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江南古鎮如何“打捆申遺”:舒展自在,相互勾連

今天是“文化與自然遺產日”,澎湃新聞獲悉,由周莊、同裡、甪直、烏鎮與上海浦東新場古鎮等11個最具代表性的江南古鎮,目前正在聯合申報“江南水鄉古鎮”世界文化遺產。江南水鄉古鎮申遺採取的是“系列申報”的模式,即“打捆申遺”。

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世界文化遺產中心主任、研究館員趙雲看來,如果把系列遺產比作是一捆樹枝,它其中的每根樹枝自身也應當是舒展的、自在的,具有自己的姿態;同時,它們之間還需要能夠互相地勾連在一起、擁抱在一起,形成一個更美好的狀態。透過這種方式達成“1+1>2”的效果,這就是系列申報的意義所在。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團隊開始江南水鄉古鎮申遺的工作是在2015年,是受江南水鄉古鎮申遺聯合辦公室和各個相關遺產地的委託而開展的,至今已經有六年了。說到這裡,我首先還是要向阮儀三先生致敬,他是我們江南水鄉古鎮保護的先行者,也是我們的領路人。我希望現在我們所做的這些申遺的工作能夠為江南水鄉古鎮的保護做出一些貢獻,能夠真正地實現世界遺產公約的精神,不僅是為《世界遺產名錄》之中增加一顆明珠,而且能夠真正有效地促進江南水鄉古鎮的保護。

江南水鄉古鎮的申遺採取的是“系列申報”的模式。這種申報的方式有一種形象的說法叫做“打捆申遺”。所謂的“打捆”其實並不是簡單地把一些相似的古鎮綁在一起來進行申遺,而是要讓他們“綁”得很好看。如何解釋這個“好看”呢?如果把系列遺產比作是一捆樹枝,它其中的每根樹枝自身也應當是舒展的、自在的,具有自己的姿態;同時,它們之間還需要能夠互相地勾連在一起、擁抱在一起,形成一個更美好的狀態。透過這種方式達成“1+1>2”的效果,這就是系列申報的意義所在。那麼我們現在選出來的參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江南水鄉古鎮一共是十一處,它們共同成為了系列申報的初選物件。

11個江南古鎮如何“打捆申遺”:舒展自在,相互勾連

11處申遺古鎮一覽

必須要強調的是,我們選出來的這十一處古鎮並非是全部的江南水鄉古鎮,而是可以整體展現遺產價值的十一座代表性的古鎮。申報古鎮的遴選會影響到遺產價值的表述,所以自申遺工作啟動至今的這些年來,每次遴選古鎮的增加或減少都會影響到遺產價值,甚至會需要我們重新論述一些古鎮符合的突出普遍價值標準。所以,事實上我們一直到現在還在繼續探索更加完美的申報方案,古鎮的申遺名單也仍然是動態的。

11個江南古鎮如何“打捆申遺”:舒展自在,相互勾連

烏鎮的水閣房

江南水鄉古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按照歷史城鎮的型別,歷史城鎮下一共有三種可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子型別,江南水鄉古鎮屬於第二種,叫做“有人居住的歷史城鎮”。這就意味著它的價值是來自於過去的,但如今卻仍然能夠在活生生的物質和人文環境中呈現出來。所以,江南水鄉古鎮的申遺工作中非常有必要的一點,就是追溯出它的文化基因。

一、江南水鄉古鎮文化基因的歷史溯源

我們認為,江南水鄉古鎮之所以能夠形成,最早應當追溯到它所處的自然環境條件,而這一條件概括來說就是“以太湖為中心的碟形窪地”。更加具體來講,這一區域包括了西部太湖的水源地、中部的低窪平原、東部沿歷史海岸線形成的崗身高地。這種地貌使得海拔最低的中部平原地帶產生了湖沼遍佈、水網密集的特徵。此後,對江南水鄉古鎮的起源具有顯著貢獻的因素還包括從秦漢時期就開始形成的,以早期的圍田為基礎的“精耕細作”的江南地區區域農業特點,以及在隋唐時期塘浦格局的初步形成與大運河的南北貫通。

直到宋元時期,江南水鄉古鎮的形成過程才真正開始。這一時期江南地區的主要發展特徵主要有三:一是建設塘浦系統、開發水利的活動達到了高峰;二是經濟作物的種植盛行;三是與經濟作物相關的商貿活動開始出現並達到繁盛。到了明清時期,經過前序各個階段的積累,江南水鄉古鎮終於達到了它鼎盛的階段。可以看到,這一時期江南水鄉地區最突出的特徵是塘浦系統的精細化發展,在原有的“塘浦”的基礎上,細化形成了“涇浜”的體系。此外,由於塘浦體系的進一步細化,原本圩田格局中的大圩逐漸轉化為小圩,這就導致一些村落變得與水路更加靠近,它們當中的一部分就憑藉出色的水運交通區位而形成了最初的市鎮。

江南水鄉地區在明清時期形成了三大支柱性的產業,在延續至當時的米糧生產的基礎上,又形成了絲織和棉織兩大產業。這些產業的興盛引發了集聚的效應,所以在整個江南水鄉區域內形成了三大片區。根據我們研究的結果,這三個片區是從東向西分佈的:最東邊是棉織業,中部是米糧業,而在西南位置、太湖的南岸主要是絲織業的分佈區域。除了這些主要的產業之外,各個古鎮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產業,比如說周莊的編織業、新場的鹽業等等。

江南地區整體的水路交通網路也是在明清時期達到了最為發達的格局。下圖是東南大學李新建老師團隊製作的一張圖,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明清時期的市鎮已經在整個江南水鄉的區域裡形成了均質分佈的整體格局,所有市鎮之間都有水路相連,同時兩個臨近的市鎮之間的距離基本上都在50裡以內。

11個江南古鎮如何“打捆申遺”:舒展自在,相互勾連

江南水鄉地區的主要水上運輸線路及市鎮分佈

透過以上歷史脈絡的梳理,我們認為江南水鄉古鎮這一整體的形成,是太湖周圍水網溼地環境中兩千年以來人與水互動的結果。透過極其精細的、且從未間斷的認識水、治理水和利用水等活動,江南人與土地融合發展為精緻的社會;水的流動性和水系的可塑性也塑造了江南社會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影響力。從農業到手工業和商業的蛻變,促成了江南水鄉古鎮由文人、商人、市民共同構建的價值觀念、審美理念與精神追求。總體上來說,在這個區域內,人和水的關係不僅塑造了人地關係,也塑造了人和人的關係,還塑造了整個社會的特徵。

在江南水鄉古鎮內的三個具有主導地位的文化群體是文人、商人和市民,他們各自的追求和價值是不一樣的。比如文人階層具有重教興文的傳統,享受隱逸山林的自然審美;商人階層有著精明務實的特點;而市民階層則主導了雅俗共賞的藝術風尚、以及多元的精神信仰與崇拜。這種不同群體之間看似矛盾的價值觀念,卻在江南水鄉古鎮得到了融合,反而成就了江南水鄉古鎮的獨特性,形成了古鎮當中高度開放與包容的社會文化特徵。

二、江南水鄉古鎮的突出普遍價值與本地價值

在上述歷史脈絡研究與“江南文化”分析的基礎上,我們論述了江南水鄉古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所滿足的突出普遍價值。它一共滿足世界文化遺產六條標準中的(iii)(iv)(v)(vi)四條標準。標準(iii)指遺產具有見證某個文明或某種文化傳統的作用,江南水鄉古鎮見證了一種開放包容的、多元性的市鎮文化傳統;標準(iv)指遺產作為一種規劃和建築型別或體系的代表和範例,江南水鄉古鎮是水網地區聚落空間佈局和景觀的典範;標準(v)著重指遺產能夠反映出的人地互動關係,江南水鄉古鎮體現了人類在長達近兩千年的歷史上對太湖周邊低窪溼地環境的改造與適應;還有標準(vi)指遺產具有象徵性的價值,而江南水鄉古鎮是中國從古至今文人階層的精神家園和理想歸宿。

申遺工作的持續開展也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除了從世界遺產的角度、從全球的視野看待江南水鄉古鎮之外,還能夠從遺產內部的角度,去發掘江南水鄉古鎮所具有的本地價值,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古鎮為當地社群服務的價值、當地社群對古鎮的認知。我們也發掘了江南水鄉古鎮所具有的四條本地價值:一是延續至今的豐富的傳統技藝與文化活動;二是對家鄉自然及人文景觀的高度欣賞;三是開拓進取的精神帶來的自豪感與社會凝聚力;四是對江南水鄉和江南人身份的強烈認同。透過這些價值,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與其他很多古建築、古遺址型別的世界遺產不同,在江南水鄉古鎮,遺產的本地價值和突出普遍價值是相互貫通、相互連線的。這一現象使得江南水鄉古鎮的申遺和保護與它的可持續發展能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申遺與保護能夠成為促進當地發展的良好途徑。

11個江南古鎮如何“打捆申遺”:舒展自在,相互勾連

江南水鄉古鎮的突出普遍價值與本地價值

三、江南水鄉古鎮當前面臨的保護與發展問題

基於前面我們所研究的江南水鄉古鎮的價值、江南水鄉古鎮和江南文化的特點等等,我們識別出了江南水鄉古鎮現在所面臨的保護和發展層面的一些挑戰。這些問題需要追溯到清末以來,江南水鄉古鎮經歷過一個的低潮和衰落期。在這一時期,水利設施的破壞、以及經濟中心轉移到上海等因素,成為了使江南水鄉古鎮逐漸衰落的原因。直到90年代,古鎮才透過旅遊業的迅速發展,逐漸走向了復興。但是,這些早期階段的旅遊發展也給古鎮帶來了一些目前仍存在一定影響的問題。

一是在發展過程中對遺產的破壞問題。這些破壞一方面是古鎮內部的破壞,比如鎮內的建設導致的古鎮肌理的破壞,尤其是部分古鎮中存在歷史河道被填埋、改建為道路的現象,可以說是遺產價值特徵非常顯著的損失。另一方面則是古鎮外部的影響,特別是周邊城鎮發展的壓力在多數古鎮的周邊顯得非常的突出,對古鎮的景觀環境造成了比較明顯的影響。

二是各個古鎮的治理水平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首先是古鎮保護管理機構的權責問題,鎮政府、保護管理機構和多數古鎮都有設定的旅遊公司都對古鎮的治理有著一定的話語權,而在很多古鎮中,這三方機構的權責分工不明確、協調機制不完善,導致了古鎮治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這是一個方面。第二,我們的不同古鎮在遺產保護專業能力建設、利益相關方的參與等方面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儘管有些古鎮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它們沒能帶動其他古鎮有效地吸取優秀的實踐經驗、促進整個江南水鄉古鎮的協同發展,也反映瞭如今各鎮之間交流共享機制的缺乏。第三,在管理體制方面,我們的古鎮涉及到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城鎮規劃體系等眾多保護體系,每個體系都有它們各自的約束力;但是對於江南水鄉古鎮這樣一個構成複雜的活態遺產來說,各個體系沒能良好地協調在一起、協同發揮作用,甚至產生了一定的衝突,造成了古鎮各個管理環節缺乏明確的依據,這也是現在比較急迫要解決的問題。

三是在功能轉變中所引起的社會問題,比如說一些古鎮為了加速由歷史社群到旅遊景點的轉變,引入了大量的、相對低端的旅遊商業,不但造成了古鎮業態與遺產價值無關、各個古鎮之間業態同質化嚴重的現象,降低了遊客對江南水鄉古鎮的評價,同時也擠壓了鎮內應有的服務於居民的商業和公共設施、公共空間等,讓居民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甚至與保護管理機構、旅遊公司之間矛盾重重。

對於上述初步發現的問題,我們近期開展了一項定量的分析和研究。這項定量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建立一個科學的指標評價體系,把古鎮內保護、治理和利用問題的定性描述轉變為定量分析,從而能夠實現在各個問題優先順序之間的對比、和古鎮之間優劣勢的對比及排序。這個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能夠為制定古鎮整體與個體的發展建議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支援,對應採取的各類措施的優先順序加以判斷。

我們的評價指標體系一共分為四個層級。每個鎮總體的保護利用狀況是第一個層級;第二個層級包含保護狀況、管理狀況與開發利用狀況三個層面;再接下來的第三層級是每個層面下具體的評估方面;最後的第四層級是可以直接衡量與評價的具體的細化指標。

11個江南古鎮如何“打捆申遺”:舒展自在,相互勾連

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與利用狀況評價指標體系

我們選取的指標是與江南水鄉古鎮的價值和特色有著明顯的對應關係的。比如說在保護層面,需要注重古鎮整體格局的儲存以及周邊大體量的建設專案的影響,我們便增加了這兩項第四層級的指標;在管理層面,需要得到強調的是各領域規劃的銜接問題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問題,因此我們也設定了能夠有效反映這些狀況的指標;在開發利用狀況層面,類似因江南水鄉古鎮的特殊性而設定的指標則是商業建築佔比和居民利用狀況這兩個方面。

我們採用了矩陣判斷法,透過邀請專家進行打分的方式來對各個指標進行了權重的賦值,也對每項指標定性評估結果的量化方式進行了確定,包括客觀的、定量的指標和主觀的指標。在主觀指標打分的過程中我們採取了問卷調查的形式,請各個古鎮的原住居民根據他們對鎮內生活的認知與感受來進行問卷的填寫。

11個江南古鎮如何“打捆申遺”:舒展自在,相互勾連

同裡古鎮的水鄉

透過上述方法,我們得出了一系列的資料作為評估的結果,利用這些結果進行不同層面的計算或比較,可以反映出每個古鎮整體的保護利用狀況、古鎮整體具有的共性優勢與問題、各個古鎮獨特的優勢和劣勢、還有每個古鎮具體的突出性問題。比如說,在保護狀況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各鎮的整體保護狀況處於一個尚可的水平,其中周莊、同裡的遺產要素保護狀況相對較好、惠山的環境保護狀況相對較好,主要的共性問題為周邊建設專案的影響;在管理的方面,烏鎮、新場、黎裡和同裡的狀況比較好,而多數古鎮共同面臨的問題是法定保護與保障不足、利益相關者參與不足;在開發利用方面,烏鎮、黎裡和甪直的開發利用狀況整體較好,但沒有設定遊客容量、商業業態較差是古鎮普遍面臨的問題。

11個江南古鎮如何“打捆申遺”:舒展自在,相互勾連

新場古鎮

四、江南水鄉古鎮未來發展的展望

以上的定量的研究針對的是古鎮的現狀,但它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古鎮未來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使我們形成對古鎮未來發展的展望。總體上來說,我們認為江南水鄉古鎮是在江南文化區這個大背景下的一項文化遺產,因此它的價值要在江南文化區這個框架下去討論,古鎮的保護和發展也要在這個框架下予以定位。

首先,江南水鄉古鎮是江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空間,所以我們需要在一個整體的層面上對古鎮發展進行引導與定位,讓它們起到展現江南文化、讓所有的人來體驗江南文化的功能;同時,江南水鄉的文化、江南的文化是開放的、包容的,所以尋求創新是傳承這種具有進取精神的文化的必然要求。另外兩個方面,在江南文化傳承的大框架下,江南水鄉古鎮作為高品質的歷史城鎮社群和文旅融合的典範,它的居住功能和旅遊功能都值得進一步的最佳化。總結起來,在整體的發展定位上,我們認為江南水鄉古鎮就應當成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實現“文化自信”、追求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事業的優秀代表。

在這個總體的發展定位下,每個古鎮個體在整體的框架下也需要進行兩個方面的定位:一是依託他們的現狀和需求,確立它們各自的主要功能與業態,可以是居住主導的,也可以是其他的,比如文化體驗、觀光遊覽等等這樣的一些功能,然後對各鎮狀況進行統籌,構建江南水鄉古鎮整體的功能網路和業態佈局;二是發揮文化遺產在發展中的作用,促進江南水鄉古鎮從微觀的古鎮層面到宏觀的區域層面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在規劃的層面上,我們從古鎮的保護、治理與利用這三個方向提出了一些主要的策略。

在遺產保護的方面,需要將確保遺產價值的延續作為一切後續發展的基礎。江南水鄉古鎮的遺產保護需要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分別是遺產要素的保護、城鎮肌理的保護和景觀環境的保護。針對遺產要素採取的措施主要是對各類要素的分類保護,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對於城鎮肌理保護,我們認為首要的目標是不能再繼續對古鎮格局進行破壞,在此基礎上如果有可能的話對肌理進行修復:比如說在街巷和河道的保護中,在不對現代的生活造成過多負面影響的情況下,我們希望能夠積極地修復一些歷史上的真實面貌。而在景觀環境的保護方面,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於景觀節點的識別,許多的景觀節點是需要持續地去識別、定義、並加以保護的。

在治理方面我們同樣主要考慮了三個方面。一是法定的管理體系,也就是剛才我們所說的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地方專項法規還有世界遺產等等不同的體系,包括未來會對接的國土空間規劃,它們之間應當進行協同,共同發揮對遺產保護的監督和促進作用;二是保護管理機構和旅遊公司、第三方機構、還有居民等利益相關方之間職責明確、互利共贏的協同治理;第三則是在法定管理體系和組織機構體系基礎上開展的能力建設,包括針對保護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第三方科研團隊的支撐性研究、以及面向古鎮居民的遺產保護意識提升等。

在利用方面,我們則希望能夠實現遊客利用功能和居民利用功能各自的最佳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協同。這包括從世界遺產的層面對整個江南水鄉古鎮展示利用各自的特色和定位做一個通盤的考慮,更好地運用好世界遺產的招牌,也從整體上更好地發揮江南水鄉古鎮的價值特徵;同時,也需要對古鎮內的居住環境進行提升,不僅完善現代居住社群應滿足的基本需求和功能,同時維持歷史上延續下來的宗教祭祀和文化活動空間,避免對居民傳統的文化生活產生負面影響。我們認為,政府和社群之間的合作是實現這兩類功能協同發展的手段,一個可能的模式在於由政府搭建規範化的商業平臺並執行監管的職能,在這一框架下由社群提供實際的產品和服務。

作者系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主任、研究館員

本文原標題為《江南水鄉古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TAG: 古鎮江南水鄉保護遺產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