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 79 江西武寧菜與棍子魚

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2015年5月,2019年2月。

尋味中國 79 江西武寧菜與棍子魚

武寧是江西省九江市下屬的一個縣,本地經濟不發達,人口也不多,在本省沒多大名氣。

其實武寧的歷史算得上悠久,漢代屬海昏縣,就是那個墓地裡金銀財寶堆積如山的海昏侯的屬地。唐代,武寧建縣,管轄範圍曾經很廣,後來卻被切出去一大塊,建修水縣,後者至今仍是江西面積最大的縣。之後的武寧就沒多大存在感了,尤其到了近代,縱有千年歷史的武寧,卻幾乎沒有文化遺留。

這就要提到現在被稱為“廬山西海”的柘林水庫。這座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江西庫容量最大的水庫,也是亞洲第一的水電土壩攔河工程,它的主庫區在武寧。

尋味中國 79 江西武寧菜與棍子魚

為了建成這座水庫,武寧三分之一土地沉入了水底,武寧多山,平地本就不多,這些被淹掉的低窪土地是最好的耕地。水庫建成,武寧也成了江西第一移民縣,百姓只能住到以前的半山腰上,千年縣城、世世代代的祖屋、祖墳都泡在水裡,所以這個縣沒有古蹟,除了好山好水,卻找不到文化依託。

尋味中國 79 江西武寧菜與棍子魚

大型水庫電站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對環境、文化的破壞也是無可挽回的。

下圖是武寧縣文化公園裡“移民群雕”的區域性,請注意浮雕對流離失所百姓神態的刻畫,現在的武寧能夠直面歷史,挺讓人感動。

尋味中國 79 江西武寧菜與棍子魚

用這麼長一段文字描述武寧和拓林水庫,當然也是為了武寧菜做鋪墊。飲食的特色必然基於地理因素。綜上,武寧縣的地理特徵是:不是山就是水,現在的水很多,還是活水。

第一次去武寧遊玩,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餐館裡的菜這麼貴?與隔壁縣相比,價格高出一大截。武寧的朋友告訴我,這是因為他們會吃,嘴還刁。比如魚,別地方市場裡賣的都是魚塘裡養的,武寧人看不上這個,他們只吃水庫裡的活水魚,而且一口就能吃出兩者的區別。活水魚長得慢,肉質更結實,腥味更淡。按照武寧人的說法,他們還不吃大魚,專吃小的,比如半斤的野生鱖魚,一指多長的棍子魚。

尋味中國 79 江西武寧菜與棍子魚

棍子魚是武寧最有名的特產,這種野生魚只能生存在活水中,雜食,水庫底層的水質、土質尤適合於棍子魚生長繁殖。

棍子魚形如一根小園棍,十來公分長。俗稱“一根腸”的棍子魚很容易清理,魚肉佔比很高,肉質結實且少刺,尤適合紅燒、燉煮。燒棍子魚,用武寧菜代表性砂鍋煲最合適。

尋味中國 79 江西武寧菜與棍子魚

若是冬天走入武寧餐館,入門後就會感到特別溫暖。常常是門廳裡擺著十幾二十只紅泥小火爐,炭火燒得旺旺的。坐下點完菜,不一會兒夥計就將隔熱的瓷盤拿來鋪開,之後拎來數只火爐,坐在盤上,廚房裡的菜做好後,都盛在砂鍋或乾鍋裡,端到爐子上。於是,你面對的是一圈爐子,一堆咕嘟咕嘟冒泡的小鍋,熱氣騰騰、香氣四溢。這就是武寧菜的特色——吃爐子。

尋味中國 79 江西武寧菜與棍子魚

很多食材並不適合乾鍋、燉鍋,尤其是加炭火長時間燉煮。武寧菜的這種做法,也是基於本地的物產。首先是魚,常言道:“千滾豆腐萬滾魚”,說的就是魚肉禁得起燒煮。武寧棍子魚,只要是鍋裡湯汁不被燒乾,越燉越香。

尋味中國 79 江西武寧菜與棍子魚

如前所述,武寧地處山區,除了水產,山貨還有筍乾、板栗、芋頭和臘肉等,都是適合鹹辣口味,能被長時間燉煮的食材。武寧菜屬農家菜風格,肥腸、土雞湯之類的,小鍋慢慢燉著,更是相得益彰。

其實,傳統的武寧菜當然不會都全是這種砂鍋、乾鍋煲,一桌爐子偏於形式化,也是為了打造特色形象。

尋味中國 79 江西武寧菜與棍子魚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問劉十九》白居易

在沒有暖氣的南方的冬天,一桌爐子的武寧菜真的能帶來極大的幸福感。

後記:

水淹後的武寧生存條件更加惡劣,這也逼著武寧人走出去闖天下。在外面打工的武寧人互相幫襯,多從事裝飾、裝修行業。號稱十萬家裝人才遍中國的武寧,已是名符其實的“中國裝飾之鄉”。我估計,大約也是有錢的緣故,所以武寧縣城裡吃的才這麼貴。

TAG: 武寧棍子水庫武寧縣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