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平遙縣,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位於山西省中部,四周與介休、祁縣、文水、汾陽、沁源等縣市接壤,平遙是山西省的文物大縣,有300多處古蹟。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

平遙主要景點還包括平遙縣衙、文廟、清虛觀、甕城、城門頂、角樓、點將臺等。平遙縣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與雲南麗江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安徽歙縣古城並稱為中國現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01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平遙縣衙坐落於平遙古城中心,始建於北魏,定型於元明清,儲存下來最早的建築建於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佈局,南北軸線長二百餘米,東西寬一百餘米,佔地26000餘平方米。平遙縣衙作為中國現有儲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縣衙。縣衙整個建築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結構合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禪蒞臨縣衙考察時欣然提詞:“平遙縣衙古衙之最”。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文廟即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平遙文廟位於平遙縣城內東南隅,始建於唐貞觀初年,其大成殿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歷史最久的殿宇。

清虛觀是古城內最大的道觀。按照道東佛西的傳統佈局安排,坐落於東大街東段路北。清虛觀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觀,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為清虛觀。元初改名為太平興國觀,後又易名“太平崇聖宮”,清代時複稱清虛觀。歷史滄桑,人世變遷,歲月的流逝使這裡的許多道教偶像所剩無幾。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平遙城牆,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築,由原“九里十八步”擴為“十二里八分四釐”(6。4公里),變夯土城垣為磚石城牆。明清兩代先後有二十五次維修,城牆平面呈方形,周長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頂寬3—5米,牆身素土夯實,外包青磚,內牆磚砌排水槽77個。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牆頂外築2米高的垛口牆(又稱擋馬牆)取孔子弟子、賢人之數,設垛口3000個,敵樓72座,內砌女兒牆。四隅角樓四座,東城牆上有點將臺,東南角城頂上築奎星樓和文昌閣。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甕城,指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強城池的防禦能力。平遙古城的甕城城門與大城門的朝向多數呈90°夾角(南門和下東門除外),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甕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10。04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建於城牆四角上的角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角樓分別指西北角的“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靄樓”,東南角的“凝秀樓”。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02

鎮國寺

鎮國寺,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東北15千米的郝洞村,1965年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作為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座寺院最早創建於五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從寺內碑文可知,元明利用隙地,前築山門天王殿,和左右鐘鼓二樓,後建三佛樓和東西廂房,觀音、地藏二殿,清雍正、乾隆年間重修東西兩廊。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為了有利於僧人修行,所以把寺廟修建到了山上或一些偏僻的地方。一般的佛教寺院建築它的第一個特點就是設有山門,而一般山門都有三個門,中間一個大門,常蓋成殿堂形式,兩旁各配有一個小門,因此又稱之為“三門”,是為了象徵三解脫門之意,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前院居中者為萬佛殿。這座殿宇造型獨特,平面近正方形,屋頂為單簷歇山式,出簷深遠,龐大的七輔作斗拱,總高超過了柱高的2/3,使殿頂形如傘狀,在歷代寺廟建築中頗為罕見。

此殿,始建於五代,殿貌奇古,結構奇特,從建築的藝術上別具一格,是國內現存五代時少有的木構建築。

萬佛殿內,中央為佛壇,長與寬均為6。09米,正中設立須彌座,上塑釋迦牟尼坐像。旁邊站立迦葉、阿南二弟子。連佛、弟子、菩薩、金剛、供養人共有11尊塑像。這些塑像,面目豐滿、腴潤,身軀高大、健壯,軀幹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風格,飽含五代時塑像的風韻。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03

雙林寺

雙林寺

坐北朝南,廟群佔地面積約為一萬五千平方米,內分東西兩大部分。

西部為廟院,沿中軸線坐落著三進院落,由十座殿堂組成。

前院為釋迦殿、羅漢殿、武聖殿、土地殿、閻羅殿和天王殿;中院為大雄寶殿和兩廂的千佛殿、菩薩殿;後院為娘娘殿和貞義祠。

東部為禪院、經房等(現為小學校所用)明代時於寺廟外圍建一週高大的夯土包圍牆,上置箭垛,外觀頗似一座小城堡。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進入拱券形山門,正北第一座殿為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簷下掛一豎匾,書“天竺勝境”四字,筆力遒勁。前簷置五鋪作斗拱,如意頭假昂。

明間置板門,次、稍間置窗。屋頂懸山式,屋脊正中琉璃寶頂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題記,乃明代重修時所置。天王殿廊簷下塑四大金剛,每尊約高三米,一字排開。

天王殿內,天冠彌勒菩薩結跏居中而坐,帝釋、梵天脅侍左右。

南牆倒坐四大天王,北牆兩側為八大菩薩。殿中塑像風格都較寫實,人物造型生動。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尤其是四大天王,高達三米之多,分別手持琵琶、寶劍、蛇和傘,各自護衛東南西北。

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件,按佛教《圓覺經》中“四輪”之說,為土、金、風、水。因佛經在中國長期流傳,又附會為“風調雨順”,清代翟灝所著《通俗篇》引王業燕《閣知新錄》說,凡寺門內四大天王,各持一物,暗喻“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穿過天王殿,北面坐落著釋迦殿,同兩廂羅漢殿、武聖殿、閻羅殿和土地殿組成第一進院落。

釋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欄額普拍枋出頭,簷下無斗拱。明間置門,正中匾額書“靈鷲遺風”四字。屋頂懸山式,滿布灰瓦,整個建築風格質樸簡潔。釋迦殿內,釋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脅侍文殊、普賢,是本殿主要塑像。殿內四壁運用圓雕、深、淺浮雕手法,採取分層組合、連環壁塑形式,表現了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從投胎降生到涅盤成佛以及四方傳經普渡眾生的佛傳故事。

平遙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吸引大量遠近遊客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寒夜吹笛

TAG: 平遙古城縣衙城牆天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