕的趙氏七代傳人、明萬曆二十八年舉人

趙養蔚

是開平的富戶,捐資數萬金,築城供軍餉,組織軍民聯合禦敵,協助明軍三次守衛開平城免遭生靈塗炭。明思宗皇帝先後三次加封養蔚司農郎、中書舍人和員外郎等官職,養蔚三次謙恭推辭不受。時任山海關軍事督師孫承宗賦詩讚嘆曰:“惜君俠氣壯江湖,矍鑠忠貞護國出。石城歷盡滄桑事,高陽護下太糊塗。豪士回青自珍重,莫顧姬妖入孤竹。後主圖樂不思蜀,豈怪漢室進窮途。”

崇禎十年(1637年),養蔚又去邊塞撫民,因積勞成疾病逝。思宗皇帝知道養蔚去世後,賜趙養蔚為尚寶司正卿(正五品),封三代為官,承襲養蔚之官位,準立祠堂。於是在四眼井衚衕中段路北建設了京東有名的趙家祠堂,院落雖不大,但殿堂雄偉,飛簷翹脊,雕樑畫棟,裝飾典雅,風格獨特。在大門口兩側門框上刻著一副對聯:祖居石城蓬嘗萬載,脈延天水俎豆千秋。堂內供奉趙養蔚等幾幅官服架身的彩色畫像。每年清明節,趙氏大家族都祭祀先祖,延續了幾百年。

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趙家祠堂改為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學校園。

這些承載著開平人記憶的衚衕,如今已經難以辨認當年的模樣。但人們走在這些古老胡同的遺址時,卻能看到過去,望見未來,記起鄉愁。

THE END

(圖文來源:唐山勞動日報;公眾號“唐山檔案”)

TAG: 衚衕開平水井廟宇四眼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