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騰衝縣地名志》載:曼堆,傣語,意即“塔扇樹寨”。屬蒲川鄉曼朵社群,地處蒲川鄉南邊,屬於山區;東與新華鄉關節村接壤,西與下甲社群街子相鄰、北與下甲社群嘎海隔河相望,南與曼朵村相鄰。轄2個村民小組(漢社和傣社),有農戶172戶,人口680人,距社群1。50公里,距鄉政府1。20公里,距騰衝城61公里,到鄉政府的道路為水泥通村公路,到騰衝城的道路為二級柏油公路,交通方便。有國土面積1。47平方公里。海拔1300。00米,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包穀、茶葉、烤煙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為主。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據騰衝胡氏相關資料記載:“清初,太僕寺卿胡璇(騰衝人)為躲避清軍追殺,到青峰寺出家當了和尚。家裡人為照顧胡璇,嫡孫胡文達派兒子胡玉京到與青峰寺相鄰的曼堆買田制地,安家落戶”。據此推斷,曼堆村落大致形成於明代,約500多年的歷史,村內有胡、楊、葉、馬、朱、黃、劉、張、馮等姓氏。村落選址易守難攻且依山傍水,符合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的理法風水格局,滿足了古代戰爭和人們生活的需要,遵循了天地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從總體上看,整個村莊地勢北高南低,古樹環繞,白鷺翩飛,成群結隊的白鷺棲息在村中的竹林之上,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有“白鷺樂園”的謂稱。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環境空間,造就了這裡的傣家人民能歌善舞,傳統節日有潑水節、吃新節,舞獅、武術、山歌對唱等獨具地方特色。2014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護價質的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走進古樹掩映的曼堆村,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迎面撲來。曼堆是蒲川鄉傣族聚居的主要村寨,傣族是個喜水的民族,村內水源充沛,溝渠縱橫,貫穿於整個村落中。因為有水,村寨顯得靈氣十足,空氣清新溼潤,道路整潔乾淨,整個村落被水包裹在一起,非常舒服。村落背靠山體,面向平地,建築群落由北向南走向,民居佈局規整,建築分佈協調。村莊佔地約1。5平方公里,四周以林地和農田為主,植被覆蓋率較高。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漢族民居與其他地方傳統民居無異,整體佈局緊湊,院落空間相對較小。主房地基和屋脊高於耳房,照壁有風火牆樣式,較少有晾曬平臺。房屋一般作成“硬山”屋頂,這種屋頂與山牆面緊密相連,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很好的裝飾效果。整體顏色以青灰色和土黃色為主,下面是火山石鑲砌的石腳。村內傳統民居建築均為單幢。建築形式是正房、耳房毗連,正房多為三開間,兩邊為耳房,正房正對照壁,大門在耳房一層,成為“U型井”民居。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傣族民居受本民族文化藝術的影響,建築風格則與漢族民居存在著不同,整幢住宅由耳房、正房和曬臺組成,俗稱“一主一耳一曬臺”,屬傣式三坊式建築結構,正房較高,雙坡屋頂,耳房均為內長外短的雙坡頂。長坡向內,短坡向外,外牆稍高,利於防風、防火、防盜。建築為穿鬥式構架,外包土牆、土坯牆,磚牆。整個民居院落,獨門獨戶,大面牆小視窗,空間舒適,體量不大,小巧靈便,隨山坡走向形成背山面水相對集中的佈局形式。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在曼堆傣社,傣族老人告訴我,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為期三至七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漢族的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這天,傣家人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為“空日”;第三天才是新年,叫“叭網瑪”,敬為歲首,傣家人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清晨,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十分壯觀。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傣家人民除了潑水節,還有“吃新節”。

“吃新節”又叫“新米節”,於每年農曆九月的屬馬、屬狗日舉行。這時稻子金黃、谷花魚肥美,在穀物成熟的日子裡,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選定一個屬馬或是屬狗的吉日“吃新”。吃新節”是傣族古老的歌頌豐收的節日,以祭祀活動為主。人們透過“採新”、“獻新”、“祭祀”、”吃新”等活動表達人們對自然的崇敬。千百年來,是稻穀讓人們繁衍生息,吃新稻寓五穀豐登,風調雨順,長者健康長壽,青年事業有成,兒童健康成長,表現了傣家人對新生活的美好追求。在此期間,青年男女互唱山歌,即興編唱,語調諧趣,曲調優美,旋律流暢,唱法簡潔,體現了曼堆人質樸、敦厚的精神面貌。曼堆山歌歷史悠久,世代流傳,是騰衝最具原生態的民歌。如著名山歌傳承人馬興鵬(曼堆村民),將本地山歌唱得淋漓盡致,2013年被列入騰衝市山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人們常說,一葉見色,一花生香,一品即味,充滿了濃濃的鄉情。曼堆人由於經常在野外勞動,午飯常用芭蕉葉或飯盒盛一團糯米飯,隨身帶上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中午休息時即可進食。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在曼堆美食中,“酸”是菜餚的特色。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酸果;曼堆人喜歡吃幹酸菜,製法是把青菜曬乾,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曬乾儲藏。吃時放少許在湯或煮菜內或做蘸水。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在曼堆楊老漢家喝茶,老者說,茶系“嘉”木。以“鍋炒殺青”,屬“金”;煮茶用“火”;沖泡用“水”;以陶或瓷盛之,屬“土”。一壺茶中“金木水火土盡得”,博取相容陰陽五行的精華。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蒲川,盛產茶葉的地方。舊時叫大蒲窩。《騰越廳志》載:“越賧(騰衝古名)有蒲族居住”。據考,古代蒲族為當今的阿昌、佤等民族的先民。南詔時,因龍川江、大蒲窩河、小蒲窩河三條江河並流,形似一個大大的“川”字而得名“蒲川”。騰衝的茶葉據說是蒲族先人最早發現和種植的,最初蒲人加工製作的茶葉叫“團茶”或“屋簷茶”。故“蒲川”有“美麗茶鄉”的謂稱。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蒲川的茶,是若干代人的持續堅守,是人與茶的深入交往,才使蒲川人離不開茶,讓茶致富了蒲川人。蒲川因茶而添香,因茶而添綠。蒲川人種茶,愛茶,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們種的是茶,喝的是茶,說的是茶,茶與蒲川有著不解的情緣,茶的基因深深融進了每個蒲川人的生命中,正是茶的濃郁醇香,茶的情懷,才孕育出“百年茶鄉,養生蒲川”。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文圖:楊家壽

主編:張婷婷

總編:李成文

更多文創

曼堆,一個傣漢雜居的傳統村落

騰衝雲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技術支援

TAG: 曼堆蒲川騰衝民居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