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

故事發生在短短的一天之內

也就是12個時辰

於是取名為《長安十二時辰》

不少朋友也調侃其為“西安24小時”

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作為全劇的點睛之筆,《長安十二時辰》在每集的開頭都以“日晷”作為劇情的進度提示,每半個時辰為一章,一共24章。“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晷針,其所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移動,對照晷盤上面的刻度,即可讀取當前的時間。據報道,西安博物院館曾於2011年首次對外展出過唐代的日晷。

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當然,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還有其他兩種古代計時儀器:“水鍾”和“火鬧鐘”。於是,古人根據這些計時儀器測定出的時辰,擊鼓報刻,子、醜、寅、卯十二個時辰等。如,在《長安十二時辰》開篇,大唐西市開市“……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

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那麼,來長安(西安)怎能不來聆聽一下“十二時辰”的報時鐘鼓聲呢?在西安各個角落都矗立著不同年代的時間符號,讓我們一起去尋找這些公共記憶中的“西安十二時辰”。

NO1

晨鐘暮鼓

——西安鐘鼓樓

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時休”。在西安市中心,有兩座明代建築遙相呼應,蔚為壯觀,那就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物——西安鐘樓和西安鼓樓。

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西安鐘樓是一座體現明代中國民族建築風格的古建築。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移於現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於報警報時,故名“鐘樓”。

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西安鼓樓是現存中國最大的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

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報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長11。9公里,面積為8。7平方公里,鼓樓地處西安城中部偏西南,為使鼓聲能傳遍全城,就必須建造高樓,設定大鼓。明、清兩代,鼓樓周圍大多是陝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離不開鼓聲,鼓聲亦成為當時人們最熟悉的悅耳之聲了。李允寬所書寫的“聲聞於天”的匾額,畫龍點睛,說明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2007年黃金週期間,西安鐘鼓樓開始舉行“晨鐘暮鼓”仿古表演活動,每日上午9時、正午12時、下午3時,西安鐘樓上的景雲鍾(複製品)分別鳴響24聲;傍晚6時,首先鼓樓上的二十四節氣鼓齊鳴,然後聞天鼓鳴響24聲以報暮時。此舉標誌著消失100多年的西安“晨鐘暮鼓”報時制度得到恢復。

NO.2

來自西安的“新年鐘聲”

天下第一名鍾——景雲鍾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戟門東側陳列著一口唐代名鍾——景雲鍾。這口鐘最初在唐長安城景龍觀(現址在今西安西大街)的鐘樓上懸掛,明初移至現西安鐘樓用以報時,於1953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景雲,是唐睿宗李旦的年號。因為此鍾鑄成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故此得名。

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此鍾是由銅和錫的合金,也就是青銅澆鑄而成,鑄造時分為五段,共26塊鑄模,現在鐘體仍可見鑄模痕跡。

鍾重約6噸,高247釐米,鐘形上銳下侈,口徑169釐米,呈現出非常別緻的六角弧形。鐘身由帶祥雲和蔓草圖案的突出線條自上而下分為三層,每層用蔓草紋帶分為六格,共十八格,除下段中格為銘文外,其餘格內分別鑄有飛天、騰龍、翔鶴、走獅、朱雀、鳳、牛等圖案,四角各有4朵祥雲,顯得生動別緻。其中有8個區域選用相同的斜十字交叉圖案,每個區域均勻裝點4枚圓形凸起的鐘乳,共32枚,這些鍾乳主要起著強固鐘體和協調音質音律的作用,使鐘聲純美優雅,清脆洪亮。鐘頂端坐一蹲獸,喚作“蒲牢”,蒲牢,民間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喜好音律,善於嘶鳴,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因此,安置於古代大鐘之上的大多是蒲牢的形象。

“景雲鍾”為世界現存唯一由皇帝撰文書寫、監工鑄造的青銅大鐘。鑄工技巧嫻熟,雕工精細,紋飾精美,線條流暢,鐘聲清晰洪亮,音質優美,顯示了唐代高超的冶鑄技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對景雲鍾進行錄音,每年除夕之夜作為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進行播放,並一直沿用。

NO.3

融入老西安人生活的城市迴響

——西安報話大樓

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隨著城市的發展,報時儀器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逢整點從位於西安西華門報話大樓發出的報時鐘聲——《東方紅》,穿透力極強地迴盪在城市上空,交織融入在老百姓的生活裡,成為老西安人腦海中最深處的記憶。

建於1963年的西安報話大樓,原名電報電話大樓,位於西安北大街西華門十字東南角。與1958年建成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姊妹建築,總高62。5米,是當時西安城內最高的建築。

西安報話大樓,向上挺拔感刺破天際,自高巍巍。縱觀古今內外,凡傑出建築鐘塔為多,傳遞著文化的光與聲音。報時鐘大樓,塔樓四面鑲嵌四個鐘錶,老城內,每到整點悠遠洪亮的鐘聲響起,現代版的“晨鐘暮鼓”,古今一脈相傳!

修舊如舊!數十年而過,歷經數次整修,然大樓原貌和底色不變。鐘聲圓潤、悠揚、洪亮,響徹半城,這鐘聲已在西安上空飄揚了數十載,它用時光的音符畫出了這座古城的最美天際線,已成為西安的一個“聲音符號”!

NO.4

“古城第一窗”的時光見證者

——西安火車站掛鐘

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路過西安火車站,您會抬頭看一看該站大樓上的掛鐘嗎?火車站不僅是人們出行的交通驛站,也是一位時光的見證者。從一個起點,到達一個終點。火車站對很多人來說,承載著許多悲歡離合的記憶。火車站的每一次變遷,都見證了一座城市的蛻變。

西安火車站始建於1934年12月,於1935年6月正式運營,已經陪伴西部地區走過了85個年頭。西安火車站坐落於西安市解放門外,站中心位於隴海鐵路1077。7公里處,為大屋頂歇山式仿古宮殿型站房,磚牆、琉璃瓦頂,雕樑畫棟,中廳縱空。包括候車室、售票室,總建築面積1017平方米。這條貫穿中國東、中、西部最重要的鐵路幹線,讓西安融入全國版圖,因此被稱為“古城第一窗”。

2014年西安火車站改遷建工程正式批覆實施,改擴建後的西安火車站,將由原有的6站臺9股道擴建到9站臺18股道,建成後的候車面積,將達到8萬平方米以上,傳送旅客數量,將提升至年約4800萬人次,改擴建後將是一個擁有南北雙廣場、雙站房、雙地鐵、多通道的車站,形成北有大明宮丹鳳門、南有明城牆解放門的規劃佈局。這是本世紀以來西安城建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一項城市綜合改造工程之一,預計2022年建設完成,2023年全面投入運營。

NO.5

唯一以聲音取勝的“關中八景”

——“雁塔晨鐘”

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雁塔晨鐘”是清代“關中八景”之一,是指西安城南薦福寺內的小雁塔及薦福寺鐘樓內的古鐘。“雁塔晨鐘”也是“關中八景”中唯一以聲音取勝的一景。

清代每天清晨薦福寺寺內的僧人會定時敲鐘,清脆悠揚的鐘聲響徹西安古城上空,數十里內都可聽到。鐘聲清亮,塔影秀麗,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清亮的鐘聲從塔院深處傳來。空靈的鐘聲把人帶到悠遠的境地。因此小雁塔及其古鐘即“雁塔晨鐘”被列為“關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旁的鐘樓內儲存一口金代古鐘。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渭河河底。清代康熙年間,重新發現這口巨鍾,“遂以巨車載之移置於上都大薦福寺,懸於殿右”(《咸寧長安兩縣續志》),掛在小雁塔旁的鐘樓內。民國時期,此鐘被“某軍駐寺時毀裂”,使“雁塔晨鐘”絕響多年。1993年西安市小雁塔文管所主持焊修了裂痕。1998年又重新鑄了一口新鍾供遊人敲擊。自1993年以來,小雁塔院內每年都會舉行鳴鐘祈福活動。

NO.6

西安新地標網紅

——四海唐人街鐘錶塔樓

如今,人們知曉時間已經不再依賴鐘鼓報時器,早就習慣瞥一眼手機,瞄一眼電腦,讓時間從最初的響亮變為如今的安靜。鐘鼓漸漸成為城市的裝飾品,彰顯著城市發展的節奏與步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際時尚購物中心在西安新穎落地。

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城北的四海唐人街,作為西北首個華人文化主題街區,融合北美、歐洲、澳洲、南洋、中國近現代五大經典建築藝術流派,規劃五大風情街,展示了四海共榮的唐人街歷史文化及現代商業潮流趨勢。

鐘錶塔樓作為四海唐人街最奪目的存在,常出現在抖音平臺、朋友圈的分享中,是四海唐人街作為地標網紅的元素之一。同時,鐘錶塔樓也見證著這裡正發生、將發生的傳統文化與城市休閒、民俗特色與時尚先鋒、中國歷史與世界文化之間的激情碰撞與交流。

看《長安十二時辰》,尋找西安那些時間符號

時間如水,時而平靜,時而湍急。唯一不變的,就是向前流淌,永不停息。但是在西安,你可以在古老與潮流之間肆意穿越。有人曾說,“西安是一扇歷史之門,推開即見千年繁華”。同時,西安也是一扇未來之門,開啟這把門的金鑰匙就在每一位建設西安的人手裡。十二個時辰,鐘鳴迴盪,西安還有哪些地標時間符號,歡迎留言。

TAG: 西安雁塔鐘聲鐘樓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