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行紀(二十三)

辛丑年三月廿一,晴。臨近立夏,天一晴就覺炎熱。常言道“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來。”晨起,突然特別地想吃一碗滸灣街上的肥腸豆腐粉,遂即騎上機車直奔滸灣那個常去光顧的老地方而去,大約半小時之後,一碗美味的肥腸豆腐粉,便慰籍了肚子裡的饞蟲。粉罷,該去哪兒呢?心想又是許久沒有好好逛金溪古村了,於是開啟地圖APP查閱村莊,滸灣附近還有兩個未打卡過的村——榮坊劉家、澳塘。

金溪行紀(二十三)

榮坊劉家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榮坊劉家位於滸灣東北約4公里之處,古時屬歸德鄉十三都,現今屬滸灣鎮。《金溪縣地名志》載:“宋淳熙三年(1176年),劉氏從本邑楓山土口劉家遷此。”由此看來榮坊劉家歷史悠久。村莊至今格局形態完整,外圍村牆保護,內部石板巷道縱橫交錯,村莊西邊建有劉氏宗祠,前設三開間廊屋,東邊有一處規模宏大的“大夫第”建築組團,牆連牆,門套門,在前院左右側牆分別設“居仁”“由義”券拱門,穿過“居仁”門則是“紫薇清佐”民居,四周竹林掩映,外立面為四柱三間式貼壁牌坊裝飾,石雕人物花卉鳥獸甚是精美,氣質不凡。

金溪行紀(二十三)

澳塘

榮坊劉家過後,在其東北方向神嶺與筆架嶺之間有個名澳塘的村莊,楊氏開基,數姓和睦共居於此。據悉村中有一座明代“大夫坊”,上面有筆者鄉邑時任撫州同知瑞安黃思親題款,故筆者對此地嚮往已久,早想一睹鄉邑在撫州任職時所存遺蹟。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澳塘姓氏眾多,以巷弄為界分設門坊而居,如今仍遺存諸如“蕃宣”“世尉”等門坊,自古以來形成三巷五弄格局。“大夫坊”位於村莊東南方向,別有一方天地,面對青山,前臨荷塘,竹林環繞,與筆峰毓秀民居相聯並排,牌坊為六柱三間仿木斗拱石結構,整體裝飾簡約大氣,可惜年久失修,牌坊頂部右側部分斗拱坍塌,背面字板中間題刻“文光”榜書,左右款為“撫州府知府曾汝檀、同知黃思親、通判謝適然、推官陳應奎、知縣馮元、縣丞季庭桂、主簿黃挺”和“嘉靖壬寅年(1542)十二月吉旦立”。相傳,“大夫坊”為明代周瑚所立,其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吏部大挑舉人,考選第二,授寧波府通判,由於期待周瑚將來能有更大作為,僅題刻“文光”於內側(通判是六品郎官);之後嘉靖二十六年(1547)周瑚升邵武府同知,位列五品大夫,故於牌坊正面增刻“大夫坊”。

金溪行紀(二十三)

波源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離開澳塘,沿路從神嶺與筆架嶺之間穿過銘山,至波源探訪文華閣古廟宇建築群。不多時,遠處綠色田野中的古廟宇建築群映入眼簾,隨著距離靠近漸漸地變得壯觀清晰,從右至左三座古廟斜排成一線,最右的是文華閣,又名波源寺,舊時屬七都,最為雄偉壯觀,重簷歇山頂建築,前帶門廳,門匾上刻著蒼勁有力的三個大字“文華閣”,入內在正殿屋簷下走廊立有兩方石碑,其中一方是古代殘碑,前款“□□□隨帶加二級記錄十次胡”,正文大致意思是村民呈請禁在文華閣聚賭夥飲逞兇打降等事,尾款“實貼文華閣勒石曉諭”。然後依次居中靠後的是將軍廟,最左的規模最小的是社公祠。這些散佈在鄉間的大大小小廟宇曾經代表著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社會深厚久遠的精神信仰所在,不僅凝聚了民心,也教化了民眾。

金溪行紀(二十三)

烏墩塘

時近中午,則趕往北坑稍作休息,計劃下午前往合市鎮再訪烏墩塘,遂由下羊、仲嶺、樟墟經過合市街往北抵烏墩塘。筆者雖先後三次到訪烏墩塘,皆是管中窺豹,它猶如是一座埋藏著寶藏的村落,每次到訪都有意外的收穫。烏墩塘今有王、李二姓居此,據學者金川鴻泥考證,先前烏墩塘亦有傅氏,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傅佃福舉家由金溪縣歸政鄉八都烏墩塘洄溪遷往四川江安定居,中國近代著名藏書家傅增湘則是該家族成員之一。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烏墩塘坐北南朝,四方各設有門樓,南邊共有三座門樓,中間為科第門樓,由科第門樓入內,石板巷弄、清水溝渠縱橫交錯、蜿蜒曲折,巷弄溝渠兩邊則是錯落有致的贛派傳統民居,因此整個村莊建築呈網狀佈局,空間變化層層遞進深入,使人感覺猶如行走在迷宮之中。由南向北而行,在一些巷弄口處可見牆角上鑲著“泰山石敢當”石刻作以辟邪,更有在一處房屋側牆上高高地鑲著一塊“泰嶽環英”字匾亦作辟邪之用,像是一位神靈在俯視著前方路口守護著房屋。至北門樓,抬頭望見上面懸掛有“仁裡”匾額,在這附近還有“大夫第”、敬六公祠和節孝坊遺址,雖然這座牌坊在曾經那個年代不幸慘遭破壞,但基座和部分構件仍靜靜地躺在地上,透過殘缺不全的石雕再次向人們展現它那讓人歎為觀止的精美。

金溪行紀(二十三)

節孝坊遺址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而烏墩塘最大的特色還在於諸多集中連片、厚重大氣的明代民居,以及那些深藏於大宅之中不輕易示人的精美照壁。難怪連武漢大學王炎松教授對烏墩塘都不無讚歎:“師生十餘踏鄉間,讚歎烏塘把言歡。明宅眾多盡滄桑,樑架古樸工精良。清代大院展英姿,規模宏大冠群芳。街回巷轉妙貫穿,門樓拱券巧相連。慨嘆深閨多淒涼,寬慰此處留珍藏!”

金溪行紀(二十三)

金溪行紀(二十三)

“寬慰此處留珍藏”,這一句道出了多少熱衷於探村的村友們的心聲。真希望這種寬慰能多一些,淒涼的慨嘆能少一些。而金溪的珍藏寶藏,遠不止烏墩塘,走得越多,收穫的驚喜便越多。

TAG: 烏墩榮坊澳塘劉家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