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磻溪鎮仙蒲村:桃源仙境 長壽古村

寧德市文旅局

欄目協辦>>>

綜合/文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福鼎磻溪鎮仙蒲村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坐落在群山的懷抱之中,遠離塵囂,又仿若一個聚寶盆,匯聚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靈氣,把這裡變成一個洞天福地。

仙蒲村位於福鼎市西南部,與霞浦、柘榮兩縣交界,古為長溪、福寧十三都地,現隸屬磻溪鎮。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走進村中,隨處可見梯田竹海小橋,古道紅牆黑瓦。仙蒲溪從西向東穿村而過,靜靜地流淌。臨水而建的民居被石橋和碇步連線成為一體。被水田環繞著的房屋,紅磚黑瓦,掩映在青山碧水之間,恍若人間仙境。

福鼎磻溪鎮仙蒲村:桃源仙境 長壽古村

仙蒲村全景 謝閩東 攝

仙蒲村在2012年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2014年入選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村裡儲存著清代以來的古民居數十座,儲存完好的依次有外洋林氏民居、外頭林氏民居、中頭林氏民居、內頭林氏民居、橋頭林氏民居、大厝裡林氏民居、花門樓林氏民居以及林氏宗祠等。

其建築典型者為望族合院住宅,或三合院式,或四合院式,且南北兩側廂房對稱嚴謹。江南古民居風格突出,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古宅的門坊、石額、牆裙、斗拱以及屏風,房門上的攔板、窗欞和門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飾,生動的人物,山水鳥獸,尤其是各種書體的文字,具有很強的文化氣息。

仙蒲林氏古民居堪稱閩東北山區傳統景觀村落的典型代表。古民居佈局、功能、形制、選材、建造工藝,充分體現閩東北地區山地建築的特點。為適應地形和山地氣候,建築平面沿山形左右展開,開間長,進身短,體現通風采光良好的特點。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傳統木構建築,多為三合院或一字式佈置,上下兩層的主體建築中軸對稱,由居中主座及前後天井兩側廂房共同組成,內部廊道四處相通;面闊多在8至11間,進深7至12柱之間。

庭前都設四角庭院,大門進入後是條石夾錠的通道,直到前面的大廳。廳堂是古民居最為精彩之處,梁、窗架、雀替雕刻精美的圖案,種類繁多,如瑞獸有鹿、麒麟、獅、蝙蝠等;花卉有菊、牡丹等;裝飾物如瓷瓶、柱鏡等,精雕細鏤,栩栩如生,代表特定歷史時期的木雕手工技藝。

供案和牌匾見證了族人的人文脈絡。主體建築外圍的旁舍作為歷史上傳統產業紙坊、蓄養以及堆放雜物等場所,主從有序,功能分明。由於木構遭雨水浸洗,容易腐爛,所以建築外圍砌有幹壘的石牆,具有保護木構的功能。建築裝飾以原木、原磚、原色為主,木雕精美,技法高超,簡樸精練。全村現儲存有文齋公宅、麗川公宅、林瀚煒宅、橋頭厝等比較完整、規模較大的古民居37座。

福鼎磻溪鎮仙蒲村:桃源仙境 長壽古村

仙蒲村 (資料圖)

厝厝均有文化,滿街都是歷史。一條條的石板路,交錯分佈著,村民們每天就走在這樣的石頭路上,去田間勞作,或走親訪友。每一塊石頭都圓潤光滑,沉澱著歲月的痕跡。

村中原有傳統的造紙產業,起源於民永樂年間,後經明清,至民國鼎盛,它與保留至今的林氏正月初五和三月三祭祖習俗共同形成古村落三大特色的民間民俗遺產,豐富了仙蒲的文化內涵。

造紙的原料都來源於山中盛產的毛竹和苦竹。尤其用苦竹造的紙,有苦味,蟲子不吃,用於各種契約、家譜、文件等,儲存時間長,故受到好評,加大銷售量。

據《仙蒲林氏族譜》記載,早於元代延佑年間(公元1320年)林氏先祖梅濟公始種毛竹,明永樂年間(公元1424年)孟炎公開始造紙,透過古道肩挑,銷往霞浦地區,作為加工鞭炮、箔紙等生活用品的原料,歷經明清至民國鼎盛;民國二十八年,全村180戶就有170戶造紙,達到鼎盛,此時仙蒲有紙樓60 多座,日產量 50 擔,工人 200 多人,主要銷往霞浦、柘榮、福州、浙江等地,以致解放前後一段時間內,造紙成為當時仙蒲村民的重要經濟來源。1956年該村辦有國營造紙廠(仙蒲造紙合作社),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逐漸沒落,至今仍儲存有造紙樓、紙坊、浸竹池、造紙工具等遺物。仙蒲物質文化遺產儲存豐富,還擁有竹編、木雕、土窯木炭燃燒工藝等地方傳統工藝。

TAG: 林氏民居古民居蒲村造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