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重溫50多年前的激情歲月,感嘆第二故鄉嶽西的巨大變化

知青,是特定歷史時期裡一個群體的稱謂,而知青歲月更是他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經歷。1964年8月,未滿16週歲的李小林從合肥七中初中畢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來到嶽西縣店前公社龔屋生產隊插隊落戶當起農民。經歷 15年知青生活的李小林,在回憶那段歲月時,更多的是對那片山水的熱愛。

上山下鄉的“過三關斬N將”

“當時國家有口號‘好兒女建設四方,哪裡有需要就到哪裡去’,我們是有思想有奮鬥目標的,所以當時一有號召,就積極響應了。我們是合肥第一批集體下放的(知青),一共有170多人。”據李老回憶,當時上山下鄉,還要“過三關”。即思想關、生活關和勞動關,三關都透過才能安排下放。“我是自願下鄉的,所以做好充分的準備。”

15年的知青歲月裡,李老幹過農活、也教過書,還當過果樹管理員,先後被評為“五好社員”“優秀教師”“活雷鋒”。

多年的磨練,讓李老成為一名真正的農民。“那時,為了讓地裡的莊稼長的好,都是挑糞施肥。但糞水如果直接潑在秧苗上,會打秧(燒秧),所以我就用手抓糞,放在稻田根上,這樣既能起到施肥作用又不打秧。” 說罷,李老笑笑表示,當時是真的有激情,現在都未必做的下來。

老知青重溫50多年前的激情歲月,感嘆第二故鄉嶽西的巨大變化

荒廢果園結出希望之果

“奮鬥是艱苦的,但奮鬥堅持下去是會帶來幸福的。”採訪中,李老向記者講述了他8年果樹管理員的一波三折。

“果樹是前人栽種的,兩百多棵梨樹。由於當時村裡不懂管理,二三十年了,梨樹一直都是結了果子沒多久就掉了。漸漸的,村裡人就不做指望,想把果樹砍掉改種田。” 初次接觸果園就遭遇難題。剛調過去負責果園管理的李老,覺得好好的果樹砍掉很可惜,於是就四處打聽解決辦法。功夫不負苦心人,最終在縣裡(嶽西縣)林業部門一位姓單的人那裡求得了兩本有關果樹管理的書。

經過用泥混藥灌進蟲眼、用棉花塞等多次試驗,終於解決果樹生蟲掉果的問題。次年,兩百多棵梨樹順利開花結果,後來這片果園每年都能給生產隊帶來幾千元的效益。“當年,記者過來拍果園大豐收,我正往肩上扛梨呢。”說罷,李老拿出張老照片,照片上年輕的李老穿著背心,笑著看向鏡頭,肩頭上扛著滿滿一筐梨。

老知青重溫50多年前的激情歲月,感嘆第二故鄉嶽西的巨大變化

在第二故鄉奉獻光和熱

“當知青的日子我覺得很快樂,感覺自己就屬於這片土地。與山水為伴,以書為友。”15年知青歲月,讓李老愛上了大別山中的這塊熱土,也愛上了純樸善良的嶽西姑娘。1973年,李老在店前娶妻生子,從此嶽西成了他的第二故鄉。1979年底,李老搭上了嶽西知青招工招乾的末班車,成為了計劃生育幹事。之後,調任到縣鄉鎮企業局、縣文體局工作,於2008年退休。

老知青重溫50多年前的激情歲月,感嘆第二故鄉嶽西的巨大變化

“2006年我離崗休息回到合肥,但心裡念念不忘的是以前教書時每天都要越過的山頭峽谷。山裡的鳥叫、蟬鳴和流水的瀑布都在努力把我的思緒拽回那裡,於是我就決定一定要讓更多人瞭解它(司空峽谷)。”

“現在我們遇到了好時代,要抓緊時間辦事。”據瞭解,退休後的李老也未曾停下腳步,四處奔走,招商引資,為建設“司空峽谷”(目前正處於開發狀態),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TAG: 李老知青果樹果園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