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前:中軸線的北起點,老北京齊名東四的繁華商業街

位於中軸線上的鐘樓和鼓樓,北京人並不陌生。作為一種年代久遠的報時工具,鐘鼓樓見證著北京城幾百年來歲月的變遷。

在地理位置上,鐘鼓樓地區作為元大都城的幾何中心、明清北京中軸線的北端起點,在元、明、清以及民國初期一直都是北京城中的繁華區。“東四、西單、鼓樓前”,鐘鼓樓前的地安門外大街,是老北京人嘴裡北京最熱鬧的地方之一。

01 鐘鼓樓

鐘鼓樓地區由來已久,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元大都的幾何中心、明清北京中軸線的北端標誌。

中軸線的劃定,對元大都的規劃建設起著決定性作用。其中南北向軸線為從麗正門到大天壽萬寧宮的中心閣,東西向中軸線為從崇仁門(今東直門)至和義門(今西直門)之間。兩條軸線相交於全城的幾何中心——中心閣。在中心閣的附近建起了鐘鼓樓,確立了鐘鼓樓作為元大都的中心地位。

鐘鼓樓前:中軸線的北起點,老北京齊名東四的繁華商業街

元大都中軸線(來源:北京印跡網站)

明朝定都北京後,為了減少建城的工程量及縮短防線,將元大都城北較荒涼的五里距離劃出城外,同時沿南北向中軸線向南拓展,使得鐘鼓樓由元大都的幾何中心,演變為明清北京南北中軸線的北端標誌,並延續至今。

現存鼓樓為明朝建築,鐘樓為清朝建築。鐘鼓樓始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年),據《析津志》記載:“鐘樓,京師北省東,鼓樓北。至元中建,閣四阿,簷三重,懸鐘於上,聲遠愈聞之。鐘樓之制,雄敞高明,與鼓樓相望,本朝富庶殷實,莫盛於此。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鐘鼓樓建成後不久被大火焚燬,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後又毀於火。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重建宮室的同時重建鐘鼓樓,後又相繼被火焚燬。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遭雷擊被毀的鼓樓重修。

清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認為鐘樓是紫禁城的後衛,大鐘則是中國的皇鍾;於是“柱梲榱題,悉制以石”,鐘樓再次重建,而且第一次採用磚石砌築,從此令鐘樓消除了火患,於1747年竣工。從此,鐘鼓樓屢次修繕,但未再遭毀重建,以其明清面貌儲存至今。

鐘鼓樓前:中軸線的北起點,老北京齊名東四的繁華商業街

鐘鼓樓(來源:圖蟲創意)

鼓樓元代名齊政樓,《析津民》記載:“齊政樓,都成之麗譙也……此樓正居都城之中,樓下三門……樓之左右具有果木、餅面、柴炭、器用之屬。”根據《析津民》記載可知,在元代初建鼓樓時,周圍就聚集了許多日用商肆,油鹽柴米、瓜果針線一應俱全,是一處熱鬧非凡的市場。

鐘鼓樓歷史地段處於城市的中心位置,這裡每天上演著市井百態、悲歡離合。鐘鼓樓歷史地段見證著城市的發展,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歷經了無數風風雨雨,忠實地記載了城市中發生的大事小情。

02 萬寧橋

梁思成先生曾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一文中提到:

“中軸線的劃定,對元大都的規劃建設起著決定性作用。規劃師利用北京什剎海、北海一帶天然湖泊的遼闊水面和絢麗風光營造這個城市。為了使中軸線不湮沒於湖水之中,元大都的設計師在圓弧狀湖泊的東岸劃出了一條南北與湖泊相切的直線,切點就是今天的後門橋,切線就是今天的中軸線。”

梁思成先生所說的切點“後門橋”,在今天已經改為她原本的名字——萬寧橋。

萬寧橋,單孔石拱,坐落於今地安門外大街中段,橫跨在什剎海前海東岸的玉河上,西鄰什剎海前海。元代時,橋正名“萬寧”,俗稱海子橋。清代於奕正等編纂《日下舊聞考》中記載:“萬寧橋在玄武池東,名澄清閘,至元中建,在海子東。至元后複用石重修,雖更名萬寧,人惟以海子橋名之。”

鐘鼓樓前:中軸線的北起點,老北京齊名東四的繁華商業街

萬寧橋現狀(來源:自攝)

元代時,萬寧橋作為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漕運船隻必須透過萬寧橋才能進入北京皇城。打個比方,假如說積水潭是元大都的胃,夜以繼日地消化著整船整船的糧食,那麼萬寧橋無疑屬於咽喉,見識過太多的財富,一時風頭無兩。

然而,明朝改造新城,大運河的終點碼頭南移至了北京城東南角外的大通橋下。大通橋取代了萬寧橋的“咽喉”作用,兩橋之間的這段舊漕道,也逐漸淤塞,最終斷流。

鐘鼓樓前:中軸線的北起點,老北京齊名東四的繁華商業街

閘口遺蹟(來源:自攝)

1954年,玉河改暗溝工程完成,河道上蓋板,地面以上只露橋面和兩側橋欄,橋和石閘均埋於地下,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1999年,萬寧橋整修開工,拆除橋欄廣告牌和東、西河道上的房屋建築,暗溝改回明渠,疏浚河道,修整岸牆、修復橋欄、補配損毀構件。2000年12月,工程告竣,萬寧橋東西兩側重現水流,橋身重現原貌。經侯仁之建議、有關部門批准,恢復“萬寧”橋名。

今天的萬寧橋在精心修復下終於重回昔日風采,橋面斜鋪石板,兩側設人行道。橋欄望柱各十五根,欄板各十四塊。欄板兩端望柱外戧抱鼓石。望柱和欄板新舊各異,年代遠近顯而易辨:表面灰暗、剝落、凹凸不平者最為古老,或是元代遺物;表面潔白光滑、花紋清晰者最為年輕,應是當今配置的;居於二者之間者或為明、清遺物。兩側拱券龍門石(拱券上部中心的裝飾)上各設一螭首,俗稱龍頭,因風化嚴重,只存螭首的大致外形,刀工刻紋已經漫漶無痕,可見其年代久遠。

鐘鼓樓前:中軸線的北起點,老北京齊名東四的繁華商業街

兩側垂柳(來源:自攝)

03 後門大街

後門大街,指的就是地安門到鐘鼓樓間的街道,也就是今天的地安門外大街。

鐘鼓樓一帶,在元、明、清以及民國初期一直都是北京城中的繁華區。鼓樓西的積水潭,據《燕京訪古錄》記載:“燕京有四大水鎮,積水潭即其中之一。在元時即為水運終點(南貨北運進京的終點)碼頭。有很多的官船與民船,運來南方等地的商品。舳艫蔽水,盛況空前。附近的地安門、鼓樓大街,在當時就成了繁華的商業市場。”

清人震鈞《天咫偶聞》中記載:“地安門外大街,最為駢闐。北京鼓樓,二里許,每日中為市,攘來熙往,無物不有。”又《庚子紀事》中記載:“近來後門大街,西單牌樓……被燒搶各鋪戶,均按原業修復,比前尤覺華麗,金碧輝煌,人騰馬嘶,依然興隆世界。”由此可見鼓樓一帶當年盛況之一斑。所以老北京人常說,北京最熱鬧的地方就是“東四、西單、鼓樓前”。

鐘鼓樓前:中軸線的北起點,老北京齊名東四的繁華商業街

鐘鼓樓前,《北京:當歷史成為地理》插圖,劉東黎著。

民國時期地安門外大街的光與影如此耀眼,令人神往,許多作家、學者都曾進行過描繪。朱光潛1936年在《論語》半月刊上發表的散文《後門大街》中寫道:

“一到了上燈時候,尤其在夏天,後門大街就在它的古老軀幹之上儘量地炫耀近代文明。理髮館和航空獎券經理所的門前懸著一排又一排的百支燭光的電燈,照相館的玻璃窗裡所陳設的時裝少女和京戲名角的照片也越發顯得光彩奪目。”

鐘鼓樓前:中軸線的北起點,老北京齊名東四的繁華商業街

1906年的地安門外大街(來源:網路)

到了當代,劉心武在小說《鐘鼓樓》中這樣描述20世紀80年代的地外大街:

“隨著天色由晶黃轉為銀藍,沉睡了一夜的城市甦醒過來。鼓樓前的大街上店鋪林立,各種招幌以獨特的樣式和潑辣的色彩,在微風中擺動著;騾拉的轎車交錯而過,包著鐵皮的車軲轆在石板地上軋出刺耳的聲響;賣茶湯、豆腐腦、烤白薯的挑販早已出動自不必說,就是修理匠們,也開始沿著街巷吆喝:‘箍桶來!’‘收拾錫拉傢伙!’……賣花的婦女走入衚衕,嬌聲嬌氣地叫賣:‘芍藥花——揀樣挑!’故意在鼻子上塗上白粉的‘小什不閒’乞丐,打著小鈸,伶牙俐齒地挨門乞討……”

當時的地外大街,業態之豐富令人驚歎,論吃食,大飯館兒慶和堂、富全堂、合義齋的雅座兒可以設宴,小飯館兒福興居的炸灌腸遠近聞名,公和魁、增慶齋、桂英齋、慶蘭齋四個餑餑鋪為整條街帶來各式各樣的點心茶飲;論喝的,橋南的祥泰、永泰茶莊,橋北路東的吳肇祥茶莊,最為有名。不長的街上貨品齊全,從日用百貨到古玩書店,乃至藥店、銀號、首飾樓,廟觀、南紙、香蠟鋪,一應俱全。

趕上逢年過節,沿街商鋪常會支起攤子,擺滿了時令物產和年節玩物,端午時賣艾草蒲棒的,賣小老虎和綵線粽子的,賣判兒的;中秋時攤子上則是月光碼、兔兒爺,還有供兔兒爺用的雞冠花、帶枝的毛豆。過年時最熱鬧,街兩旁擺的最多的是花炮攤,有八角子、鐵銃子、炮打襄陽城、太平花、老頭花、二踢腳、麻雷子、鐵鞭、小鞭、炮打燈、起花、耗子屎、滴滴金等。燈籠攤除了摺疊紙燈還有八角燈、走馬燈等。另有在路旁擺上八仙桌當場寫對聯的。臨近除夕,又會增添賣空竹、噗噗登、牛角喇叭、風車、大糖葫蘆的。正月十五一過,這些攤兒自覺撤去,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參考資料

[1] 中軸線的故事 | 萬寧橋——中軸線上第一橋[N]。 北京西城,2020-12-18。

[2] 記憶中40年代的地安門外大街[N]。 鼓樓靜語,2021-10-13。

[3] 北京城曾經的報時中心:鐘鼓樓的時間哲學丨京華物語[N]。 新京報書評週刊,2021-08-18。

[4] 北京的古橋 | 萬寧橋:矗立於中軸線上的石拱橋[N]。 北京印跡inBeijing,2019-05-30。

[5] 吳炳懷。北京鐘鼓樓地區更新前期研究——現狀成因·歷史脈絡·更新動力[J]。 華中建築,1997(03):103-108。

[6] 褚金。 歷史文化名城中鐘鼓樓歷史地段空間形態研究[D]。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11。

流程編輯 吳越

TAG: 鐘鼓樓萬寧鼓樓中軸線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