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歷史遺蹟之官橋與秋柳亭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歷史遺蹟之官橋與秋柳亭

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為你講述潯州府過去的美景!

山山水水,自有詩意;

山山水水,即是風景!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歷史遺蹟之官橋與秋柳亭

講到桂平風景名勝,必定要講西山。講西山風景,又必定要講西山的人文歷史。

在百十年前,乃至幾百年前,桂平城區人口少,城區周邊都是田園風光,自然風光,入目皆風景,沒有多少民居建築與人為改變。

所以西山山水處,自然就有諸多美景畫面。在民國年間,好事者也就以一山風景,從中點評出西山八景,自下而上分別為:

官橋秋柳,雲臺曲水,忠勇松濤,碧雲石徑

龍華晚眺,乳泉琴韻,古洞仙蹤,飛閣月明。

當然,到了現在,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城鎮化的建設,城市的擴張,山上林木的生長等等,各種因素改變著這西山風景,於是這八景也就漸漸沉入歷史之中,更甚於,都不提及這種文化了。

就講這官橋秋柳,本來是從桂平城上西山主路的必經之地,但在近二三十年城市建設中,官橋秋柳的風景也已面目全非。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歷史遺蹟之官橋與秋柳亭

其實,官橋秋柳,真正介紹起來,應該是官橋與秋柳亭,要分開來講,這可以說是桂平西山曾經的風景之一,更是曾經古代潯州府時的一個重要的地點,官橋,位於西山山下,橋下澗溪處,桂平人習慣稱之為官橋坑,關於官橋始建年代,不詳,有說是始於唐代,那時的樣式也是石拱橋。

在古代城市的對外交通中,必定有一條或幾條主要道路,也叫官道,是往來城市的必由之路,而此處,即是當年往來桂平行政治所的必經之處,剛好此地有條澗溪,為了往來方便,於是在此建橋。

瞭解桂平三十年前的城市周邊地理環境的人都知道,官橋東即入桂平城,官橋西即上西山,兩點一線,西側通西山已是是盡頭,再入也就莽莽群山了,何來必由之路呢?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歷史遺蹟之官橋與秋柳亭

這就要翻翻桂平的歷史沿革了,宋代以前,現在桂平城的位置還是一片蠻荒野地,只是在更久遠的秦漢時期,在黔江,鬱江交匯的三角嘴處有過建築遺蹟,但也許因為自然災害,從那以後直到宋,這一片區域都荒蕪著,並沒有開發,不存在城池城市的說法。在這段歷史時期的各朝各代古桂平行政治所都建在西山大窩坪處,宋以前到潯州的各屆州官,縣官上任,生活必定要上西山,所以,這段路即是宋以前到古桂平行政治所的必經之路。

從地理位置而言,官橋處正好位於西山下,當時行政區的郊外,以澗溪為界,過官橋上山即入古潯州桂平中心行政區,下山過官橋即離桂平中心行政區。

在古代社會里,流傳著一種官場文化,這種文化其實也是一種人情世故,人情交往的禮儀。在每個城市郊外的官道處,都有這麼一處地方,是專門為了迎送官員的,或是驛站,或是亭子。每當有官員安排到一地上任或卸任,一班同僚都會到此地迎接來上任的官員,或送別離任的官員。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歷史遺蹟之官橋與秋柳亭

這個地方,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名稱,有一首廣為流傳的經典歌曲,就說明了這個地方的作用,由李叔同填詞的《送別》就有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裡的“長亭”就是指這種“迎送亭”。接人時,可以在提前來亭中歇息等待,送人時,可以亭中細細話別。

宋代以前,潯州府治,縣治就在此橋為界,在橋西一旁建了個六角亭,名曰:接官亭。自然,亭外這橋也就隨之稱為官橋。按此說來,官橋之名,也有千餘年曆史了。千餘年中,此處上演過無數次的迎接與別離,其中過境到訪的官員,歷任潯州府和桂平縣的官員,不知有多少人被歷史記錄下來呢。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歷史遺蹟之官橋與秋柳亭

到了宋代,古潯州府城池正式在現在桂平老城區起建,桂平真正成為一個城,府治,縣治辦公之所隨之由西山上搬到山下城內,主城出入通道也隨之變化。西山腳下的官橋,接官亭也就寂寞了下來,失去了原來的作用,一定意義來講,也就成為了西山的“迎客亭”了

潯州府所在地的桂平城池築成以後,陸路通道主要是由城西門和小南門進出,類似功能的“接官”場所,也就改在小南門外不遠處,位於西關牌樓外(對應現在位置,即是中醫院,第三農貿市場一帶),那就是一片荷塘,這裡也是桂平一大名勝:古潯州八景之一——金蓮夜雨所在地,荷塘沙洲上,曾經有兩個亭,平波亭和南浦亭,荷塘美景如畫,自然也是十分適合作為迎送往來官員的地方,這二亭也就成為新的“接官亭”了。

城市重心的轉移,在歷史風雨中,不知何時,西山腳下古老的接官亭崩塌了。何時崩塌,不詳,起碼清代資料中,對這接官亭沒有了記錄,而官橋則堅持到清末宣統年間,最終被一場洪水沖毀了。巧合的是,這宣統年,正是中國古代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皇帝統治時期。官橋垮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也就跟著結束了!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歷史遺蹟之官橋與秋柳亭

橋垮了,對人們日常往來西山和城區,必定多有不便,於是,在幾年後的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時任桂平知事(也就等於是縣長)蔣航在此處重新修建築一座石橋,並在原來官橋的基礎上,加寬,更方便民眾進出往來西山與縣城,橋則依然沿用舊名——官橋。官橋的樣式造型,細看真有城南接龍橋的影子,不知蔣知事主持建橋時是不是對接龍橋有所借鑑呢?

同時重建的,還有這橋頭處的涼亭,這次重建的涼亭,名稱應就是官橋亭,至於官橋秋柳,只是指當時的環境,意境,是一處風景命名,不過此次建設的官橋亭在後來的戰亂中被毀。

至於這涼亭是何時開始稱喚“秋柳亭”,這就與上世紀七十年代桂平對西山新一輪建設有關,其中一項,就是重建官橋處的涼亭,依然是六角亭,材料使用鋼筋水泥,仿古而建,紅柱琉璃頂,六角沖天飛簷,各有一沖天角,其餘沒有太多的裝飾。估計是由於傳頌了幾十年的西山頭一景“官橋秋柳”的原因,故以“秋柳”為亭名。並在涼亭的前正面和後側面頂額處,各掛一塊匾額,上書“秋柳亭”。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歷史遺蹟之官橋與秋柳亭

最初在秋柳亭正面左右立柱有一副對聯,文曰:

流水有情歸故澗;

夕陽無語下孤亭。

此聯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好像都見過,此聯是一佳作,在學術曾廣為流傳,只是這對聯是借鑑略改還是本地人士原創,那就不知道了。如今,原掛著的這副對聯早已蹤影全無,官橋周邊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官橋附近風光無限,近山臨水,柳樹碧綠,垂柳隨風,橋下澗溪山水清徹,天氣晴好時,清風輕起,柳浪鶯啼,人漫步於橋畔,駐足於亭中,可聽橋下流水潺潺,可觀溪中游魚,一目青山,真令人心曠神怡,此情此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依然可賞,市民遊人每上西山,多願駐足享受這傳說中的進入西山第一處美景。

桂平人文: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歷史遺蹟之官橋與秋柳亭

而今天,官橋依然,秋柳難尋;亭臺依舊,卻已滿滄桑,橋下流水如昔,卻已沒有神韻。這官橋與秋柳亭曾經有過的輝煌,早已成為過去。

橋,如不注意,走過也不知是橋,亭,也毫不顯眼,破敗之相,人來人往,匆忙間,不會有人留意到它的存在,即使有人駐足,也只不過稍作停留,不會想起它有過的故事!

官橋秋柳,就如同這西偏的太陽,漸漸落幕,慢慢謝幕。只是,太陽有再起,而它……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TAG: 官橋桂平西山秋柳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