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兩京襟帶,三秦咽喉,古城滎陽28個村名來歷

滎陽曆史源遠流長。滎陽之名,來自《尚書·禹貢》中的“滎波既瀦”,即夏禹治水,將濟水自溫縣引入黃河,南溢為滎,彙集成澤,稱為滎澤。戰國時期,韓國在滎水北岸築城,名曰滎陽,從此得名。

贊!兩京襟帶,三秦咽喉,古城滎陽28個村名來歷

喬樓村

喬樓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喬樓鎮,明朝初年,喬姓先祖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滎陽城東五里屯(今喬寨)定居建村,十四世孫喬國棟於清朝乾隆初年(1736年後)擇東南地蓋樓得名喬家樓,後以樓取名喬樓村,沿用至今。

廣武村

廣武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廣武鎮,

“廣武”源自“武牢之戰”,有廣大武功之意,且村子處於廣武山南,故而得名廣武村,這裡是中國象棋的策源地。

贊!兩京襟帶,三秦咽喉,古城滎陽28個村名來歷

大師姑村

大師姑村

位於鄭州市滎陽市廣武鎮,

明朝嘉靖年間的《滎陽縣誌》中記載此地為“大師付”,清朝康熙年間的《河陰縣誌》中稱此地為“大師姑”,民國時期此地鄉民讀作“太師府”。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名字,歸根結底是因為民間缺乏文字記載,鄉音諧音造成此類現象。

插閻村

插閻村

位於鄭州市滎陽市廣武鎮,

因明朝初年,閻姓先祖在插花廟旁定居得名插閻村,沿用至今。

王村

王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王村鎮,是一個千年古村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太宗李世民大戰竇建德於廣武山原,曾在此地留住一宿,故得名王留村,1940年為區別村南的“留村”,改稱“王村”,沿用至今。

贊!兩京襟帶,三秦咽喉,古城滎陽28個村名來歷

柏朵

柏朵

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王村鎮,

因村前有兩棵柏樹,柏樹形似花朵而得名柏朵。

汜水村

汜水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汜水鎮,是一個千年古村落,隋代建城,因緊鄰汜河而稱汜水村。

七里村

七里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喬樓鎮,因西距滎陽縣城、東距二十里鋪各七華里而得名七里村。

虎牢關村

虎牢關村

位於鄭州市滎陽市汜水鎮,虎牢關又名汜水關,因

西周

穆王在此柙虎而得名虎牢。這裡秦朝時置關、漢朝時置縣,以後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虎牢關南連嵩嶽,北瀕

黃河

,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三英戰呂布更使其名聲大震。

康寨

康寨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京城街道,北宋時期,康太尉曾經在此賑濟鄉民,村民為紀念此事,故而將村名定作康寨村。

狼窩劉

狼窩劉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京城街道,因古代此地檀山林草叢生,經常有狼出沒,劉姓先祖遷居於此定居建村,故而得名狼窩劉村。

劉河村

劉河村

位於鄭州市滎陽市劉河鎮,劉姓先祖於清朝初年遷此定居建村,因村前有一條小河,故而取村名為劉河家,簡稱劉河。

反坡村

反坡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劉河鎮,古時候名叫繁坡,因所處山坡繁花似錦得名繁坡。後來因明末農民楚敬、楚亮在此聚眾造反得名反坡村,沿用至今。

分水嶺

分水嶺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劉河鎮,因三山五雲山相連之間有一道嶺,山洪爆發時嶺南水流入淮河、嶺北水流入黃河而得名分水嶺。

環翠峪村

環翠峪村

位於鄭州市滎陽市劉河

鎮,清代《汜水縣誌》記載:此地青山環繞,松柏疊翠,諸山來朝,勢若星拱,林黛羅列,谷峪清幽,故而得名環翠峪。

冢崗

冢崗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高山鎮,據傳說,古時候有一縣令經過此地時,不小心丟了官印,其養犬看守官印,寸步不離,直至餓死。縣令非常感動,厚葬忠犬於此處高地,故而得名冢崗村。

紙坊

紙坊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高山鎮,因明朝時期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的名醫有一張醫治百病的藥方,故而得名“治方”村,後來沿用中訛傳為紙坊村。

皋寨

皋寨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城關鄉,抗戰勝利後,成皋縣第一任縣長在此宣佈上任,為紀念此事,將此村定名為皋寨村。

陰趙寨村

陰趙寨村

位於鄭州市滎陽市

城關鄉,明朝崇禎十三年,陰趙兩姓先祖為防匪患,在此築起村寨定居,故而得名陰趙寨村。

崔廟村

崔廟村

位於鄭州市滎陽市

崔廟鎮,明朝

萬曆年間,四川右布政使崔儀退休後在此地修建“聖母奶奶廟”,人稱崔家廟,村因廟而得名崔廟村。

賈峪

賈峪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賈峪鎮,村名來源於村中的賈谷(音yu)山,這裡曾經是宋代皇家採石場的水運起點。北宋時形成集鎮,名賈谷。清朝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改為賈峪,沿用至今。

鹿村

鹿村

位於鄭州市滎陽市賈峪鎮

,隋大業三年,村民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居於此定居建村,因曾在此地挖出大量鹿角、鹿骨而得名鹿村。

洞林寺村

洞林寺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賈峪鎮,村名來源於此地的佛教名寺洞林寺,洞林寺建於漢代,坐北向南,面積約1平方公里,是佛教著名寺院之一。洞林寺與相國寺、白馬寺、少林寺合稱中原四大寺院,有“洞林三景”白玉佛、洞林晚鐘、焚金爐。

高村

高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高村鄉,宋代時期高姓聚居於此,故而得名高村。

真村

真村

位於鄭州市滎陽市高村鄉,村民

為紀念古代十八大名醫之一的孫真人(孫思邈)而將村子命名為真人村,簡稱真村。

興國寺村

興國寺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豫龍鎮,村名來源於村子旁邊的興國寺。據傳說,唐朝時期,佛教盛行,洛陽白馬寺的慧悟禪師到各地雲遊,來到豫龍鎮,見此處北枕檀山,南臨須水源,且有五條河汊蜿蜒伸向這裡,狀似五條巨龍,當地有“五龍朝聖”之說,便決定在這裡建寺,取“上有天命,尊佛興國”之意,定名“興國寺”。建寺初期規模宏大,前後三座院落,有天王殿、前佛殿、閻王殿、大佛殿等,整個寺院佔地200畝。

贊!兩京襟帶,三秦咽喉,古城滎陽28個村名來歷

碾徐村

碾徐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豫龍鎮,村名為“念徐”的訛傳,村名為紀念徐氏先祖、明朝功臣徐延昭而將村子命名為念徐村,沿用中訛傳為碾徐村。

楊五樓村

楊五樓村位於鄭州市滎陽市索河街道,因清朝康熙年間,老城西街的楊氏排行老五的人在此建樓定居,後來人丁興旺,發展成為村落,故而得名

楊五樓村

贊!兩京襟帶,三秦咽喉,古城滎陽28個村名來歷

TAG: 滎陽市鄭州市位於得名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