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灣地形|身為寺灣人你見過嗎?

寺灣地形|身為寺灣人你見過嗎?

寺灣地形|身為寺灣人你見過嗎?

寺灣鎮歷史悠久,主要體現在丹江航運方面,唐朝中期曾是南方物資運往長安的主要通道。唐代後期,藩鎮割據,地方勢力經常阻斷淮河、汴河等地的漕運,因而丹江河運更為發達。宋代由於戰亂,航運一度蕭條。明清年代空前繁華。據有關記載,黃河碼頭每天停泊各類船隻百餘艘,“帆檣林立,綿延十餘里”。寺灣黃河老街是丹江航運的水旱碼頭,日益繁榮,大量的外地商品(鹽、綢、布匹、藥物等)集散於此。航運的繁榮,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各地商人的停駐使黃河鎮區人氣倍增,相繼建成了興隆寺、楊寺廟、老君廟、關帝廟、代王廟一些古建築。一些著名的商鋪,如“全興仁”、“永興源”、“張家太紀”、“江西楊家果子鋪”等陸續入駐,與全國各大城市互通往來。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南北各省所交的皇糧和其他物資大都經丹江航道運往西安,黃河碼頭每天來往船隻在300艘以上。

寺灣地形|身為寺灣人你見過嗎?

民國時期,河南省高校學府(商丘中學)因戰亂西遷於寺灣黃河,提升了該地文化品位,助推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解放後,由於陸路的發達,隴海鐵路及焦枝鐵路相繼建成,公路四通八達,取而代之水運。

寺灣鎮1948年隸屬於第六區(荊紫關),1950年建寺灣區,1958年建寺灣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寺灣鄉,1999年撤鄉建鎮。因鎮政府原駐寺灣村,故名。後遷建到黃河街,仍名。

寺灣地形|身為寺灣人你見過嗎?

風景名勝:

黨崗漢代遺址:位於寺灣鎮東部黨崗村。遺址內有漢代陶片、缸瓦片。附近有古地名店子、北巷、城窪,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郭灣遺址:位於寺灣鎮東部,火星廟村(現大坪村)西部,淇河東岸。郭灣遺址為一個原始人居住的遺址,遺址內有大量的陶片、石斧、石碓、石銼、陶紡輪等。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戶城遺址:位於淇河(古稱黃水)和丹水交匯之東(現寺灣鎮高灣村到夏灣村上、下古城一帶)。此處地表有大量的漢代建築遺物,殘留有城牆、城壕遺址。

夏灣古墓嶺:位於寺灣鎮西部的夏灣村。1987、1988年南陽文物考古隊曾在此兩次挖掘,大量的墓群屬漢代,墓內文物被盜,無遺留。1957年群眾挖掘三塊大型漢畫磚,兩塊損壞,一塊完整,現存南陽漢畫館。

掘山寺遺址:位於寺灣鎮東南部的前營村。該遺址始建於唐代,毀於1958年,遺址內有大量的陶磚、陶瓦片,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營宋墓:位於寺灣鎮東北部,西營村缸窯北土坡上。該遺址是1994年被一鄭姓村民建豬圈時發現,出土墓碑一塊,墓主名子屈炳臣,卒於宋鄭和年間。該墓碑現存淅川縣博物館,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象牙化石:位於寺灣鎮東北部西營村境內,缸窯北原上荊公路山坡上。1977年修築上荊公路時,民工們挖出大象牙化石。此化石長約兩米,直徑8寸,呈彎狀。現存淅川縣博物館。

寺灣地形|身為寺灣人你見過嗎?

寺灣鎮境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可開發性極大。

馬古洞:位於杜家河村。其外觀似馬的後半部,洞高近500米,洞深約15米,洞內有泉水流出,上下佈滿緣苔,進洞攀崖而上,洞內上方,佈滿鐘乳石,冬暖夏涼,是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

鱉古洞:位於鎮東北部,黃楝樹村,距馬古洞約300米。鱉古洞是一個天然溶洞,深不可測,洞口高約近五米,拾級而進,時寬時窄,時高時低,窄處趴下匍匐而進。據傳,在淇河漲水時,鴨子游進洞內,從毛堂的板橋-石洞游出。

擂鼓臺:位於寺灣鎮東北部大餘溝村北,海拔710米,在山頂上有一突出圓形石柱,高約20米,上方平整,似鼓面。站在臺上週圍美景盡收眼底,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天池坑:位於寺灣鎮東部的柳林溝村。分東天池、西天池。西天池與東天池隔溝相望。西天池坑小而淺,東天池坑大而深。東天池坑深約15米,直徑百米,坑壁光滑,無處可攀,它的形成既象火山口,又似隕石墜落砸陷坑。

老君洞:該鎮已引資100多萬元,完成福壽洞(原鱉古洞)清淤1000多米,對老君洞進行了修復。該公園建成後,可與龍山風景區、荊紫關景區組成我縣新的精品旅遊路線。

寺灣地形|身為寺灣人你見過嗎?

TAG: 寺灣鎮遺址天池位於古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