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都昌:鄱陽湖進入枯水期,明代“千眼橋”露真容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每年冬季鄱陽湖進入枯水期後,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附近水域,一座橫亙在湖床上的古橋都會成為湖區一道靚麗風景。今年元旦假期,這裡成了一處網紅打卡地。

九江都昌:鄱陽湖進入枯水期,明代“千眼橋”露真容

元月3號,假期的最後一天,記者在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臨時停車場,見到從一群來自九江市的團體遊客。

九江遊客:我們早上7點鐘就出發了,來了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好美啊,好像到了沙漠地帶,千眼橋增長了我們的知識。

九江都昌:鄱陽湖進入枯水期,明代“千眼橋”露真容

遊客們專程前往的,是都昌縣多寶鄉的“千眼橋”景點。每年鄱陽湖進入極枯水期,古橋就是露出水面。遠遠就能看見乾涸的湖床上橫亙一條長長的石橋。加上多寶鄉蔣公嶺自然形成的沙山,金燦燦的黃沙一眼望不到邊,猶如“江南塞上”,這裡已經成為一處網紅打卡地。

本地遊客 馮丹丹:這個地方,一直在各種公眾號上有看到介紹過,感覺很神奇。

千眼橋用松木樁、長條花崗石鋪架而成,橋面寬約1米,由三根長條花崗岩拼成。由於長年浸泡在水裡,只有當水位低於10米的時候,千眼橋才露出水面。

九江都昌:鄱陽湖進入枯水期,明代“千眼橋”露真容

九江市都昌縣博物館副館長 吳敦漢:現在這個地方,在汛期早已是水深達到了十米高,只有枯水季節這橋面才露出來,這個橋是明代建築,建於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全長是2657米,有949個墩,948個孔,所以又名叫“千眼橋”。

據吳敦漢介紹,此橋是由當地的署縣推官錢啟忠捐資而建,是都昌縣通往星子縣(現廬山市)兩岸的必經之路。這座鄱陽湖底最長的古木石橋自2006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相繼投入資金進行修繕。

九江都昌:鄱陽湖進入枯水期,明代“千眼橋”露真容

九江市都昌縣博物館副館長 吳敦漢:這是明代原始留下來的,像這個橋墩是我們加修以後用現代的石頭代替了一下,現在整個橋面都通了,成了網紅打卡點了,很多遊客利用節假日、休息天來玩,成了旅遊勝地,現在列入了我們都昌十八景之一。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如今兩岸群眾往來早已不再依靠千眼橋。每年的枯水季節,鄱陽湖都昌水域的溼地、候鳥、古橋構成了特有的美麗畫卷,吸引著各方遊客前來參觀遊玩。

九江都昌:鄱陽湖進入枯水期,明代“千眼橋”露真容

九江市潯陽區老年大學21級攝影班班長 吳宜謹:拍了很多照片,回去分享給自己的朋友,希望大家都來看看這個都昌的千眼橋,明朝的橋。

TAG: 千眼都昌縣九江市多寶鄉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