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態鏈釋出首款AR眼鏡,想借“拍照”走向大眾化

作者丨邱曉芬

編輯丨蘇建勳

36氪獲悉,8月3日,小米釋出的小米生態鏈第一款智慧眼鏡類產品“米家眼鏡相機”開放眾籌,這款產品由小米生態鏈公司“蜂巢科技”研發。

這款產品背後的操刀手,是前小米生態鏈副總裁、小米手機部部門總經理夏勇峰。這位新晉創業者,職業經歷頗為傳奇。理工科的專業背景,畢業後第一份職業是記者,夢想是成為“TMT領域最好的記者”。

2013年加入小米後,夏永峰操刀過小米手環、米家掃地機器人等多款爆品,在2020年參與完成在小米的最後一款產品小米10Ultra後,離職創業,做了一個少有人做過的硬體品類——智慧眼鏡相機。

“大廠高P”創業,自然得到了資本追逐。兩年時間內,蜂巢科技完成三次融資:2021年5月份完成由小米集團、順為資本投資的天使輪融資,成為小米生態鏈公司;3個月後,又完成了由啟明創投領投的Pre-A輪融資。

即使是在今年的資本寒冬中,蜂巢科技在3月份又完成了由騰訊、眾源資本領投的3億元A輪融資。這也是向來對硬體投資十分審慎的騰訊,出手的第一家AR智慧眼鏡類公司。

這次創業,夏勇峰嘗試回答一個問題,手機增長面臨天花板之後,下一代隨身智慧硬體是什麼?這也是最近幾年來,縈繞在智慧硬體行業的一個關鍵拷問。

而2021年以來,Facebook改名Meta再次點燃了國內對AR、元宇宙創業的熱情。問題的答案已經昭然若揭。

在夏勇峰看來,人類的隨身智慧硬體從PC到手機發展這個過程中,手都充當了和外界資訊交流的互動樞紐。不過,人類真正資訊收集交換的基點在頭部。以AR為代表的頭戴式裝置,才是下一代隨身硬體的合理形態。

“未來隨身智慧終端會從手向頭部轉移,這是我有生之年會發生的事”,夏勇峰表示。但要讓AR眼鏡真正走向To C,在這幾年被證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小米生態鏈釋出首款AR眼鏡,想借“拍照”走向大眾化

蜂巢科技眼鏡相機

AR眼鏡有三座技術大山

橫在AR眼鏡走向C端使用者的最大掣肘是,當前近眼顯示技術還很難在場視角、薄度、成本、亮度這幾項引數中很難取得最優解。

目前AR眼鏡行業所採用的近眼顯示方案主要有三種:光學稜鏡、Birdbath和光波導。三種方案各有優缺點——光學稜鏡技術較為成熟,能夠提供三者中最高的亮度,但視場角(FOV)存在侷限,即使用者透過眼鏡能看到的視野範圍較小;

Birdbath和光波導方案縱使具備了更大的視場角,但前者需要較厚的光學模組,使眼鏡變得更大、更重;而能夠讓眼鏡“變薄”的光波導方案,目前良品率不高,無法實現大規模量產,成本也很高。這也是目前多數使用光波導技術的AR眼鏡,要麼售價過高,或者乾脆備貨有限、一機難求。

此外,後者兩項顯示方案共同存在的問題是,亮度不夠,這也導致多數AR眼鏡很難在較亮的戶外使用,只能侷限在室內。或者也有眼鏡廠商為了保持亮度,只能採用綠色單色顯示。

因此,為了兼顧量產、成本和亮度,米家這款眼鏡顯示方案上選擇了自由曲面光學稜鏡方案。為了更大程度補償入眼亮度,這次眼鏡在光源顯示材料上使用了索尼最新一代的Micro OLED矽基顯示屏,峰值入眼亮度可以達到1800nits。這意味著,使用者可以在強光室外正常使用。

光學困境之外,目前AR眼鏡的壁壘還在於晶片和定位技術。不管是分體還是一體機,行業都需要考慮如何將芯片價格降下來;此外,AR眼鏡需要具備探測外界的能力,6DoF技術、Slam技術儘管已經成熟,但如何在AR上以更低的功耗、更高的精度實現,依舊困難重重。

AR toC的另類嘗試:眼鏡相機

拋開種種技術壁壘,AR眼鏡另一項走向大眾化的問題是,行業玩家們還沒有向大眾回答——“為什麼要用”這一問題。

目前市面上的AR眼鏡的應用場景有限,常用的場景包括實時導航、實時翻譯、通知顯示、觀影等等。不過這些“弱功能”體驗並不出色,很容易被手機取代。

AR眼鏡如何才能讓使用者更頻繁使用?夏勇峰的回答是,拍攝。

在國外,已經有公司做出了類似的嘗試。2016年,Snap公司就推出主打拍照的Spectacles眼鏡,到2021年,Meta公司也推出了搭載著兩個攝像頭模組的Ray-Ban Stories。

不過,米家這款相機眼鏡更進一步,除了拍照,使用者還可以實時看到拍攝的內容。相機左側搭載了一顆攝像頭(5000萬畫素廣角攝像頭+OIS光學防抖800萬畫素潛望式長焦攝像頭),使用者可以藉此實現5倍的光學變焦和15倍混合變焦。使用者還可以透過右眼前方一方小小的稜鏡,看到百米開外的物體。

拍照的操作很簡單。右邊眼鏡架上有一方小小的觸控模組,前後滑動即是變焦,單擊是拍照,單指向下滑動切換拍照和錄影模式。

為了讓這款眼鏡相機更“像”相機,這款產品還做了一項有意思的拍照功能“時光回溯”——如果使用者因為太慢按“快門”而錯過美好瞬間,眼鏡將會自動記錄快門之前十秒鐘的影片畫面。

照片是一種社交的工具,即時分享、社交傳播相當關鍵。這也是Snapchat和Meta此前推出的兩款眼鏡相機最大的隱性賣點——使用者拍出來的照片是極具辨識度的略帶“畸變感”的圓形,並且可以快速傳送到各自背靠的社交平臺上。

類似的,在米家這款產品上,為了提供更好的流媒體體驗,使用者在米家眼鏡APP上就可以看到所拍攝的素材,並且支援一鍵分享到社交平臺。

除了拍照的功能,這款眼鏡還內建了“小愛翻譯”,提供實時的英漢互譯,海外版本將支援6種語言以上的翻譯。此外,這款產品在今年9月份也將持續OTA,新增新的玩法,比如“植物園與動物園”、投屏等等。

小米生態鏈釋出首款AR眼鏡,想借“拍照”走向大眾化

實時翻譯

落地前,先找到核心使用者

看起來,小米生態鏈的首款智慧眼鏡產品,一腳跨入了新形態相機的領域。

傳統單反相機出貨量被手機擠壓的情況下,新形態相機從中找到了突破口。有行業人士透露,大疆Pocket 2去年在國內的銷售額大概是100多萬,並且每年正在以50%的速度增長,未來新形態相機品類在全球將會是千萬級產品賽道。

新形態相機的增速,核心原因是場景創新。夏勇峰表示,正如此前徠卡的成功,是因為它將一個巨大的相機做成了一個可移動的相機,令使用者可以在更多的場景下拍照。而如今傳統單反相機出貨量向下、新形態相機向上,也是這種思路的延續。

相比之下,傳統的頭戴式相機的問題在於,眼睛所看到的內容和真正拍攝的內容存在偏差——相機戴在頭上,拍出來的人物可能變成“小巨人”,戴在脖子上,則可能拍成“小矮人”。

而眼鏡相機與人眼平行,拍出來的內容更真實,“所見即所得”。 因此,對這款眼鏡相機未來的適用人群和場景顯而易見,比如需要拍攝第一視角的up主、演唱會/各類球賽的觀眾、露營、旅遊等等。

在夏勇峰看來,任何一款硬體產品的發展都遵循一樣的路徑:剛誕生的時候,市場混沌狀態下,行業有很多的廠商,使用者小眾,這一階段符合“幸福蛋糕”理論,行業一起將蛋糕做大。

到了第二個階段,公司實力逐漸開始出現分層,使用者快速擴張;到了第三個階段的寡頭時代,行業進入零和博弈時代,使用者增長出現停滯,誰家多搶了一個客戶,另一家就少了一個客戶。

AR眼鏡逐漸走向to C也將是這種路徑。但在最核心的光機、晶片、定位三座技術大山還沒有被推倒之前,各大廠商能做的,只有先邁出探索的第一步,找到自己的核心客群。

對未來,夏勇峰也考慮得很清楚,“找到自己的早期小眾,再逐漸遷移到早期大眾使用者”,在此之前,“先把拍照這個賣點做好”。

參考閱讀:

《產品觀察丨我們體驗了OPPO明年才釋出的智慧眼鏡:有亮點,也有妥協》

《產品觀察丨蘋果智慧眼鏡還沒來,小米和 Facebook決定先試水》

【end】

TAG: 眼鏡AR相機小米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