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這座老建築,你絕對想不到,其雕塑精美,堪稱最美祠堂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裡寫到過一座城,當地人邀請旅人進城遊覽,同時給他們欣賞一些記錄著城市舊貌的明信片。旅人如不想讓當地人失望,就得稱讚明信片裡的城比眼前的城更好。那座城叫“摩麗里亞”。如果是在廣州陳家祠,我想旅人是不必糾結的,因為走進這裡就無所謂古今,那份綿延的歷史感讓人恍惚覺得,曾棲身於此的神祗,從未離去。

祠堂這個概念對北方人來說有些陌生,在南方,尤其是嶺南卻幾乎遍佈各處。合族祠又不同於普通祠堂,由多個縣同一姓氏的血緣群體合資捐建,具有修譜、供奉祖先、舉辦祭祀的祠堂功能,同時又能滿足族人聚集、落腳需求。陳家祠便由廣東72縣陳氏族人捐資興建。

這是一座路過絕對不會錯過的建築群,還未走進,人們的目光已被它富麗堂皇的模樣吸引——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鑄鐵和繪畫等裝飾極盡能事,尤其是房頂上的磚雕,各種人物、動物色彩鮮豔華麗,讓人總覺得上面平行生活著一個熱熱鬧鬧的世界。

磚雕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或珍禽瑞獸、花鳥蟲魚、山川風物,無論遠觀還是近看,都層次分明,栩栩如生,壯觀中透露著雅緻。這些人物動物彷彿也帶著生機,高居房簷之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打量著來來往往的人。

整座祠堂有三進五間九堂六院,由19座單體建築組成。漫步祠堂,環境古樸典雅,建築上繁複多樣的雕塑已令人歎為觀止,在廳堂和庭院中還設了許多展品,讓人走起來有種驚喜連連、妙趣橫生之感。

眼前的趟櫳顏色搶眼,尤其有意思的是下面小朋友的表情,一幅欲動不能動的掙扎感。趟櫳在嶺南地區主要用於安裝在古老大屋的大門前,沿導軌可開可合。家中小朋友尤其喜歡在這裡上下攀爬,也就有了這樣的場景——頭被卡在其中動彈不得。嚴肅的祠堂內忽然看到這麼可愛的一幕,想著下次再來,大概還能看到他卡在這裡,不由得更加開心。

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四至二十年(1888至1894年),還有個名字叫陳氏書院。祠堂和書院原本是功能截然不同的建築,但自清乾隆中期開始,合族祠因“把持訟事,挾眾抗官”,引發官府大規模禁祠行動,於是各姓合族祠紛紛改名為“書院”“試館”“書室”。“陳氏書院”的由來也正是這個原因。

聚賢堂內正中擺放著古色古香的桌椅,桌椅後鏤空木雕屏風佇立,做工精緻到無可挑剔,禁得起任何人的任何細細打量。更有意思的是“聚賢堂”匾額上的“聚”字是反寫的,據說是為了避免“聚”字的鉤如一把刀對著賢人。

連廊筆直秀美,營造出進深的層次感。在這樣古樸幽靜的氛圍中,眼前的景象總會讓人想起瓊瑤的《七重門》——有七重古老的門/關住了七百年的青春/七百種不同的故事/留下了七萬道淚痕……

精緻的磚雕營造出熱鬧喧譁的模樣,也給人家族源源不竭、繁榮昌盛之感。

展廳內的廣州金木雕神樓氣勢恢宏,如金子般耀人眼目。整個神樓裝飾繁複精美,營造出金碧輝煌的視覺衝擊感。在清末那個以手工製造為主的年代,要多少種雕刻工藝,多少人的日日夜夜,才能成就這樣造工精湛的藝術品。

陳家祠像個寶藏之地,她閃耀著舊日的榮華,堆積著舊日的煙塵。她的故事很多很多,她的精彩也很多很多,我不說,留待你自己去看,只要相信,她是不會令你失望的。(歡迎您在評論區點贊留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TAG: 祠堂陳家祠磚雕合族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