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四處古井全省出名!

微信改版,咱們可能就走散了!

給我們加顆

小星星

吧!

◆ ◆

近期,《山東古井名井檔案》出版,青州四處古井入選。

黃鹿井

位於濰坊市青州市廟子鎮黃鹿井村。大口井,飲水灌溉用井。

明朝中期,黃鹿井村只有趙、葛、呂、史十幾戶人家。村西有一片大青石場,是村民打場曬糧夏夜乘涼的好地方。有一年春,青州大旱,村民都到二十里以外的殷公井挑水吃。

青州四處古井全省出名!

一天,葛氏文亮挑水回來,正在村西青石場上歇息。一個破衣爛衫、嘴唇乾裂出血的道人,牽一黃鹿也來此地休息,並向葛文亮討水喝。葛文亮看他渴得可憐,當場應允。不想道人一口氣就把一桶水喝光了,隨手又將另一桶水提給了黃鹿。不多時,兩桶水都喝光了。

這時,葛文亮真有點急了,心想,家裡還急等用水呢!話未出口,就聽老道說:“飲你水一擔,還你井一眼。”說著在青石板中央用趕鹿棍畫了一個圈說:“此地井水潺潺,打井需要三番,一升石渣一升錢,還需十三王子才能穿。”說完牽鹿揚長而去。

葛文亮牢記道人的話,回村後就組織人員集資打井。井挖到三丈深,就見泉水流出。村民甚喜,遂立碑紀念。但不知道人何名,因牽一黃鹿便以鹿命名“黃鹿井”。自此,村名也稱作“黃鹿井村”。

乾隆年間,隨著人口的增長,此井不能滿足村民的飲用,於是村民史三星等人再次組織人員集資打井,又挖了兩丈餘,井水仍似先前。

青州四處古井全省出名!

道光年間,村民又推李氏為領袖(因碑已殘,無法考證名字年庚),聯合四鄉之眾,集資捐款,口號是“一升石渣一升錢”,在堅硬的青石板上挖了一丈餘。一天晚上,李氏酒後,扛起石場邊上的碌碡繞場轉了兩圈,來到井邊把它扔了下去,只聽“咚”的一聲,石板碎裂。不多時,有水升至井沿,清澈無比,用勺可舀。看到此景,村民無不歡欣鼓舞。這時,有人憶起了道人的話,大家七嘴八舌地說:“碌碡十三道王(芒),道人的話不是全應驗了嗎?”

常言說:“吃水不忘打井人”,為了紀念,三次打井均立碑作證。日久年深,繩石相磨,至今井口大青石已磨出四十餘道繩痕,深達五釐米,觀者無不驚歎。

井塘村古井

位於濰坊市青州市王府街道井塘村河東側。井口石上有十八根繩痕,此井從未乾涸,水質清澈,每逢雨季,井水從西側石縫溢位流至小河內。

青州四處古井全省出名!

明朝景泰七年(1456年),吳氏先民來此定居時就有該井。據乾隆十八年(1754年)修龍王廟的功德碑記載,明末村人驟增,飲水欠缺,村民集資將井加深至二十米,直至泉眼,再用石頭砌成井,井既是塘,塘也是井,井塘村的村名也由此而來。

黃峪村古井

青州四處古井全省出名!

位於濰坊市青州市王府街道上黃峪村中河東岸。清康熙年間改建。現存兩個井口,間距約三米,井深均十米。

青州四處古井全省出名!

據《姜氏族譜》記載,元末由李姓建村。因有山泉1處,常年不涸,故稱李家泉。康熙年間由泉改建為井。自建井以來從未乾枯,豐水期泉水自溢外流至河內。泉水清澈甘甜,城中東關回民經常來此取水泡茶,是泡茶的上等好水。

中劉村古井

位於濰坊市青州市王府街道中劉村中央。井口由一整塊青石雕鑿而成,厚約30釐米,面積約4平方米,深20米。

青州四處古井全省出名!

該井常年不涸,水質甘洌。每年逢雨水豐沛季節,井水自井口處溢位,劉井村因此而得名。

據傳古井始建於明朝,自建村至1981年,是村民及周邊村莊主要飲用水源。遇大旱之年,方圓5千米以內的村民都到此取水。由於長年累月取水,井繩在井沿上磨出深淺不一的凹痕四十餘道,最深一道達10釐米,是青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街道辦為保護古蹟,在古井上建一木質觀井亭,飛簷斗拱,雕樑畫棟,與古井渾然天成。

近年來,常有遊客慕名而來參觀。

( ω `)

TAG: 古井村民青州市打井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