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故事】

“若你沒來過這裡,那你就不算看過世界。” 英國作家毛姆曾給過檳城極高的讚譽, 不知道他在這裡經歷了哪些奇遇, 以至於發出這樣的感嘆。 但對大多數中國遊客來說, 檳城隨處可見的華裔文化,那些濃郁著歷史感的街道、路牌、文字和表達, 讓人彷彿一頭撞入了舊時光。

【檳城故事】

檳城是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1786年英國人弗朗西斯·萊特上尉到檳榔嶼後開始致力於檳城的建設,從此這個鮮有人煙的小島慢慢熱鬧起來。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定居於此,大部分是下南洋的中國人。檳城先後成為吉打以及東印度公司第四大管區的屬地,擁有和馬德拉斯及孟買相同的行政架構。不同的歷史階段和先後定居的僑民豐富了這個城市的文化,這裡不僅保留了大量英國殖民地時期的遺蹟,還有很多馬來裔、印度裔和華僑留下的精美建築。伊斯蘭教和佛教共存,不同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金光熠熠的緬甸佛寺,通體藍色的張弼士故居,古銅色圓頂的亞齊街清真寺,通體潔白的聖安納天主教堂,再配上海港城市連綿的黃金海灘和碧藍的天空與海水……走在檳城街道,沒有大都市的衝擊,更多是溫柔的娓娓道來,但又隨時會有驚喜。

【檳城故事】

多元的建築吸引你的眼球

和許多東南亞城市類似,檳城也是個移民聚居的城市。這些人遠渡重洋攜家帶口, 來此定居,還帶來了自己的信仰。於是一座座風格各異的廟宇教堂林立於檳城,豐富了這裡的旅遊資源,交匯出一幅別樣的城市風光。

【檳城故事】

極樂寺(KekLok Si Temple)位於檳島的亞依淡(Air Itam),是東南亞最大的佛寺建築群。極樂寺建於 1890 年,歷經 40 年修建完成。其後又不斷擴建,現在仍在不斷改造。結合了中、泰、緬不同的建築風格,是馬來西亞的最重要佛教寺廟之一。寺院內有“海天佛池”的牌樓,石壁上還刻有許多題詠。後院有高 30 米、共有7層的萬佛寶塔,塔身素白,塔頂是緬甸式,中層是泰式,而底部則是中式的,外形和白蛇傳中的雷峰塔相似。塔內每層都擺有大理石制,或是貼有全身金箔的佛像,四大金剛和彌勒佛相當引人注目,坐、立、臥姿態各異。每到新年,極樂寺都要舉辦萬佛光明吉祥燈會,數以萬計的燈光將古剎照得燈火輝煌。

【檳城故事】

位於緬甸街的緬甸佛寺是馬來西亞唯一的一座緬甸佛教系的寺院,緬族佛教徒稱為“大眾拜佛寺”。據寺內碑文記載,該寺始建於1803年8月1日,但據學者考證,1828年5月才正式登記註冊為佛寺。寺廟建築風格為地地道道的緬寺形式,寺塔一體,上半部是四方錐形塔,下半部為方形建築,與印度著名的菩提伽耶大塔式樣相近。兩座邊塔緊靠立塔,對稱有致。每級塔沿裝飾了波浪形飾物,華麗多姿,塔頂葫蘆形圓錐體突兀而出,風格獨特。緬族人一直在此舉行傳統的節日慶典,潑水節和出雨安居是他們最為重要和最熱鬧的節日。

【檳城故事】

高恩沃利斯要塞位於喬治城的海岬之上,據說這裡就是萊特上尉在檳城的第一個府邸。城堡最初是用木頭建成的,1805-1810 年,這裡被用作囚犯勞動場所,並被改建成石結構城堡。現在要塞幾成廢墟,惟有幾門舊炮面海而立。其中最有名的一門叫斯利蘭白炮,是 17世紀荷蘭造的。這門炮原屬於荷蘭保護下的蘇丹柔佛,後來為海盜所掠,最後又被英國奪走。當地人相信這門大炮有送子之功用,因此不時可以看到當地婦女將鮮花供奉在炮身或大炮周圍。要塞內有―個小紀念館,陳列著要塞平面圖和有關萊特上尉的一些資料。

【檳城故事】

檳城盛產藍花,花汁經加工後變成漿汁,將漿汁曬制之後可釀製成顏料,然後塗於牆身。上世紀二十年代,蓮花河路一帶居民將染料塗於牆身,到處都是藍寶石般的屋宇。但如今只剩張弼士故居這一座,由此得名藍屋。藍屋建於1897年,佔地5萬3千平方英尺,建築面積3萬4千平方英尺, 共有38間房、5個天井、7個樓梯及220扇窗,是東南亞現存最大的清代中式園林建築。張弼士過世後,房屋疏於照顧,一度損毀嚴重。

【檳城故事】

1989年,檳城一群古蹟保護人士買下這棟古屋並從1991年起進行全面整修。1995年煥然一新的“藍屋”正式對公眾開放,除供人參觀外,藍屋也開放客房供遊客住宿、婚禮、宴請及會議等。

轉角的溫情留住你的心

【檳城故事】

2012 年,立陶宛籍藝術家 Ernest Zacharevic 在喬治城藝術節期間創作了六幅街頭藝術,被稱為“喬治市映象計劃”。他把檳城市民的生活拍下,以此為素材,再用壁畫和實物結合的方式在古蹟區呈現出最貼近生活的真實藝術品。濃郁的生活氣息,引得遊客爭相留影,在壁畫前自由發揮,擺出或逗趣或搞笑的姿勢,一改“旅遊照”的刻板。隨著歲月的沉澱,有些壁畫日漸斑駁,倒也應和了古城的懷舊韻味。

【檳城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一副“姐弟共騎”,現在也是檳城旅遊局官方微信的頭像。壁畫中姐弟倆坐在一輛“二八大槓”,腳不著地,玩得不亦樂乎,這一幕也讓很多人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檳城故事】

另一幅代表作機車少年原本也是一副摩托車和少年的3D壁畫,後來有人隨手在機車少年後面塗鴉了一隻恐龍,畫家看到後,又在恐龍後面畫了一個拉恐龍的小孩。

摸得到舊時光觸手可及的幸福檳城

舊城區一些早期壁畫作品已開始脫落、模糊,如果想欣賞這些作品還得要趁早去。當然現在也不斷有新的壁畫作品出現,但大部分來自不同的街頭藝術家,風格也不盡相同。

【檳城故事】

除了 2012 年的“喬治市映象計劃”的作品外,檳城還有一個“標誌喬治市計劃”。這一系列是以鐵塑壁畫的形式展現老街坊間傳奇或市民生活的漫畫作品。“標誌喬治市計劃”的鐵塑作品總共52幅,畫作都來自 SculptureAt Work—一個檳城本地的藝術團體。漫步在檳城街頭,那些在轉角發現的許多生動漫畫,增添了檳城的溫情和童趣,讓來此旅行的遊客倍感幸福。

【檳城故事】

檳城壁畫和鐵塑漫畫分佈在喬治市古蹟區的各個角落,時間充裕的話漫步街頭尋找驚喜,在某個轉角遇到心愛的作品,不失為一趟奇遇冒險。因為散落分佈,對匆匆而過的旅行者來說要想看個全面也確實有難度。如果時間緊迫,最好有當地人帶,或者在機場拿一份Marking George Town 的地圖,裡面有 20 多幅壁畫及 52 個鐵塑漫畫的圖片及位置圖。可以根據地圖,把檳城的景點、古蹟和壁畫連起來,設計一條合理的遊玩線路。

香味四溢填滿你的胃

【檳城故事】

曾有遊客說,如果沒到過著名的“小印度”,就不算到過檳城。檳城“小印度”位於喬治市的東北方,最早曾是中國移民的聚居區,是當地著名的唐人街。後來當地華人遷移,印度的移民、商人和勞工慢慢在這裡聚集,落地生根,形成了檳城龐大的印度裔社群,造就了今日的 “小印度”。皇后街(Lebuh Queen)的馬哈馬裡安曼廟是“小印度”最著名的旅遊景點。這座寺廟始建於 1833 年,融合了印度教特有的文化內涵和建築風格。 在這個檳城“小印度”的中心區,你可以感受到純粹的印度人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

【檳城故事】

馬哈馬裡安曼廟的吉寧仔街一直往前走,是一條不長的街道。雖然不長,但這裡有“小印度”著名集市,從早到晚人氣都很旺。在人頭攢動的集市上擺滿了印度特色的手工藝品、服裝和首飾,最吸引人的是街上琳琅滿目的甜品、糕點、茶葉、鮮花和大包小包的印度香料。可以說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 遊客到這裡,隨便逛一逛,就像完成了一趟完整的印度之旅。隨手買一些手辦和紀念品帶回家饋贈親朋,也是不錯的選擇。

【檳城故事】

印度美食是吃辣人的摯愛,於是到了“小印度”就等於進入美食天堂。路邊攤、素食餐館,甜品店,這裡彙集了印度各民族的口味,絕對不虛此行。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很多到過印度的人都抱怨過不敢嘗試印度當地的路邊攤,但檳城的食物明顯乾淨很多,跟著當地人放心大膽地手抓米飯,搭配印度豆子和蔬菜咖哩,讓你能切身體會到檳城純粹特色的移民文化。

耳邊迴響的是印度迷幻音樂、鼻子嗅到的是印度辛香料、眼裡晃著絕豔的色彩。聽覺、嗅覺和視覺在同一時間被衝擊著,腦海自然浮現出一派印度景象。這就是神奇的喬治城小印度,這就是神奇的檳城。

到海邊我們去洗肺

【檳城故事】

巴珠菲冷宜(BatuFerringhi)是馬來西亞遠近馳名的海濱勝地。它位於檳榔島北端,是世界各地的遊客到檳島的必遊景點。巴珠菲冷宜海濱因兼具山海之景而馳名,連綿數公里的黃金海灘,秀美清幽的山巒,讓這裡自上世紀 70 年代末起就闢為快樂山別墅景區。除了酒店別墅,海灘附近的很多民居也是眾多遊客的摯愛。這裡有一種被稱為“Malay Kampong”的高腳屋,是 100 多年前馬來人的傳統房屋:房屋高架起來,可以保持涼爽、乾燥,潔清的院子裡種有各色熱帶花木,房前放一盆水,供上樓進屋之前脫鞋洗腳使用,室內窗明几淨、整齊舒適。伴著馬六甲吹來的海風漫步沙灘,滿眼碧海藍天,讓身心都能一掃陰霾。

【檳城故事】

檳城是一座“富有”的城市,不是指經濟資源,而更多的是關乎其旅遊資源、歷史資源以及多樣的文化資源。這是第一個鼓勵華人移民的城市,英國人在這裡建造了白色的教堂和市政廳,閩南人在這裡建造祠堂會館,印度教、緬甸佛教、伊斯蘭教在這裡留下身影。這是一個融合現代都市情懷、散發舊日光彩、彌散文藝情懷的城市, 一個能從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滿足你所有感官好奇的城市。來到這裡,你就算見過了全世界。

TAG: 檳城印度壁畫喬治市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