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打擊中國企業,已經成了政府官員的KPI?

作者 | 連冉

編輯 | 鄭玄

小米印度的一場稅務危機,把在中國創投圈裡沉寂了一年多的印度市場,再度拉回人們的視野。

印度曾是中國出海創業者的金礦。但從 2020 年 6 月開始的針對中國背景 App 的大規模封禁之後,許多創業者選擇了離開。很多人再也沒有回去,一些人留在印度換馬甲繼續掙扎。

一位曾駐印度的投資人告訴極客公園,他了解到的一個資訊是,印度政府內部還是把打擊中國企業作為頭號目標之一,「印度政府官員是在抓中國企業的,然後都作為 KPI 考核去考。」

中印之間大的趨勢性問題不解決,無論對於投資人還是創業者,充滿不確定性的印度,都不是好去處。過去兩年裡,許多創業者轉向了東南亞、中東與歐美,即使一些大型平臺保留了印度區,也基本砍掉了市場投入,只保留最低限度的運營。

01、小米被查,凍結550 億盧比銀行資金

小米集團在印度銀行賬戶中的 555。1 億盧比(約合 48 億元人民幣)資產到底會被怎麼處理,5 月 12 日的聽證會並未給出結果。

印度 Karnataka 高院的法官表示,允許小米印度透過銀行授信額度繼續向外國實體支付進口智慧手機生產和銷售所需物品的款項,但不包括特許權使用費;並指印度執法局提出恢復凍結的要求,事件需進一步舉行聽證,下次聽證會將於 5 月 23 日舉行。

對於這次事件可能的結果,一位創業者估計,小米應該會跟政府進行幾次聽證會的溝通,然後雙方最終敲定一個折中金額,「基本上都是這樣做的」。在他看來,小米最近在印度的這些遭遇並不突然。此一事件的核心在於印度政府想要留更多的稅收在當地,而企業方面則想更加合理地進行稅務籌劃,這其中必然存在意見相左,畢竟印度並不是稅收窪地。

印度執法局對小米的調查開始於今年 2 月,其稱小米印度以特許權使用費的名義向外國實體匯款 555。1 億盧比,但小米印度並沒有從三家外國實體獲得任何服務,這違反了 FEMA《外匯管理法》第四條。

4 月 30 日,小米印度否認了指控,在推特上稱,「作為一個致力於印度的品牌,我們所有的運營都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我們致力於與(印度)政府當局密切合作,以澄清任何誤解。」

類似的指控不是第一次發生。此前在 2021 年 12 月,印度財政部就曾對包括小米印度在內的公司遵守相關所得稅法規的情況開展調查。這次調查的結果是,今年 1 月,印度財政部向小米印度追繳 65。3 億盧比(約 5。7 億元人民幣)稅款,理由為小米印度向美國高通和小米中國總部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和許可費並未計入其進口商品的交易額當中。

當時小米表示會繼續與印度有關部門進行溝通,然而很快,小米印度的相關資產再次以同樣的理由被印度政府扣押。

印度是小米重要的國際市場。自 2014 年進入印度市場後,小米在 2017 年底以 23。5% 的市場份額追平三星,並列成為當年印度市場出貨量最大的手機品牌。

在印度,打擊中國企業,已經成了政府官員的KPI?

綜合市場研究機構 IDC、Counterpoint 和 Canalys 公佈的歷年資料顯示,從 2018 年到 2021 年全年,小米在印度智慧手機市場份額分別為 28。9%、28。6%、26%、24%,雖然出貨量領先,但市場份額一路下滑。今年一季度,小米手機在印度市場出貨量為 800 萬部,市場佔有率已降至 21%。

去年,小米與 vivo、realme、OPPO 四大國產手機廠商在印度合計佔據 68%的份額,但危機已經顯現。去年 10 月,根據志象網,印度電子和資訊科技部(MeitY)向中國智慧手機品牌 vivo、OPPO、小米和一加發出通知,要求獲取這些手機及其元件的有關資料和細節。自 2020 年 6 月以來印度釋出了對數百款中國背景 App 的封禁令,而後類似氛圍蔓延到了手機制造領域。

充滿不確定性的印度,對於中國的創業者而言,商業機會每況愈下。

02、

離開的,繼續掙扎的

2020 年 6 月開始的針對中國背景 App 的大規模封禁之後,很多國內出海創業者離開了印度市場。很多人再也沒有回去。今天的局勢雖然沒有兩年前緊張,但對出海的中國創業者而言,印度依然不是一個好選擇。

「如果沒有做一些政府關係的工作,把本地印度人引入做聯合創始人,基本上很難在印度長期地經營下去,印度政府一定會找你麻煩的。」一位曾駐印度的投資人告訴極客公園。他還了解到的一個資訊是,印度政府內部還是把打擊中國企業作為頭號目標之一,「印度政府官員是在抓中國企業的,然後都作為 KPI 去考核。」

NextBillion。AI 是一家在海外為企業做地圖定製服務的公司,三位 co-founder 中有兩位印度人,CTO 鄭少麟則有多年網際網路技術和管理經驗,曾參與創立多家科技創業公司。

在印度,打擊中國企業,已經成了政府官員的KPI?

NextBillion。AI 的三位創始人 | 圖片來源:官方網站

因為有印度高管背景,NextBillion。AI 自身並沒有怎麼感受到來自地緣政治的壓力,不過透過投資人,鄭少麟也有了解到印度市場存在的一些潛規則,比如印度資本如果在運營公司的比例達不到 25%,就會面臨一些壓力;在印度運營公司,一定得有至少一位當地的高管。

關於所謂潛規則,出海印度的 OTA HappyEasyGo 的創始人兼 CEO 查彥秋則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這些問題是很容易規避解決的,「已經簡單到你找一個當地的比較不錯的律所就可以解決,差不多你今天給錢,對方明天就能把方案發給你。」

不過,就算避開地緣政治之下的「潛規則」不談,中國創業者在印度市場也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難關,比如各方之間語言文化宗教的不統一,前述投資人還稱,印度本土創業環境很好,但有跟中國一樣的問題,人多又聰明,很「卷」。

一位直播行業從業者對於印度「卷」的感知更加強烈,一再收緊的投放,互相之間加劇的競爭,「各自使勁薅老使用者,薅競爭對手,互相派間諜去挖人,不是靠正常手段搞增長,而是搞私底下的競爭」。

平臺上的印度內容生產者也抓準了中國運營者的心理:「印度人很聰明,他們很清楚中國廠商的心態,找準心態和你談,壓縮了中國廠商利潤空間。尤其是中小廠商,普遍只能讓渡自己的利益。那次大規模封 App 的事情發生之前利潤率有 40%-50%,現在只有 20-30%,赤子城更慘,利潤率降到了 15%。」

即便如此,也還是有人留在印度掙扎。前述直播行業從業者告訴極客公園,在印度,仍然有很多中國創業者不願意放棄已經教育成熟的市場,App 被封,就搞馬甲包,「原來的產品被封了,把程式碼複製再搞一個名字相近的產品。然後把公司主體、伺服器換到新加坡,或者印度、巴基斯坦,繼續在夾縫裡生產。」

但這些做法也並不安全。今年 2 月,印度政府再次以「安全威脅」為由,禁用 54 款中國應用程式。提前向印度《經濟時報》透露資訊的官員還表示,印度政府已經注意到,印度不少人透過 APK 檔案等替代方式下載此前被封禁的 TikTok 和 Wechat 等 APP。

在印度,打擊中國企業,已經成了政府官員的KPI?

印度地區人民使用 Tik Tok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印度本身是火熱的市場。根據投資基金 Iron Pillar 的最新報告,到 2025 年,印度預計將誕生 250 多家估值 10 億美元或以上的獨角獸或私營初創公司。2021 年,44 家初創企業進入獨角獸俱樂部,美馳諮詢(印度)公司 CEO 馬尼莎·吉羅特拉對此稱,「現在圍繞印度的這種熱情就是中國 15 年前的情況,各個部門的競爭都非常激烈。」

面對已經被教育相對成熟的印度市場,沒有人願意輕易放棄。但現狀如此,中國創業者應該何以自處?前述投資人建議,現在不要再去碰印度市場,另尋他處才是明智選擇。仍在印度運營業務的幾位創業者也持有類似的看法,畢竟出海印度本身已是一場冒險,如今兩方政府都不再支援,何苦為之?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為極客公園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極客君微信 geekparkGO

TAG: 印度小米創業者印度政府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