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教育部發通知!怎麼用手機決定孩子未來

很多家長都害怕孩子沉迷於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

今天的手機,已經成為孩子無法隔絕的東西,

越來越多的孩子,從開始只用手機娛樂,過渡到直接從手機上完成作業、學習知識。

11月13日,教育部官網釋出了一條重要訊息,

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883號建議的答覆中稱:

對於“禁止中小學生將智慧手機帶入校園”的建議,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網路安全長效機制。

“別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教育部發通知!怎麼用手機決定孩子未來

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家長陪伴孩子時應儘量減少使用電子產品。

教育部此次發文再次表態:加強孩子手機使用的日常管理已迫在眉睫!

有這麼一段知名的話:

三十年前,人們驚呼流行音樂會毀掉下一代;

二十年前,人們驚呼電視會毀掉下一代;

十年前,人們驚呼電腦會毀掉下一代;

現在,人們開始驚呼手機會毀掉下一代……

今天,手機在家長眼裡已變成“洪水猛獸”一樣的存在。

“別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教育部發通知!怎麼用手機決定孩子未來

孩子要配手機,你給配嗎?

四年級開始,Wendy的兒子萌生了要個手機的強烈願望,

他的理由是,電話手錶是小孩子用的,太幼稚了,不符合自己的身份。

周圍的很多同學也都有手機,有微信,自己沒手機,都沒辦法跟同學社交了。

而且自己作業需要打卡的群、科目越來越多,都用爸爸媽媽的手機,太不方便。

當班裡很多孩子都有手機的時候,不給孩子配手機,倒成了走特殊路線。

2019年一份關於孩子使用手機情況的網路問卷調查報告顯示:93。4%的受訪家長給孩子配了智慧手機,但與此同時,31。6%的家長坦言,無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

配手機,美其名曰是為了完成作業、方便聯絡、方便查資料,其實家長心裡比誰都清楚,

手機裡那個五光十色的世界,打遊戲、刷短影片、逛社交網站,到了孩子手裡,估計眼睛都撥不出來。

知乎上有一個31萬人熱議的話題:

“別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教育部發通知!怎麼用手機決定孩子未來

很多網友留言,別說是孩子,現在手機上的各種快餐資訊軟體,對一個自制力不強的成年人,都有著驚人的影響,別說是一個三觀尚未成熟、沒有辨別能力的孩子。

國外有學者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在幾個孩子家裡偷偷裝了攝像機,暗中觀察他們沉浸在電子產品中的狀態。

“別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教育部發通知!怎麼用手機決定孩子未來

實驗人員在孩子玩得最投入時,接連換了家裡的很多東西,孩子都沒發現,接著又替換了他們的媽媽、兄弟姐妹,他們依然沒有察覺。

直到工作人員切斷了網路,孩子們才驚覺到了異常。

以這種狀態,學習、作業更不用想,早拋到九霄雲外了!

期中考試結束,Wendy兒子班主任開家長會時,總結出一個現象:

玩手機的頻率跟期中考試成績成反比,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家長對孩子手機的管控上有著更清醒的認識。

“玩手機,是拉低孩子成績的最快方式。”

這句話一點不假。

更多專家提醒,要從一開始就預防孩子對智慧手機產生依賴,如果等有了成癮問題再去處理,就晚了。

“別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教育部發通知!怎麼用手機決定孩子未來

手機,猛於虎?

曾看過一個TED演講:

2010年,當史蒂夫·喬布斯釋出iPad時,他將iPad描述為一個“非凡”的裝置,

“你將得到從未有過的瀏覽體驗,比筆記本好得多,比智慧手機好得多。”

數月後,《紐約時報》的記者採訪他時,提了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

“你的孩子一定很喜歡iPad。”

“別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教育部發通知!怎麼用手機決定孩子未來

喬布斯給了記者一個吃驚的回覆:“他們還沒用過iPad,在家裡,我們限制他們使用電子產品。”

不只是喬布斯,在離矽谷很近的一所學校——半島華德福學校,他們不讓八年級以前的學生接觸螢幕,而這些學生的家長,多數是矽谷的高階技術主管。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自己都不用。

你一定聽說過那個著名的二八理論:世界上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上。

那麼,如何化解剩餘80%的人多餘的精力和不滿情緒,

當代美國“高階智囊”布熱津斯基認為:唯一的方法,是給這80%的人塞上一個“奶嘴”,讓他們安於娛樂的快感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慾望和思考的能力。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奶頭樂戰略。

“別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教育部發通知!怎麼用手機決定孩子未來

家長們往往認為,孩子玩手機最浪費的是時間,其實不是。

玩手機最傷害孩子的是:注意力!

因為注意力跟意志一樣,孩子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散慢的遊戲消遣、或者在網上瞎逛上,再來研究學習就會面臨有心無力的困境。

突然蹦出一條資訊、新聞更新提示、社群隨便哪個人的即時訊息……

孩子們的注意力被不知不覺地偷走、耗光,長此以往,大腦的篩選、處理資訊的能力也會弱化,注意力渙散,意志力薄弱。

最後孩子想好好學、想認真耐心去對待,但因為大腦習慣了這種模式,已經沒有辦法專注起來了,哪怕這是一件很能重要的事。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一寫作業就犯愁:作業那麼多,寫到明天也寫不完!題太難了,我解不出來。

他們寧願把時間花在打遊戲、刷短影片、跟同學聊天上,也不願拿起一本書來讀。

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跟不上學習的進度,他們就越可能在手機和手機營造出來的虛擬世界裡,找到成就感和勝任感,越來越離不開手機。

最後的結局是,孩子養成了四處浪費自己注意力的習慣,任由自己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大把大把的浪費,生活在渾渾噩噩之中,最後成為一個失敗者。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公平了,選擇把時間放在什麼地方決定了一個人的出路。

“別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教育部發通知!怎麼用手機決定孩子未來

手機是“洪水猛獸”,也是個“背鍋俠”

2018年,一份《中美日韓“網路時代親子關係的對比研究報告”》釋出:

“別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教育部發通知!怎麼用手機決定孩子未來

報告裡稱,中國中小學生和父母交流頻率最低,交流的首要話題是學習,他們聽孩子傾訴煩惱的時間最少。

近半數孩子的父母有一邊玩手機、一邊跟孩子講話的情形。57。5%中小學生曾在上網查資料的時候被父母誤解為玩遊戲。

一位學生在網上發帖抱怨:

“別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教育部發通知!怎麼用手機決定孩子未來

這說明什麼,孩子玩手機,最普遍的原因是因為無聊。

父母不想,或沒時間陪孩子,孩子只好去找手機,玩手機幾乎是他們唯一的自我空間和唯一的放鬆來源。

父母視手機為“洪水猛獸”,但它也是一個“背鍋俠”!為家庭教育缺失背鍋,為父母不能專注地陪伴背鍋。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玩手機,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沉迷於手機,這取決於父母是怎麼定義手機的用途的,是代替自己的“住家保姆”?還是生活中的一個工具。

美國“常識媒體”把青少年玩手機的行為分成了四大類:

被動消費:看電視、閱讀、聽音樂互動消費:玩遊戲、瀏覽網頁溝通:影片聊天和社交媒介內容創作:用電子裝置進行音樂或藝術創作

孩子用手機做的事情很多,不都是上癮性的壞行為,他們可以在社群媒體上的自我表達、與人互動、探索有興趣的事物……關鍵看父母如何引導。

“別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教育部發通知!怎麼用手機決定孩子未來

一位爸爸在網上分享:

“我家的某音已經被我調教好了,全是奧數、英語這些內容。”

“孩子看了一下,問我,爸爸,為什麼我的某音不一樣了?”

自此,對刷短影片的興趣大減。

@一鳴

我家兒子用手機最多的是看地圖,從小對地圖超級著迷,問他中國哪個地方,沒有他不知道的,我們出門,一般都是他做嚮導,算是手機培養起來的業餘能力。

@小樹沐

最近經常跟孩子一起看紀錄片,找了一些質量好他又感興趣的紀錄片,一開始我們用手機看,後來發現可以投屏到電視上……現在每週五一部紀錄片,是我們家的家庭儀式。

@夜黎明

我家老公家裡什麼事兒都甩手掌櫃,唯獨跟孩子玩遊戲,爺倆一起玩,一起討論怎麼過關,怎麼練級打怪。老公會注意控制孩子玩的時間和內容,這點我倒很放心。

@小觀世界

我們家孩子的“螢幕時間”都是孩子掙來的:放學後20分鐘開始寫作業;每天整理好自己的書桌;按時刷牙、睡覺……把這些“任務”量化,換取“螢幕時間”。孩子主動做事的積極性提高了,玩手機卻越來越少了。

無論如何,我們都沒辦法讓孩子與媒體和數字的時代隔離,一味控制孩子玩手機也太現實,

更重要的是知道孩子用手機幹什麼?父母做了什麼樣的榜樣,

你回到家,是否有固定的時間陪孩子聊天、玩鬧;

你坐到沙發上是拿起手機,還是拿起一本書來讀;

你跟孩子一起研究手機裡有意思的事,還是把手機直接扔給孩子;

孩子都會有樣學樣。

TAG: 手機孩子家長父母電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