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

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因此,在舞獅活動中都會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在臺山,舞獅是一項傳統的民間藝術,同時也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阿布帶你走進台山“非遺”——舞獅的其中一個傳承基地,一起了解這項民間傳統藝術背後的故事。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中國舞獅源於漢代,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而廣東醒獅,是屬於中國舞獅中的南獅,起源於佛山南海。20世紀初期,舞獅在臺山地區流行。改革開放後,具有獨特民族魅力的舞獅成為了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舞獅發展如雨後春筍。20世紀80年代,舞獅活動在臺山達到了鼎盛時期。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中國舞獅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今年61歲的譚麗珍是國術館的館長。在國術館這個大平臺下,第六代傳承人譚麗珍致力傳承舞獅這項台山傳統民間藝術。由她帶領的舞獅隊曾多次參與市內大小型晚會和民間傳統活動,深受當地民眾的支援和好評。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李炳忠是國術館的一位舞獅師傅,自小喜歡打鼓舞獅。1977年,15歲的李炳忠在鄉下拜師,學習武術和舞獅技藝。那時的農村,每逢重大傳統節日都以舞獅助興。一般情況下,每支獅隊只有一頭獅。每到晚上,舞獅隊的師傅會在村裡的祠堂授課。不論老少,只要有興趣學習的人便可參與訓練。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舞獅講究“人獅鼓合一”。在傳統的南獅表演中,舞獅一般由精心製作的獅子、鑼鼓、武術器械、彩旗等組成舞獅隊。以採青的形式進行,用佈陣、解陣的方法穿插其中,分開盤、表演、採青三個儀式才算完滿。獅舞開場之前,一般都有一套武術表演,包括拳術、刀、槍、棍等器械。引獅者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手握葵扇來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招式,動作滑稽風趣。而舞獅者則要模模擬獅子的看、站、走、跑、跳、睡、抖毛等動作,將獅子的形神透過眼睛、 嘴巴、 耳朵等部位演繹得栩栩如生。而鑼鼓鑔也要根據獅子情緒的高低起伏而變化,以此達到流暢完美的境界。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醒獅文化

南獅獅藝象徵著一種民族氣節。團結、開拓、不畏艱險,以雄健的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的自信和豪氣。從踏入“獅”門那一刻起,舞獅人不僅要學習舞獅技藝,更要傳承這種舞獅精神。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 Lion Dance -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中國舞獅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國術館創始人陳榮恩自幼習武練功。上世紀70年代,陳榮恩與舞獅結緣。之後,他和一班師兄弟創辦國術館,悉心栽培弟子,傳授武術和舞獅技藝。譚麗珍的丈夫謹記師父叮囑,一心傳承和發展舞獅技藝。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舞獅逐漸趨向老齡化,傳承陷入青黃不接的困境。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2006年,黃健能加入國術館。對於國術館舞獅隊未來的發展,黃健能和其他師傅一樣,認為舞獅傳承應培養青少年對舞獅的興趣。經過討論商量,他們決定面向社會免費招收學員,以此鼓勵舞獅人才加入傳承隊伍。2007年,黃健能將自己6歲的兒子送進國術館學習武術和舞獅技藝,一學就是十幾年。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舞獅精神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舞獅是融武術、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帶有一定的技巧性。書籍教學不能將一些細節或重要的地方解釋透徹,很難達到預計的教學效果。因此,國術館在舞獅技藝傳承方面,一直都是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授。學習舞獅一般由學習武術開始,然後師傅們會採用手把手教學的方式,一步步教學員如何敲鼓和舞動獅頭。每逢週末,國術館的學員都會集中訓練。除了傳授舞獅技藝,師傅們更注重向年輕學員傳達舞獅精神。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隨著學員的不斷增加,新的問題隨之而來。一直以來,國術館都是依靠商業演出維持經營。但自從開始免費招收學員後,館裡各項開支增加,經費愈發緊張。另一方面,簡陋的裝備也不能滿足大量學員的需求。正當眾人一籌莫展之時,機會悄悄來臨了。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文化傳承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舞獅因其豐富的寓意和象徵在民間備受歡迎,且揚名海外。台山是華僑之鄉,對於身在海外的華僑來講,舞獅不僅代表一種民俗文化,更是象徵一種不屈雄健的民族魂。2006年,國術館舞獅隊已在臺山小有名氣。他們精湛的舞獅技藝吸引了一位熱衷舞獅文化的台山華僑注意。他向國術館捐贈一筆資金,用來提升裝備,國術館經費問題迎刃而解。往後幾年,這位熱心華僑都一直支援國術館舞獅隊的發展。

傳承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2017年,譚麗珍丈夫因病離世。為了完成丈夫遺願,譚麗珍接管國術館。在一班老師傅的支援和協助下,譚麗珍接過舞獅傳承之棒。經過傳承與發展,國術館舞獅隊在臺山逐漸“舞”出名堂。在傳受傳統技藝的同時,師傅們還不斷與同行研究交流,在原來舞獅動作基礎上加入現代化的高難度動作。讓舞獅不僅可以在特定場合助興,還可以作為一個節目登臺表演。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台山醒獅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在臺山,逢年過節或遇重大喜事,舞獅是必備的助興節目。儘管順應潮流,但從創辦至今,國術館的舞獅隊從未忘記傳統。傳承的舞獅以傳統的地獅表演“形象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瘙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俏。2017年,國術館的舞獅專案成功入選台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之路迎來曙光。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為了讓舞獅文化深入校園,引起新生一代的關注和重視,國術館還會定期派出師傅到校園免費授課,以此推動更多年輕人加入舞獅傳承隊伍。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家長把“熊孩子”送到國術館學舞獅,師傅們可謂來者不拒。多年來,國術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舞獅人才,更難得可貴的是透過舞獅,幫助一些“邊緣少年”找回自信。如今,國術館舞獅隊的弟子遍佈世界各地。“桃李滿天下”的背後,是舞獅人對傳統舞獅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非遺傳承】台山醒獅文化新傳承:一個民間藝術背後的非遺故事

TAG: 舞獅國術傳承台山舞獅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