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路天主堂——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可謂極其珍貴

石鼓路天主堂——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可謂極其珍貴,被譽為中國10個最美的教堂之一。

石鼓路天主堂,即聖母無染原罪始胎堂,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石鼓路112號,西鄰螺螄轉彎,是天主教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

石鼓路天主堂——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可謂極其珍貴

這座“羅曼式”建築也是南京現存最早的西式建築。整座教堂外形呈十字形,外觀造型簡潔而樸實。內部為典型的四分拱頂,兩側牆上開彩色玻璃的拱券窗,堂內各種圖案絢麗壯觀,教堂正面的花體字是拉丁語Ave Mazia的首字母縮寫,意為萬福瑪利亞 。

石鼓路天主堂——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可謂極其珍貴

石鼓路天主堂規模不大,裝飾也不算十分華貴,但它以綿長的歷史,展示著 中國 天主教發展史,因而它所承載的歷史價值己超過所有外表的浮華。該教堂也得以入選 中國 著名教堂行列。

石鼓路天主堂——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可謂極其珍貴

羅曼式是一種宗教建築風格,作品多為修道院和教堂,時間跨度大約是從公元1000-1250年(哥特式出現前)。羅曼式建築在繼承了羅馬建築的拱券技術和古典柱式之外,還沿襲了早期教堂拉丁十字式的平面結構。

石鼓路天主堂——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可謂極其珍貴

石鼓路天主堂是由最早來中國傳教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創辦。16世紀末,利馬竇曾先後三次來南京,於1599年在城西羅寺灣購買私宅,略加改造,作為個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禮部侍郎署南京禮部尚書沈榷三次參奏在華天主教傳教士與白蓮教有染,圖謀不軌,徐光啟上疏辯護不果,七月王豐肅、謝務祿等外國傳教士在南京被逮捕,後被押解澳門。十二月龐迪我、熊三拔等人從北京被押解澳門。這是明朝末年西洋傳教士在華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教堂也被拆除。

1864年,法國傳教士來南京復堂,在原佛教古剎寺的廢墟上建堂,1870年(同治九年)建成,定名為“聖母無染原罪始胎堂”,即現在的石鼓路天主教堂。北伐戰爭中該堂遭到嚴重破壞,1928年,國民政府撥款重修。

這座幾經興廢的教堂,見證了西方宗教與 中國 傳統激烈碰撞並走向和諧。

教堂院中的銅鐘

教堂除儲存禮拜堂、鐘樓、廂房等建築以外,有資料說還保留著四塊很有價值的清代碑刻。

其一為《天津條約碑》,呈十字形,上段刻雲紋等圖案,下段刻唐草、菊蓮,中段刻《中法天津條約》第八款、第六款。《天津條約》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當時,郭士立、衛三畏、丁韙良等傳教士參與了條約的起草、簽字事宜。條約中包含了外國傳教士可以隨意在華傳教、開設教堂的條款。

其二為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三月初六《內閣奉上諭碑》,也呈十字形。上段刻雲鶴,下段刻牡丹圖案,中段刻《奏請飭地方官於交涉教民事件迅速持嚴辦理》文。

其三為兩江總督和安徽巡撫佈告碑。上刻《剴〔kai凱〕切曉諭事照得法國條約第十三款內載》文。

其四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江寧府正堂塗布告碑。上有《為出示曉諭事準管江安等處天主教堂事務司鐸世襲公爵雷文開》等字樣。碑文曾一度被塗抹,現在已經修復。

內容上可以說從國際法,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法令要求保護教堂。這些碑對我們瞭解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近代史,都有一定的價值。

石鼓路天主堂——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可謂極其珍貴

南京第九中學歷史:

創建於 1925 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派遣翟光朝神父來南京石鼓路天主堂,創辦 “ 上海震旦大學預科學校 ”,後來學校成為江蘇省 16 所重點中學之一。

TAG: 教堂石鼓路傳教士天主堂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