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中國行| 20餘位國內知名詩人、書法家、新聞工作者聚焦花滿婺城

詩畫中國行| 20餘位國內知名詩人、書法家、新聞工作者聚焦花滿婺城

詩畫中國行| 20餘位國內知名詩人、書法家、新聞工作者聚焦花滿婺城

詩畫中國行| 20餘位國內知名詩人、書法家、新聞工作者聚焦花滿婺城

詩畫中國行| 20餘位國內知名詩人、書法家、新聞工作者聚焦花滿婺城

詩畫中國行| 20餘位國內知名詩人、書法家、新聞工作者聚焦花滿婺城

記者張苑、鄭睿、攝影陳俊、黃詩媛

11月24日,為期兩天的“詩畫中國行”大型採風活動婺城站圓滿結束。20餘位國內知名詩人、畫家、書法家和新聞工作者相聚婺城,聚焦“花滿婺城”的建設成果,以詩書畫為媒,為幸福婺城畫像。

共賞婺城“雙城”勝景

24日一大早,“詩畫中國行”主題採風團成員們就乘車出發,沿著金華江一路駛去,婺城高鐵新城的樣貌在他們眼前徐徐展開。

在實地參觀了城西西郊二期安居工程城中村改造專案、二七區塊徵遷工程和城西街道矛調中心後,採風團成員們才真正感受到了這幾十年來金華這座城市所發生的鉅變,真正理解了婺城“雙城”戰略的含義。

“一門勝蹟千年閱,三代鴻恩八婺濟。”登上保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由詩人吳重生所撰寫、書法家嚴軍所篆刻的“保寧門上第一聯”。

“這幅對聯大約創作於25年前,當時金華市在重建保寧門時面向全國徵稿求聯。我那時在金華日報任記者一職,當即投稿,經過評審後我的作品獲得了一等獎,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鼓勵。聯中的‘一門’指的是保寧門,‘三代’則見證了吳越國的歷史。”浙報集團北京分社社長、《美術報》社副社長吳重生故地重遊,對婺城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他一邊解釋著對聯的由來和寓意,一邊讚歎著婺城的富饒、幸福與美麗,“今天我重返婺城、重返保寧門,看到這副對聯後很親切、也很感動。”

在黃賓虹故居,吳重生按捺不住內心的創作熱情,當即提筆書寫心中翰墨,借嚴維的《送人入金華》一詩中“明月雙溪水,清風八詠樓。少年為客處,今日送君遊”的詩句表達了自己對金華深深的眷念之情。

漫步在古子城、八詠樓和酒坊巷,採風團一行逐漸被婺城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感染,隊伍中已經75歲的浦江人張有光更是引吭高歌,以一首自己作詞作曲的《歌頌浙中金華風光美》,唱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和美金華:“天下的風光哪兒最美/浙中金華最美麗/南有九峰山/北有雙龍洞……”雖然他不是專業從事音樂的工作者,但歌聲中蘊含的力量、情感和熱愛還是令在場的所有人為之動容。

在金華生活了近20年的張有光,感慨於近年來金華的鉅變,以對金華的熱愛為驅動力,將金華的名勝古蹟和地標性建築都寫入了《歌頌浙中金華風光美》一歌中。

共繪幸福婺城美景

24日下午,採風團成員們走進婺城區巖頭村,沿著舊石板鋪就的主路向前,只見清澈的梅溪環村而過,徐徐轉動的水車、農家庭院裡探出頭來的一簇新綻的茶花、佈局精細的生態洗衣房……掩映著一座座婺派仿古民居,一個個亭臺樓閣,讓人不覺懷想起千年以前流淌在這青山碧水、粉牆黛瓦間的詩情歲月。精美的意象成為文藝家在紙筆間流瀉出的動人詩行和深情畫卷。

巖頭村自古有靈巖十景:松甑煮月、丹牛臥波、天池浴女、廊橋遺夢、靈巖晚鐘、古渡重春、壟上醉秋、梅溪歸棹、石街照影、僧尼問俗,歷代文人騷客題詠甚多,村中靈巖禪寺始建唐朝,至今留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曠世遺韻。

近年來,經過精品村改造,巖頭村探路文化旅遊,每到週末,就會有慕名而來的人流。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相融合,也吸引了海內外學子來此研學旅遊,巖頭村還迎來了港澳臺學子,迎來了國內詩歌大咖,迎來了遠近中小學師生。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巖頭村已形成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政府搭臺、百姓營利”的發展格局。

採風團一行還實地走訪了“燕語湖”專案,瞭解了這片位於仙源湖度假區的尋常水庫經過因地制宜的改造,成為帶動文旅融合的巨型航母的故事。

“樓頭憑欄極目望,遙聽鴻雁又一聲。婺城古今有美譽,說與天下細細聽”,在靈巖書院,眾文藝家舉行了筆會,由著名詩人曹宇翔寫下的詩句彷彿打開了一罈子翰墨書香,鼓舞著大家開始了熱情的創作。發生在“花滿婺城”的一個個動人故事,彷彿時代發展磅礴大浪中的一朵朵絢麗浪花,扣動著文藝家們的心絃。豪邁的詩句、斑斕的水墨、通透的水彩……紛紛在紙筆間碰撞出婺城美麗的色彩。

TAG: 婺城金華採風保寧文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