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苦等進入優勢領域,華為無需等待卻具備更大的優勢

造車新勢力在苦等汽車升級進入網聯化、智慧化階段,而現實是,汽車電動化還沒有完成。

造車新勢力苦等進入優勢領域,華為無需等待卻具備更大的優勢

我們不能說這是一個序列的過程,先實現電動化再依次實現網聯化和智慧化,實際上可以是一個並行的過程,但電動化進展緩慢,的確拖慢了汽車升級的進展。此外,技術並不是制約進度的最重要因素,反而是政策起了決定性作用。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也只有德國為賓士發放了一張L3輔助駕駛牌照。

國內的新能源汽車戰略已初見成效,當很多企業還在猶豫是否押注純電汽車時,眾多資本早已選定了方向,紛紛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它們就是造車新勢力。

造車新勢力苦等進入優勢領域,華為無需等待卻具備更大的優勢

由於沒有傳統汽車企業的造車經驗,也沒有電池相關技術,造車新勢力無一例外地想要儘快越過電動化階段,進入他們的優勢領域:網聯化、智慧化。

蔚來、理想、小鵬、零跑、哪吒、威馬、天際、問界等新勢力,主要從中高階進入汽車市場。從這個角度進入有幾個好處,首先目光集中在30萬左右價位的使用者,對於價格的敏感性放在其次,他們可能更在意汽車的顏值、科技感、配置等。同時,在這一價格區間,競爭相對較少,也有利於樹立品牌形象。從這個價格區間進入,對於企業來說,首先遇到的將不是產能問題,小批次精工細作的試產就能滿足需求。所以大多數造車新勢力從30萬左右價格區間進入汽車行業。

造車新勢力苦等進入優勢領域,華為無需等待卻具備更大的優勢

技術路線方面,造車新勢力為了避開不具備造車經驗不足的劣勢,多數選擇了純電動汽車,少數選擇了混動汽車中技術含量最低的增程式汽車。理想、華為推出的增程式在汽車市場上反響不錯。

我們可以看出,相對於傳統車企,或者比亞迪這種正規軍,造車新勢力在技術上沒有優勢,受制於大環境限制,自己所擁有的資訊科技也不能充分發揮,目前尚處於品牌建立和跟跑階段,而華為卻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存在。

華為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技術。

雖然華為造車面臨著和其他新勢力相同的困境,但華為已經擁有七合一整合式動力總成電驅系統,毫米波雷達icon無線通訊套件,鐳射雷達光通訊光器件,基於鴻蒙系統的智慧座艙等成體系的解決方案,同時在自動駕駛方面也展示出不俗的實力。除了自動駕駛,其他優勢是所有的造車新勢力所沒有的。

實際上,

華為一直宣示的“華為不造車,要幫助企業造好車”的戰略,就是衝著博世這樣的汽車上游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定位去的,這將是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華為用華為inside的標籤顯示了類似於intel inside的野心。

但事實是,大廠擔心華為取走了靈魂,不願意在自動駕駛方面與華為合作。上汽沒有選擇華為,比亞迪選擇了英偉達。基於此,急於開啟市場的華為不得不選擇了一個二線品牌,開始了實際上的造車,加快裝車速度。先是推出了賽力斯,緊接著推出問界m5。如果問界車型成功,將能夠起到示範作用,但能否幫助華為達成建設汽車生態的目標還很難說。

現實情況已經說明,國內新能源戰略不僅僅是為了節能減排,同樣重要的是為了能源安全,同時,中國在新能源產業配套方面起步早,沒有劣勢。換一個賽道,中國有可能彌補不足,還有可能形成先發優勢。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汽車行業變革方向已定,汽車升級很難走回頭路。

在這個大前提下,拋開既有的市場地位、資本等更容易變化的因素,最終,誰投入越多,誰擁有技術,誰將更有影響力,誰也更容易達成目標。華為可能是眾多造車新勢力中,進入得最遲,還算不上完全自己造車的,最具成功砝碼的公司。

TAG: 造車華為汽車勢力網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