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後山尋“龍”

龍巖後山,地圖上有名字的山,位於汪清縣百草溝鎮龍巖村西北方向,就在村子後面。龍巖村是因該山上有岩石似龍形而得名。

車子穿過龍巖村,遠遠就看到那長條狀的砬子凸起在山脊上,好像跟“龍”並不搭界。繼續沿著龍巖後山南側的公路前行約3公里,停在了一條山溝的溝口。

溝口不寬,有一大片黃燦燦、近人高的“敗醬”正在盛開,女生們一邊拍照一邊紛紛皺眉,花的味道正如其名,像似腐敗的醬,讓她們不得不放棄了採摘的打算。

往溝裡走一小段,左側山坡上又出現成片開著紫花的胡枝子,滿樹鮮豔的小花勾起隊友的回憶,想當年學校回收這種俗稱苕條的種子,說是支援大西北,大家放學就去山坡上採。不知道大西北的胡枝子開花了沒有?隊友“臥龍”說:苕條作用很多,這個季節蜜蜂主要採的就是苕條蜜,枝葉還能當飼料,而且苕條適應性強,非常容易栽培。

龍巖後山尋“龍”

約1公里後,我們到達溝的盡頭,路面變成沼澤,塔頭一個連著一個,一小片林澤蘭開得正豔,女生們不顧腳下有水也要去拍照。轉向右前方山坡,林下通透,坡度稍緩,又有成片的山蘿花。登過龍巖後山,我們發現,這座山上山蘿花非常多,不但北坡、南坡有,山脊上更多,且都在林下。山蘿花屬一年生草本,高30至80釐米,每株有4至6對對生枝,每枝枝頂並生小花約6至10個,花呈鐘形,粉紫色,“鍾”口似唇形,白色。

順著山坡繼續向上,逐漸變陡,經過一小片落葉松林,然後就是柞樹林,很快到達地圖上標有龍巖後山的地方,也就是此山的最高點,是一個略突出的山包,周邊樹叢較密,視野一般。下了山包,沿著山脊東行,這條山脊東西走向,從山頂直通那個長條狀砬子。中間有諸多小山包,每個山包至少連著一個小山脊,不斷地登上小山包再下來,稍不留神就會下錯山脊,我們有經驗豐富的領隊、極負責任的中腰和收隊,大家首尾呼應,暢快地行走在林間。這一路就像是走進了花海,密密麻麻的山蘿花搖曳著,把林下妝扮成綠底紫花的錦緞,讓人不忍踏過。

中午時分,登到山脊上凸起的砬子上,眼前豁然開朗,一掃上午在樹陰下的鬱閉,周邊群山、河流、村莊、田地盡收眼底。遠處烏雲捲來,小雨即將來臨。砬子頂約10多平方米,三面是懸崖,據說這裡就是“龍頭”。

繼續向東走一段,又是一個略突出的砬子,有一個1米見方的石柱鄰崖而立,隊友們相繼跳過去拍照,令觀者膽顫心驚。在雨中吃過午餐,開始下行。從這裡開始直到山下,是長約500米時斷時續的砬子,屬於“龍身”和“龍尾”。

其實在砬子上,看的是下面的景色,如果一大段都是砬子,站在哪裡看到的景色幾乎都差不多。在龍身之上,眼前一片青翠,山坡上紅松更新柞木矮林已然成功,松樹枝繁葉茂,松果累累。田地上各類作物長勢喜人,豐收在望。龍巖村房屋錯落有致,道路乾淨整潔,一派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

從龍尾後面的陡坡下到公路,再次回望龍巖,龍身隱於霧中,愈發神秘莫測。這條“龍”起伏騰挪於平地,欲翱翔九天之上,卻不慎化為岩石,屈伏在這區區小山,想來也是心有不甘,希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能帶動它重振雄風,早日實現騰飛。

作者:張玉國

掌上延邊APP編輯:朱海鷹

TAG: 砬子龍巖山脊山蘿花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