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百科——霧凇

霧凇,俗稱樹掛,是低溫時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積物,是非常難得的自然奇觀。

地理百科——霧凇

霧凇非冰非雪,而是由於霧中無數零攝氏度以下而尚未凝華的水蒸氣隨風在樹枝等物體上不斷積聚凍粘的結果,表現為白色不透明的粒狀結構沉積物。霧凇形成需要氣溫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時能具備這兩個形成霧凇的極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條件更是難得。

地理百科——霧凇

“霧凇”一詞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代宋·呂忱(公元420年—479)所編的《字林》裡,其解釋為:“寒氣結冰如珠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這是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霧凇”一詞。

地理百科——霧凇

形成霧凇的苛刻條件首先是,既要求冬季寒冷漫長,又要求空氣中有充足的水汽。其次,霧凇的形成要求既天晴少雲,又靜風,或是風速很小。空中的雲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間有云時,削弱了向外的長波輻射,使地面氣溫降低較慢,晝夜溫差相對較小,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就不會凝結。

地理百科——霧凇

若是掀掉了這床被子,熱量就更多地散發出去,使得地面溫度降低,為水汽的凝結提供了必要條件。大風是霧凇形成過程中的天敵,它總能把形成過程中結構鬆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擁在一起的霧凇也會被吹得無影無蹤,微風或靜風條件為水汽凝結凝華成霧凇提供保障。

一般冬季,晴天與靜風或微風天氣同時出現的機率並不很大。另外,在有過冷卻霧的時候,特別有利於冰晶在地面物體上增長。這時在電線上、樹枝上形成了白色的冰花,叫做“霧凇”。在有霧而溫度又高於0°C的時候,霧滴沾附、匯聚在樹葉或其他物體上,叫做“霧凝”,這在森林中最常見。

地理百科——霧凇

霧凇分為兩種,硬凇和軟凇。硬凇和水凇與霜、露都是由於空氣和地面物體之間存在著溫度差而形成的。

TAG: 霧凇水汽靜風物體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