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10億倉單融資“一女多嫁”造成爆雷,物聯網如何避免此類風險?

作者:趙小飛

物聯網智庫 原創

導讀

當前,多家機構已開始了基於物聯網的數字化倉單質押融資的嘗試,形成了多個典型落地案例。

近日,上海期貨交易所鋁錠交割庫佛山中金聖源倉儲管理公司桃園庫發生一起集體擠兌事件,該事情起因為某貿易商將存放在中金倉儲的價值10億元3。3萬噸鋁錠質押給多家機構,其中一家機構因擔心質押的3。3萬噸鋁錠無法贖回,便將鋁錠提前轉運至佛山其他倉庫,其他權利主體聞風而動選擇提貨,但因為是一貨多押,一些權利主體無法提貨,可能面臨較大的損失。

這一事件在供應鏈金融和期貨等領域引起了不小波瀾,業界媒體和專家從多個角度解讀這一重複質押背後存貨融資和大宗商品監管存在的風險和解決之道。其中,

不少專家認為,提升倉儲管理的數字化水平是其中一個有效方式,物聯網在這一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能夠實現穿透式監管。

當前,多家機構已開始了基於物聯網的數字化倉單質押融資的嘗試,形成了多個典型落地案例。

倉單質押融資欺詐屢禁不止

供應鏈金融已有多年的歷程,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大量問題,其中倉單質押欺詐是最為典型的問題之一,此前多個事件對行業造成的嚴重負面影響在多年過去後仍未消散。例如,2014年青島港銅融資事件涉及近160億元金額,涉及大量銀行體系,使銀行體系針對此類融資方式信用大幅收縮。本次鋁錠事件如果只是冰山一角,重複質押是普遍存在的情況,則對整個市場的影響將非常惡劣。

貨物質押是供應鏈中常見的資金流轉手段,貿易商透過貨物質押獲得現金流轉以擴大貿易規模,資金提供方也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利息。貨物質押期間,相應的貨物不會被真正消費,這就形成隱性庫存。在這期間,如果貨方用同一批貨向多方進行貨物質押,非法獲得更大規模的資金,就會造成重複質押。這種情況下,資金提供方有貨財兩空的風險。

由於存在資訊不對稱,重複質押這種“一女多嫁”的現象在多個環節都可能發生。

質押物作為儲存在倉庫中的貨物,由倉儲公司保管,倉儲公司又負責出具倉單,在利益誘惑下,不排除個別倉儲公司或員工偽造倉單、重複開具倉單的可能。另外,倉儲公司從成本考慮會隨意降低監管標準或要求,開展業務過程中沒有實現對標的物的真正監管或實際控制,同樣存在風險管控不力的問題。大部分重複質押,背後都有存貨人與倉儲公司的惡意串通。

穿透貨物資訊監管

用物聯網減少倉單重複質押

重複質押源於資訊不對稱,尤其是資金提供方對標的貨物沒有完整的資訊。近年來,業界大量企業開始探索用物聯網手段進行質押貨物的監管,能夠進行穿透式監管,獲取標的貨物的資訊,在很大程度上大幅降低倉單重複質押問題。根據質押貨物性質不同,採用物聯網的手段一般從“貨”的角度和“場”的角度兩方面去進行物聯網技術應用。

1、從“貨”的角度做文章

從“貨”的角度做文章,就是要從源頭獲取融資標的物的充分資訊。物聯網具備泛在感知的特徵,各類感知手段能夠直接獲得物理實體位置、狀態、數量等相關資訊,對於非法移動也能夠及時預警,為倉儲存貨融資提供有效手段。

當然,若要直接獲取貨物的資訊,對於貨物也有一些要求。這些貨物最好可以按件計數,有明確的分割單位,或者有獨立的包裝,而且相應的計數有行業統一標準。在這種情況下,藉助物聯網手段可以對每一件物品賦予感知手段,如二維碼、RFID或相應感測器等,這些感知手段形成的標識對於每一件物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每一個感知終端都是直接貼上或捆綁在貨物上,形成了一一對應關係。透過感知手段,每一件物品獲得了專屬的數字化“身份證”,此時透過數字化平臺對所有存貨進行盤點,獲得的就是貨物實時、準確的資訊,每一件貨物質押資訊均可透過數字化標識反映出來,而這些資訊若再輔以區塊鏈手段,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杜絕多重質押的問題。

目前,RFID已成為一個主流的手段應用於倉儲管理中,透過非常低成本的電子標籤,替換原有商品條碼,實現批次盤點,提升了倉儲效率和存貨透明度,有效支撐了倉單質押融資。近年來,其他無源物聯網技術也在快速發展,在感知能力、通訊距離、容量等方面對RFID形成明顯優勢,也在小範圍應用於倉儲管理中,假以時日,在其成本較低的情況下,也可以大範圍應用,有力支援解決倉單重複質押的問題。

2、從“場”的角度做文章

在實際運作中,大量的貨物具有特殊性,無法從“貨”的角度進行物聯網應用,此時,對於“場“的物聯網應用就比較關鍵,即對倉庫等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實現對貨物的有效監管。

以大宗商品為例,一般包括糧食、棉花等農副產品,鋼材、鋁錠、鐵礦石等金屬產品,以及煤炭、水泥等能源化工產品等,這些產品或者屬於原材料、或者是中間品,與製成品相比,具有同質化的特點,不存在最小分割單元,很多也沒有標準化的包裝,當然也不能按件計數;另外,很多大宗商品在倉儲和運輸過程中,自身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損耗。針對這些特殊性,物聯網手段無法對貨物本身賦予獨一無二的數字化標識,因此也無法直接感知每一貨物的資訊。

此時,對於倉庫的數字化升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對大宗商品的穿透式監管。倉庫的智慧化可以形成專門區域監控,對於特定區域的存貨形成唯一專屬的“標識”,以此為基礎除了實現倉儲智慧化外,也能防止重複存貨質押。

今年4月底,京東科技在青島釋出首個大宗商品數字倉解決方案,該方案就是以物聯智慧感知和貨物資訊數字化為核心,構建園區管理、倉儲排程、貨物安全的物聯網監控監管解決方案。例如,在數字化倉庫下,部署了高畫質監控攝像機抓取貨物輪廓資訊,實現AI看貨;透過電子圍欄分類設定儲存區域、禁入區域、危險區域,當貨物輪廓發生變化、受限車輛與人員闖入均會發出告警,實現AI守貨;針對某些對溫溼度要求嚴格的貨物,設定高靈敏溫溼度感測器實現智慧環境監測,避免貨物因環境變化導致損毀等。

在這一解決方案下,能夠實現“貨物、貨位、標識、電子賬目、數字權證”實時相符的“五相符”存貨管理模式。在這種存貨模式下,企業貨主、金融機構可以透過五個要素,交叉驗證貨物貿易過程中的倉儲資訊、倉儲過程、倉儲行為、倉儲單證等,以此來確保貨物的真實有效性,從而大大降低了貿易的交付成本和安全風險。

當然,“貨”和“場”並非割裂和非此即彼的關係,在實踐中,很多場景還是“貨”和“場”兩個角度都應用了物聯網技術,形成綜合性解決方案。

成本收益之間的平衡

對於很多主體來說,採用物聯網技術降低倉單重複質押的風險已成為共識,但實際應用過程中還有很多壁壘,其中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成本收益問題。

不論是從“貨”的角度還是“場”的角度,都需要對物聯網相關軟硬體進行一定程度的投資,涉及到融資企業、資金提供方、倉儲企業和第三方監管企業等多方主體,這一成本由哪一方承擔這一商業模式問題還在持續探討,承擔成本方也需要獲得更高收益,至少不能低於沒有采用物聯網情況下的收益,才有可能形成落地。

研究人員蔣凌燕和王曉光在《計算機工程與應用》期刊公開發表的文章《物聯網技術下重複質押風險的防範》一文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兩人針對銀行(資金提供方)和第三方監管企業承擔相應物聯網投資的情況,建立相應的數理模型,對比沒有采用物聯網和採用物聯網後兩者的收益對比。

價值10億倉單融資“一女多嫁”造成爆雷,物聯網如何避免此類風險?

採用物聯網技術各主體收益對比(來源:《物聯網技術下重複質押風險的防範》)

研究結果顯示,物聯網技術的採用成本在一定範圍內時,銀行與第三方監管企業能共同提升總體收益並取得長期的合作關係。這一結果表明,

只要成本可控,物聯網技術的採用可以給資金提供方和監管方帶來明顯收益,能夠鼓勵其對物聯網技術的採用。

從參與主體角度來看,進一步降低物聯網應用成本,是物聯網支援降低重複質押問題的核心路徑之一。不過,若從產業整體角度來看,一旦發生一起重複質押事件,不僅給參與其中的企業帶來鉅額的損失,也給整個倉單質押融資的模式造成打擊,這些損失遠遠大於對技術的投資。尤其是中小企業缺乏有效的抵質押物,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倉單融資給其開了一扇窗,增加了其融資手段,若倉單重複質押事件的發酵,無疑對中小企業融資造成一定程度阻礙。從這一角度來看,大力推進物聯網技術在倉單質押融資中的應用有重要的意義。

為各位讀者朋友推薦一個年度重磅活動

6月22日,第四屆

摯物大會與您線上相約!

價值10億倉單融資“一女多嫁”造成爆雷,物聯網如何避免此類風險?

價值10億倉單融資“一女多嫁”造成爆雷,物聯網如何避免此類風險?

TAG: 質押聯網貨物倉儲倉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