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遇見鳳堰梯田,於時光和山水間

漢陰:遇見鳳堰梯田,於時光和山水間

漢陰:遇見鳳堰梯田,於時光和山水間

近日,安康市漢陰縣的鳳堰稻作梯田系統被列入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一方山水,一片梯田,一段時光,這是一脈農耕文化串起的詩意故事。

初冬時節,站在漢陰縣漩渦鎮堰坪村的一處山腰上放眼四周,綿延數十里的鳳堰稻作梯田阡陌縱橫,行雲流水、磅礴壯觀的梯層之美與綠水青山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秦巴特色的文化標誌,也印證著一代代漢陰人靠山吃山、逐水而生的農耕智慧。

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這片梯田正由內而外散發著新的活力與生機,在古今融合的碰撞中激盪出獨特的韻味,為現代休閒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漢陰:遇見鳳堰梯田,於時光和山水間

漢陰:遇見鳳堰梯田,於時光和山水間

傳統耕作歷久彌新 凸顯轉型優勢

11月23日,當冬日暖陽越過山頭,堰坪村家家戶戶升起裊裊炊煙時,吳大舉已經趕著耕牛走在了田壟上。眼下,梯田水稻已顆粒歸倉,剛剛栽種的油菜鬱鬱蔥蔥。

“這片梯田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地肥水美,旱澇保收。”在吳大舉的記憶裡,梯田一直保持著如今的風貌,每年兩茬,水稻和油菜輪番種植,不僅種出了好風景,也種出了好“年景”。“春天油菜花開,秋天稻穀黃燦燦,可美了,一年四季都有遊客,人氣旺得很。”

悠悠遠山,萬畝梯田,與一人一牛相映成趣,時光交錯間,古樸清新的充實感氤氳而來。若是從時空座標中審視這片梯田,便能深刻感受到它的價值與意義。

時間刻度上,鳳堰稻作梯田始建於250年前,由清代從湖南移民於此的吳氏家族經過十幾代人的努力營建而成。如今,鳳堰稻作梯田共1。2萬餘畝,區域範圍涵蓋6個行政村,是目前秦巴山區考古發現面積最大、儲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群。2014年,鳳堰稻作梯田被國家農業部門命名為“中國最美田園”。

地理空間上,梯田依山傍水,錯落分佈在海拔500米至650米之間,梯田級數均在300級左右,區域內雨量充沛,雲海漫漫,潺潺流水四季不絕,形成獨特的小氣候。

“梯田緊鄰漢江,江水常年拍打岸壁,激起巨大水霧,水霧再隨空氣落到田間的堰塘和排水渠系,形成旱能蓄、澇能排,流放自如的自然灌溉系統。”漢陰縣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館長張龍斌介紹,當地村民沿襲傳統種植方式,堅持稻油輪作,很好地保護了梯田的形態和生態。“這裡從未發生過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今年極端天氣頻發,梯田不但完好無損,還依然豐產豐收。”

250年前,先輩為漢陰山水刻畫了深刻的輪廓。今天,漢陰人又透過有效舉措守護著這片梯田,為地方打造特色產業叢集留住了最美的原色和底色。

近年來,為鼓勵村民發展有機種植,當地出臺了一系列支援政策,同時推行“免費種苗”“產業獎補”“訂單引進”等新模式,不斷釋放“梯田+”的疊加優勢,讓老百姓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漢陰:遇見鳳堰梯田,於時光和山水間

漢陰:遇見鳳堰梯田,於時光和山水間

循脈而行文化再生 拉開發展框架

如果說錯落有致是梯田的外在風貌,那麼承襲數百年的文脈,就是滲透在它骨子裡的文化氣質。

從高處俯瞰,梯田層層疊疊,大如曲池,小似新月,優美的曲線勾勒出“小山如螺,大山如塔”的壯麗景觀,盡顯自然美、古樸美、藝術美。

撥開如詩如畫的外在,依稀可以看到這片梯田的前世今生。漩渦鎮自古以來水運發達、商賈雲集,吳氏家族遷入此地修建稻作梯田,不僅帶來了南方先進的農業理念和種植方法,同時在繁衍生息中積累了墾種梯田的豐富經驗和鄉風民俗,形成獨特的山地文化體系。

作為清代湖廣移民開發陝南的“活標本”、中國農耕文化的“活化石”,鳳堰稻作梯田歷經百年風雨,在南北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湧動著生生不息的蓬勃活力。

“梯田地好水好,都是無公害種植,產出的大米和油菜籽又香又有營養。”意外成為網紅,堰坪村67歲的楊明榮覺得自己找準了路子。

最初只是拍攝梯田美景、田間勞作這些司空見慣的場景“解悶”,結果一不小心收穫了大量“粉絲”,這給了楊明榮啟發。幾年前,他開辦了生態家庭農場,流轉200多畝梯田,種植有機水稻和油菜,再透過手工作坊加工高品質的大米和菜籽油,讓前來的遊人在盡享田園風光之餘,感受傳統,體驗農事。

“這些都是祖輩們傳下來的手藝,得把它傳承下去,讓後人瞭解農村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我覺得很有意義。”楊明榮說,自己賣的不僅是農產品,更是陝南獨有的農耕文化。

在當地,農忙豐收時節唱民歌、打鑼鼓的風俗也由來已久。除此之外,在梯田周邊,還散落著10餘處與梯田開發密切相關的古民居、古寨堡等文物建築,構成了梯田區域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多元交錯的空間結構。

保護和挖掘稻作梯田的內在潛力,文化的“活態”利用是關鍵。近年來,漢陰縣立足頂層設計,聚力打造我國第一座以移民農耕文化為主題、保護和展示原生態生產生活方式的開放式生態博物館,從文物保護、文脈傳承、文創融合等多維度發力,全面呈現梯田文化的厚度與溫度。

以自然山水為背景,以歷史文化為脈絡,承前啟後,拉開創新發展框架。深厚文化的給養,讓鳳堰稻作梯田不是一片空洞的“山野”,而是富有內涵與意境的生態藝術,流動著人氣,煥發著活力。

漢陰:遇見鳳堰梯田,於時光和山水間

漢陰:遇見鳳堰梯田,於時光和山水間

產業延伸業態疊加 勾畫多元格局

山裡的黃昏來得早,夕陽在山坡上投下長長的影子。沿著山路走進梯田環繞的茨溝村,一幢幢白牆黑瓦的民居倒映在落日餘暉中,自然景觀與錦繡人文的交織為鳳堰稻作梯田增添魅力。

“作為吳氏家族後人,梯田對我來說意義是不一樣的。我現在一邊種田一邊在村裡農家樂工作,收入不比在外打工低,感覺特別幸福。”在茨溝村一處由舊民房改建的農家樂裡,村民吳大祥正忙著收拾客人留下的碗筷。

“這些農家菜都是就地取材,也是我的‘拿手菜’,口味正宗地道,遊客最好這一口。”村子美了,腰包鼓了,吳大祥的心裡滿滿的幸福感。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蓬勃的發展前景使鳳堰稻作梯田的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富民強村的產業“活水”,帶動文化創意、鄉村民宿、休閒觀光等新業態不斷湧現,一條以古梯田為核心、跨界融合、多元並進的全產業鏈正朝著四方不斷延伸。

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如何打造既有獨特歷史文化內涵、又充滿生機活力的新地標,是鳳堰稻作梯田走向未來的必答題,也是漢陰提速發展現代農業的突破口。

“建設美麗鄉村,不僅要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還要讓群眾富起來。”漢陰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徐家俊告訴記者,搶抓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機遇,漢陰正聚焦梯田歷史文脈,以加快打造5A級景區為“先手棋”,不斷加大產業融合力度,著力打好生態牌、鄉愁牌、田園牌,逐步走出一條環境提升帶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一山一水一境界,一村一瓦一炊煙。契合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承載著農耕文化的古韻記憶,鳳堰稻作梯田正以宜居宜遊的生態系統,詮釋詩意人居的和諧內涵。一個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農民群眾生活更加富足的和美鄉村正迎面走來。

漢陰:遇見鳳堰梯田,於時光和山水間

作者/黃敏 來源/陝西農村報

編輯/李西明

編審/餘濤 王義林 終審/鄒菲 監製/吳學康

點分享

TAG: 梯田稻作鳳堰文化漢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