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鄉愁」清明●祭

銘記在心,認真生活

「永康鄉愁」清明●祭

永康

鄉愁

清明節,又名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春季的第五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到達黃經15°,春和景明,萬物皆顯,故曰清明。源於祖先信仰和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據傳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另《歲時百問》是這樣解釋的:“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祭

「永康鄉愁」清明●祭

兒時,每逢清明前夕,家裡都會採上一些qi(音“氣”,學名鼠麴草,下同)來做一些青團和清明粿。青團永康話也叫蒸(金)團,是用糯米粉做成的一種糰子,可以包不同的餡料,粉團和著qi(氣)做出的青團、清明粿顏色是青綠色的,在蒸發時為防止粘籠,講究些的人家會採來一種叫清明粿葉的樹葉墊底,蒸熟後清明粿自帶大自然草木的清香。但清明粿葉比較少見,往往會用焯燙過的三月青菜葉或者箬葉替代。出籠的清明粿一口咬下去不僅有qi(氣)的清香,還有糯米的那種韌勁,吃完只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青團也是。和著春筍、紅糖等各種餡料的鮮美香甜,咬上一口,彷彿含上了整個春天一樣醉人美好。

小時候最佩服的就是祖母了,一雙巧手不僅能描墨寫字做各種手工,而且簡簡單單的食材在手,她也總能很神奇的做出一些讓我至今都難以忘懷的美食。祖母做的青團和清明粿顏色一般分青、白、紅三種顏色。小時候我就是祖母得力的小跟班。做清明粿的時候,都會搶著製作最後一道工序“定形”,就是用特製的木質模具壓制出梅蘭竹菊或花鳥魚蟲之類的各式圖案。

「永康鄉愁」清明●祭

做青團或清明粿時,首先要把採回來的qi(音“氣”)用門口的井水漂洗乾淨,再放到開水鍋裡面,焯燙幾分鐘後撈出來,放到冷水中,降溫之後擠幹水分,放到石臼裡面杵碎細,不生筋為止。打好的qi(“氣”)加點水放到碗裡面,放上糯米粉,直接用手揉成均勻面團。準備好的餡和麵團分別搓成長條,等分均勻,搓成圓球,壓扁,在中間放上餡,收口成金字塔形,青團就做好了。清明粿的話就做成圓餅狀再放到特製的模具裡印上各種圖案式樣。三月青葉或箬葉放到開水鍋裡面燙軟,清明粿葉則要放鍋裡炒一下,炒出香味,再放到蒸鍋裡面,間隔的放上做好的青團或清明粿坯加蓋大火蒸幾分鐘。蒸熟後趁熱吃味道極其鮮香,紅糖豆沙餡的清明粿則十分綿甜濃香,只記得父親在時每次一口氣能連吃十幾個。父親一生對糯米食物的喜愛和大胃口,我想有一半是從小祖母給其養成的吧!清明粿我喜歡等涼了再吃,一是捨不得把印在上面的美麗圖案就那樣吃了,二是清明粿一般都是紅糖豆沙餡,熱時吃一不小心溢位的紅糖會稠稠的粘在手上,洗又不方便,只能連手指蓋兒都送進嘴裡吸吮,覺得有點不講究衛生。(祖母有時也是粉團先蒸熟後稍涼再裝餡)。吃青團清明粿是我記事以來我們家過清明節的慣例了,儀式感很強。

「永康鄉愁」清明●祭

「永康鄉愁」清明●祭

「永康鄉愁」清明●祭

具有獨特的人文內涵的清明節,祭祖掃墓,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個民族,追賢思孝、認祖歸宗,它是一個莊重的日子。在清明時節,站立在墓前,會湧起無盡的懷念。在離祖先最近的地方,與靈魂對話,告慰故人、也告慰自己, 求得內心的寧靜與平和,同時,寄託我們的哀思。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春和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這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

我的祖母和父親在時,一到這時節也會在老黃曆本上擇選一個好日子去祭清,到那天父親會用鋤頭擔著畚箕竹籮筐,帶著上墳祭清所需的那些物品,步行,一同出發。踏著茸茸的綠草芽兒,登上山坡,來到祖墳前。父親會先把墳周雜草枯枝做一些清理,母親則從竹籮筐裡端出供品擺上,三雙紅筷子,三個小酒盅,祖母先給小酒盅斟滿酒,十個小白麵饅頭平分兩摞,擺在兩端。供奉祖先的食物有豆腐、三月青、蒜苗、清明粿、春筍、肉、米飯、黃酒等。其中豆腐是家裡煎好的,三月青、春筍、肉則都已過水焯熟,蒜苗則連頭帶尾洗好擺放,清明粿是必不可少的。祭清時父親、我和哥哥們會在墳頭壓上一張張燒紙,荒寂的墳馬上變得鮮明起來。把剩下的燒紙點著,又點燃了一炷高香,我們就跟著祖母,父親母親,分三排跪著,給先人三叩頭。期間祖母會領著我們一個個輪流再給酒杯加把酒。手捧三支香叩拜後,將錫箔做的元寶、紙錢、墳龍、金山銀山,清明紙等物燒了,酒灑在墳前,把供品都掐下一小塊兒放在墳旁,把剩下的收進竹籮筐裡,祭清禮成。

小時候只記得爸爸的爸爸是極其疼愛我的爺爺,除了爺爺的墳,我總是分不出其他墳裡的先人,此時祖母就會一一給我們作介紹,還說清明節一定要來上墳。

「永康鄉愁」清明●祭

一般祭清結束時日頭基本已經暖洋洋的了,山雀也都會從寂靜的深山裡飛出來,在清亮的天空歡快地鳴叫著,沉靜的山坡上此時充滿了生氣。有時母親和姐姐會到向陽坡自留山的地裡採山芹菜芽兒,挖上一些地慄,我則抽著鼻子聞,問大人們“多嫩多鮮啊,怎麼吃?”

「永康鄉愁」清明●祭

回到家裡,母親和姐姐會像變戲法兒一樣,做滿一桌子菜,有綠是綠白是白的燉豆腐,一盤綠瑩瑩黃燦燦冒著油花兒的蔥炒雞蛋,一盤油煎河魚,還有一盤涼拌的山芹菜芽兒,一盤新挖的小根菜,最後母親又端來一盤冒著香氣的醬豬肉,一大碗筒骨頭燉春筍。祖母在邊上會誇母親姐姐是我們家大師傅,這時姐姐還會端上來一蓋簾剛煮好的山芹菜芽兒餃子。我們吃著又鮮又香的餃子,一家子只是笑。在那個物質還相對匱乏的年代,能吃上這麼一桌子菜,真的是把我們樂顛壞了。有一次母親從自家釀的黃酒罈裡抽出一大碗酒,說:“不能喝的也來一口啊,省得窮的繞街走。”全家人都樂。母親笑著把剩下的酒蹾在爸爸眼前,父親拱拱手,我們又都笑了。我有時挑食,不吃豆腐,祖母就會說:“清明不吃豆腐,窮得直哆嗦;清明不吃肉,饞得咬舌頭。這些都須吃了,反正都是怕窮才必須吃的。”祖母又說:“清明難得晴,今年是個晴天,年景不會差的。”這些也都是流傳的清明節的俗語。我兒時的清明節就是這樣的快樂美好。

年年清明相似,歲歲人生不同。祖母和父親已相繼離去。父親去的頭兩年是姐姐張羅著領著我們上墳祭清。

又是一個清明節,我家和哥哥姐姐全家拎著吃的喝的,又都聚在母親家。母親也老了,父親突然離去的這幾年,母親變化很大,頭髮也少了花白了,我止不住的淚水在扭過頭的時候流了出來。父親走的這幾年我總是無法面對,每次想念的時候,就會跑到家鄉小河裡點上幾隻蠟燭,帶上一些自制的食物,讓它們順著流水而去,並請清風流水捎上我對他們的無比思念。父親不在後的這幾個清明節,天都是灰濛濛的,有幾隻山雀陪我度過。今年,清明又是雨,隨著又一位高齡的長輩離世,我想我們終歸是孤獨的。

清新的細雨,這可是貴似油的春雨啊,像絲絲綿綿的情思慰藉著我的心田。

「永康鄉愁」清明●祭

關注永康鄉愁影片號,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歡迎搜尋關注永康鄉愁公眾號:ykxc0579

主編 沈維 微信同號 永康鄉愁工作室

「永康鄉愁」清明●祭

TAG: 清明祖母青團清明節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