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成果轉化不易,如何突圍?(下篇)

知識成果轉化不易,如何突圍?(下篇)

文丨楊浩然

圖丨1/6圖片工作室

在前文《知識成果轉化不易,如何突圍?(中篇)》中,我們提到

面向轉化的創新服務,是成果轉化的催化劑

。本期,

我們將從成果轉化的人才支撐——面向應用的教育體系,以及如何借鑑瑞士經驗說起。

3

面向應用的教育體系

成果轉化的人才支撐

知識成果轉化是一項複雜的“技術活兒”,從最初的研究成果到可以應用到市場的產品,涉及到的專業領域眾多,需要多學科領域的專業人才共同發力。

例如,膠囊型胃鏡機器人的研發,該產品涉及醫學、材料學、微電子技術、控制技術、成像技術等多個學科領域,只有組建一個跨學科的專業研發團隊才能實現最終產品的落地。在此背景下,人才對知識成果轉化的支撐作用可見一斑。

區別於大多國家,

瑞士各教育主體的分工明確,形成了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齊頭並進的人才培育體系。

在這種教育體系下,

綜合大學(州立大學和聯邦理工大學)負責基礎科學研究、應用科技大學負責應用技術研究、職業教育負責為產業界輸送專業技術人才,形成了從研發到生產的全流程人才培育系統。

接下來,

我們聊一聊瑞士極具特色的職業教育和應用科技大學!

知識成果轉化不易,如何突圍?(下篇)

蘇黎世大學

1、職業教育補充高等教育短板,為轉化提供產業人才

瑞士擁有十分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相比於其他發達國家,瑞士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比例極高。2016年,瑞士獲得職業教育文憑的有62,762人,而同年獲得高等教育文憑的僅有14,402人,職業教育佔比超過80%。

同時,得益於良好的職業教育水平,職業教育畢業生與高等教育畢業生的社會地位平等,且接受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在工作中同樣受到尊重和重視,從業人員可以獲得較高的收入。

總體上,瑞士的職業教育主體可分為:

中等職業教育(VET)、聯邦職業高中(FVB)和高等職業教育(PET)三個環節。

知識成果轉化不易,如何突圍?(下篇)

瑞士的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體系

圖片來源:聯邦政府職業教育與技術署、歐洲時光機公眾號

1)瑞士的職業教育體系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特點1:科學分流,強化職業認證“含金量”

瑞士實行9年義務教育制度,但在初中畢業後,學校會根據學生的成績和課堂表現,推薦學生進入更適合自己的普通高中或職業教育學校繼續就讀。瑞士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便有機會前往自己感興趣的企業進行參觀,從而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儘早選擇自己更適合的教育型別。

基於這種義務教育結束後便開始的分流機制,瑞士的職業教育學生在高中階段便可取得許多在其他國家高等教育階段才能取得的專業資格。

瑞士的高等職業教育(PET)機構會開設多種類的職業培訓專案,為沒有接受職業高中(FVB)教育但具有特定領域工作經驗的學生提供參與進一步職業培訓,提升自身專業水平的機會。完成高等職業教育(PET)的學生可以參加由聯邦政府舉辦的職業培訓專案統一考試。

根據職業教育的8種不同行業領域、57個學習專案,每年舉辦共計400餘個不同專案的考試。對於透過該考試的學生,可以獲得更具“含金量”的職業認證,從而獲得進入更大規模企業的機會、提升自身的專業認可度。

特點2:“學徒制”和“雙軌制”,培育專業技術人才

瑞士的職業教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其基本教育體制為“學徒制”。

在此體制下,學生在就讀期間需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專門的工作合同,由企業指派老員工進行師徒形式的指導,學生在企業老員工的帶領下直接參與實際工作當中。如今,3/4的瑞士企業會提供專門的學徒名額,通常為學生提供半年至一年的工作時長,併為學生支付相應的薪水。

“雙軌制”教育培訓模式既注重課堂的基礎教育,也重視學生的“學徒制”帶薪實習。

在此模式下,學生每週需要來到學校完成1-2天的全日制課程,也要前往企業完成3-4天的一線生產工作。透過“雙軌制”教育,學生可以更早的接觸到行業的實際生產工作,為瑞士儲備了大批優質的勞動力資源。

特點3:消除職業教育與綜合大學之間壁壘

在瑞士的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與綜合大學之間並沒有硬性壁壘,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自身情況隨時更改自己參與的教育路徑。當學生完成中等職業教育(VET)後,可以選擇接受1-2年的職業高中教育,獲得聯邦職業高中(FVB)文憑,從而直接進入綜合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相對的,綜合大學中的學生也可以前往高等職業教育(PET)學校接受職業教育培訓。

2、應用科技大學,培養面向市場的應用研究人才

在瑞士的高等教育體系中,綜合型大學承擔基礎科學研究工作,而科研成果商業化創新的工作則是由企業和應用科技大學來共同推動。瑞士的應用科技大學大多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用以彌補當時中小企業研發能力的不足、改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短板,從而支援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瑞士的應用科技大學主要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特點:1:專業與當地產業相關,促進與企業的合作

應用科技大學的定位明確且特點鮮明,各個學院專業的設定與所在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聯絡十分緊密,甚至透過大學的學院設定便可以瞭解當地的產業特色。並且,由於應用科技大學的各學院規模適中、專業設定相對集中,更適宜與當地的中小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例如,西部應用科技大學在日內瓦設定的環境、工程和建築,藝術與設計等學院,十分契合日內瓦“藝術之都”的城市特色,與當地企業開展了密切的校企合作。

特點2:教學與實踐結合,應用研究強化產業聯絡

教學方面,瑞士的應用科技大學注重實踐導向的人才培養方式,設定的課程和研究課題與實際工作充分結合,並且要求本科生參與落實到崗位的實習實訓當中,從而避免研究成果與實際生產脫節。

研究方面,應用科技大學則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視應用技術的研發,注重研究工作與產業界的密切聯絡。

瑞士幾乎所有的應用科技大學都設立了技術轉移辦公室,其任務便是加強大學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突出應用科技大學為當地市場提供市場導向型服務的特點。例如,西部應用科技大學13個研究團隊共同構成的“卓越網路”,便專門負責根據公共部門和企業的需求開展應用技術研究以及技術轉讓。

3、知識成果轉化培訓,提升從業者的業務能力

在瑞士的教育體系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那便是面向技術轉讓從業者的非盈利培訓組織——瑞士技術轉讓協會(swiTT)。

瑞士技術轉讓協會成立於2003年,彙集了瑞士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技術轉讓負責人員(大多來自於技術轉移辦公室),透過專利資訊整合與披露、講習班與研討會等形式,為專業技術轉讓負責人員提供工作開展上的幫助,促進研究機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和技術轉讓。

瑞士技術轉讓協會建立了一個公開披露專利資訊的線上資料庫(swiTT列表),資料庫囊括瑞士所有學術研究機構提供的可供轉化的專利資訊。

以這種形式,方便高校及研究機構實時瞭解各領域專利的研發進展,避免重複研究等情況的發生;同時,也為企業提供瞭解自身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動態的渠道,更好的促成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的知識成果轉化。

另外,swiTT還會定期開展講習班和研討會活動,為全國的技術轉讓負責人員提供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提升負責人員的專業水平,從而使他們可以更好的開展校企間知識成果轉化工作。

4

如何借鑑瑞士經驗?

瑞士以創新主體間的密切合作為基石、以面向轉化的創新服務為基礎保障、以面向應用的教育體系提供人才支撐,透過三大方面的共同發力,形成了如今較為完善的知識成果轉化體系。

反觀我國,近年來國家對知識成果轉化工作越發重視,今年更是將成果轉化納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要從企業主體、人才激勵和智慧財產權運用三個方面強化我國的知識成果轉化。

在此背景下,全國各級城市紛紛響應國家號召出臺相關政策,然而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場景之下,實際還隱藏著一些問題。

首先,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校企合作採取“專利交易”的形式,對合作研發的重視程度不足。

導致這一問的根本原因在於,高校和企業對於創新成果的預期不同,雙方缺乏及時、有效的交流機制和專門負責對接的中間人,因此很難達成合作研發的共識。

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借鑑瑞士創新促進署搭建的“科學技術轉移支撐系統(WTT-Support)”和“創新導師(IM)模式”,借鑑洛桑聯邦理工大學的“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諮詢”等模式豐富校企合作形式,強化校企合作深度。

其次,如何進一步強化校企合作,特別是高校與本地企業的合作,是未來許多教育資源優渥的“新一線城市”需要考慮的重點。

以西安為例,在校企合作方面,無論是積極融入陝西省建設的“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還是眾多高校紛紛建設的校企合作平臺,均為高校與企業之間建立了良好的紐帶。

但在成果轉化率節節攀升的背後,許多的高校創新成果出現了“東南飛”的現象。陝西省創業投資協會理事長盧道真曾表示:“在成果轉化的從0到1階段,在陝西落地的企業每年很多,倒是從100到1000這個階段,可能有很多孔雀東南飛的現象”。

這種情況下,本地高校創新成果並未充分應用至本地企業,導致城市整體的創新活力不足,最終造成更多的創新企業和創新人才的流失,究其原因,是缺乏對高校創新成果本地轉化的政策引導。

最後,缺乏以企業為核心的科技創新體系也是西安等中西部城市目前面臨的難題。

西安的創新主體基本由高校和研究所組成,整個城市對科技創新的投入規模和強度不少,但是政府創新投入多,企業創新投入少,甚至許多企業沒有科技創新投入。

關於如何提升企業創新意願,瑞士聯邦政府的稅收優惠政策給出了很好的示範;而創新生態的營造則可以借鑑ABB集團的方法,在最佳化產學研合作的基礎上,鼓勵大企業與其他大中小企業的合作,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

實際上,

總結髮達國家在知識成果轉化領域的探索成果,取其精華賦能我國的知識成果轉化體系的建設便顯得尤為重要。

總結瑞士在知識成果轉化領域的探索,筆者認為,未來我國可以從強化創新主體之間的聯絡,特別是打通高校與企業之間溝通的通道;推動政府繼續向服務型政府轉型,鼓勵成立服務於轉化各個階段的服務機構;繼續最佳化職業教育體系,增加高素質產業人才儲備三個角度發力,進一步提升知識成果轉化能力,用我國日益提升的科研實力賦能前沿產業的發展!

·E/N/D·

作者簡介

 楊浩然

華高萊斯產業諮詢事業部

助理分析員

在全域旅遊、城市發展等領域顧問經驗豐富;對歐洲前沿科技發展興趣濃厚,擅長智慧物流等前沿領域的深入研究。

[1]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全球創新指數(GII)

[2] 劉波等: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環節:模式、問題及對策

[3] Quacquarelli Symonds,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2

[4] 路透社,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大學

https://www。reuters。com/innovative-universities-2018/profile?uid=12

[5] 伊莎貝爾·米切爾,風險實驗室:2020 年創新地點:瑞士初創企業的熱點

https://www。venturelab。swiss/Innovation-locations-2020-The-Swiss-hot-spots-for-startups

[6] 葉建忠:瑞士中小型企業創新發展模式,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14年3月

[7] 北京中關村硬創空間:啥是“中試”?

https://www。sohu。com/a/460947463_121067058

[8] 瑞士創新(Switzerland Innovation)官網

[9] 蘇黎世瑞士創新園官網

[10] 蘇黎世瑞士創新園官網

[11] 瑞士創新促進署Innosuisse官網

[12] 東灘智庫,城市創新生態的構建

[13] 陝西省科學技術廳,陝視新聞:秦創原究竟是個什麼YUAN?

[14] 搜狐城市,城市會客廳 | 西安科研轉化疲軟,癥結何在?

知識成果轉化不易,如何突圍?(下篇)

知識成果轉化不易,如何突圍?(下篇)

知識成果轉化不易,如何突圍?(下篇)

知識成果轉化不易,如何突圍?(下篇)

知識成果轉化不易,如何突圍?(下篇)

本平臺全部作品的著作權及其他相關合法權益歸華高萊斯國際地產顧問(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高萊斯)所有,未經華高萊斯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摘抄、改編、翻譯、註釋、複製、發行、廣播、彙編、透過資訊網路向公眾傳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內容,否則,將可能承擔相應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責任。華高萊斯將透過一切法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TAG: 瑞士教育創新職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