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碉樓”的背後,一段屬於“金山客”的歷史故事,辛酸而美好

在江門的歷史上,有著這麼幾代人,他們為了美好的前景,踏上了由淚水和汗水組成的天涯之路,背井離鄉,成為一個個華僑。華僑們在異國他鄉,經歷過絕望,也實現過夢想與榮耀,也帶回了一些先進的外國文化,使得江門成了有名的“僑都之鄉”。

我在江門生活了將近四年的時間,偶然間會去遊覽一些景點,有幸目睹了華僑文化影響下的“開平碉樓”。開平碉樓,坐落在江門管轄下的開平,是中國傳統文化主動吸收外來文化所產生的建築,集防禦、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下面,我們一起聊聊“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的背後,一段屬於“金山客”的歷史故事,辛酸而美好

開平碉樓的現狀

開平碉樓作為江門的一個著名景點,最適合的旅遊季節為4-6月,或者9-10月。在這個時節,你來到開平碉樓附近旅遊,將會看到一片祥和的田園風光,春光明媚,微風乍起,吹起了一層層“竹海”。而竹林旁邊的池塘,則是泛起一陣陣的細小漣漪,魚兒在水中嬉戲,這是江南水鄉一個特有的景象,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可是,當你抬頭往上、往遠處看出,你會看到一棟棟屹立在田野之中、萬花叢中的碉樓,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這才是讓人驚訝的。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了世界文化遺產專案,並且在紐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透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專案。

“開平碉樓”的背後,一段屬於“金山客”的歷史故事,辛酸而美好

開平碉樓在鼎盛時期,將近3000多座,現存1833座。這些碉樓按

功能

來分,可分為

居樓

(當地富人獨資建造,用於日常居住)、

更樓

(在村口、河岸等地建造,用於預警)和

眾樓

(是村裡人合資建造,為臨時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碉樓按

建築材料

來分,分為

鋼筋水泥樓、青磚樓、泥樓、石樓

等,其中鋼筋水泥樓最為堅硬,而青磚樓則是集堅硬與美觀一身。

開平碉樓可謂是中國鄉土建築一個奇蹟,是中西合璧的優秀建築,而在它背後更是隱藏著一段辛酸而美好的歷史故事。

明朝的“迎龍樓”

所謂“碉樓”,就是把防禦用途的碉堡和樓的形狀相結合的建築,在漢代時就出現了,並且廣泛應用在鄉村地區。但是,關於開平碉樓的故事,還要從明朝開始講起。

現在,我們再看江門五邑地區的地圖,可以看到開平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開平位於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的交界處。在歷史上,凡是交界處必定是混亂不堪的,“山高皇帝遠”,朝廷的政策和官兵根本到達不了,自然也管不了。所以,

自明朝以來,開平就成為了“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而且由於地勢低窪,河流眾多,每遇到颱風暴雨天氣,洪澇災害就頻發。

由於種種的原因,當地的百姓被迫無奈,只能在村中修建起碉樓來自保。嘉靖年間,開平三門裡村的關氏為了保護家人和保障村裡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庇護所——

迎龍樓

,這是開平現存最古老的碉樓。

“開平碉樓”的背後,一段屬於“金山客”的歷史故事,辛酸而美好

迎龍樓造型簡潔古樸,並不美觀,但異常的堅固。迎龍樓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52平方米,樓的四角各有一個落地式的塔樓,四面開有小視窗。在當地,聽老一輩人說,迎龍樓保護了他們幾代人,躲過了幾次的水災和匪徒,人們稱它為“救命樓”。

《開平縣誌》中記載:政府“出示曉諭,合村莊墟鎮市搭蓋望樓令更夫輪流了望,一有盜警鳴鑼擊鼓,齊集救護則各匪無間可稱不敢復行覬覦,水陸路如指臂之相使,首尾之相應,官民聯為一氣地方豈有不安靜者哉。”

而在明朝後期,官逼民反的情況愈發嚴重,當地官員為了強化地方治安,鼓勵地主興辦地方武裝,結寨自保。於是,崇禎年間,關氏人家又修建了“瑞雲樓”。

金山客

1848年,美國北加州發現了大量的金礦。繼而,1849年開始出現了“淘金熱”,加上太平洋鐵路的修建,招募華工的訊息也傳到中國,人們爭先恐後地去淘金。在開平當地,

就有些年輕人為了美好的前景,踏上了“淘金”之旅,這些人有個共同的稱呼——“金山客” 。

可是,經過將近三四個月漂泊,到達了美國的金山客才發現,現實並不如他們想象的那樣。他們為了尋找黃金和修建鐵路,長期奔波在偏遠山區,做得都是最苦最累的活,生活異常的艱辛。

“開平碉樓”的背後,一段屬於“金山客”的歷史故事,辛酸而美好

但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在金山客們的長期努力之下,他們逐漸在美國、加拿大等地站穩了腳跟。

這時,金山客們為了照顧家人,開始把省吃儉用的血汗錢匯回了家鄉。到了二十世紀初期,

江門五邑地區就成為了華僑之鄉,僑眷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這也為開平碉樓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民國時期,開平碉樓井噴式發展

到了民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四不管”的開平治安更為混亂,匪徒猖獗,而華僑富足的生活更是讓他們招來了殺身之禍。

1912年到1926年間,僅僅14年時間裡,開平就發生了8次匪徒劫持學校,擄教師、學生百餘人。

“開平碉樓”的背後,一段屬於“金山客”的歷史故事,辛酸而美好

但是,在1922年的一個晚上,事情發生了轉折。

在當年的12月,眾多匪徒想要劫持赤坎地區的開平中學,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發現,四處鄉團的人員及時地進行了截擊,成功地救回了校長及學生17人。

這件事轟動了全縣,遠在海外的華僑也聽到訊息,十分開心,認為建造的碉樓是可以防患匪徒。

於是,不想當匪徒眼中“肥肉”的華僑,開始了對“野蠻”進行還擊。

華僑們開始在外努力工作,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鄉,讓村裡人建造碉樓,用以自保。而且,因為國內設計人才短缺,所以很多華僑就在僑居國請人設計好碉樓藍圖,寄回家鄉,這也造就了開平碉樓風格多種多樣,極具藝術特色。

於是,從二十世紀開始,在開平16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陸續地建造起了多座碉堡。

後來,一些華僑為了保障家眷的安全,而自家的財產不受損失,華僑回鄉建造新屋時,也紛紛地把新房建成各式各樣碉樓式的樓,這也造就了民國時期開平碉樓井噴式發展。

而在其中,一些華僑的炫耀心理,也造就了本用於防禦的碉樓也變得異常的美觀,更是彙集了外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藝術,比如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蘭風格拱券、歐洲城堡構件、葡式建築中的騎樓、文藝復興時期和17世紀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等,極具藝術特色。

一封家書,滿滿的鄉愁

在《開平明報》中有這樣的記載:予(訪員)荏趁龍塘市,遇見一紅柬標帖於何氏始祖祠門首,行前視之,其文雲:出帖人龍塘聯保堂,今因匪氛酷烈,到處打眾劫掠可為杞憂,本堂有監於此,遂開會議,議商共圖治安計策,眾議將會底堂業變賣,取疑建築碉樓,以維地方…”

從這可以看出,碉樓的本意是為了防禦,抵抗匪徒的。

所以,在開平,作為防禦性的“避風港灣”,碉樓一般高四五層,最高的達到九層。有些碉樓平時並不住人,只有匪徒來了,才會進去躲避,所以室內的空間大多狹窄,而且為了節省開支,樓層之間多木板鋪著。

在四周,牆身上設有開口向下的窗戶,裝有鐵板窗;在樓頂,為了能夠準確預警,建有突出的方形或圓形的角堡,配有射擊孔。

而在碉樓裡,大門是進出的唯一通道,門板用厚重的鋼板製造而成,門內一般有三四道鎖,門外設有鐵閘。而在門的上方,則設有小型的洞口,十分堅固。

“開平碉樓”的背後,一段屬於“金山客”的歷史故事,辛酸而美好

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缺乏安全感的開平華僑用勤勞的雙手建造起一座座碉樓,以此來自保。可是,

碉樓可以保護家人,卻不能陪伴家人。

那個年代的華僑地位很低,賺的錢也無法支撐起僑眷到異國生活的費用,所以在開平當地的華僑與家人常常分隔兩地,一年都見不到兩次面。

在分隔的歲月裡,華僑與家裡人的聯絡只能依靠一份份家書,在開平當地的檔案館內,關於華僑的家書就有幾百封。因此,華僑們為了能夠與家人團聚,通常是在海外賺了錢,就回國發展。

於是,很多華僑開始考究碉樓的美觀性,開始建造了眾多精美的碉樓,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座座別墅。

到了這時,碉樓已經不僅僅是用於防禦,也是樓主地位和身份的象徵,同時也寄託著華僑們濃濃的鄉愁。有資金蓋好一棟樓,也就意味著華僑不用再次漂泊,可以與家人相聚。

華僑開始注重碉樓的外觀,這讓民國時期的碉樓美輪美奐,更加具有藝術的特色。也正因為如此,今天,我們才可以有幸目睹一箇中國鄉土建築上的奇蹟。

結束語

“開平碉樓”的背後,一段屬於“金山客”的歷史故事,辛酸而美好

在開平的碉樓裡,僑眷寄出了一封封家書,“小女兒學會說話了”、“昨天我寄的信你收到了嗎”、“父母很掛念”。

而這一封封家書,也訴說著開平當地人離多聚少的故事,這是一段辛酸的歷史,可也造就了中國鄉土建築的奇蹟。

在這堅不可摧的碉樓下,不僅有當地人對家人的愛,更有著金山客那濃濃的鄉愁。

【小皮】

參考資料:《開平碉樓與村落》、《開平縣誌》、《開平明報》

TAG: 碉樓開平華僑匪徒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