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裁員叫做“畢業”了?這種機靈還是不抖得好!

“畢”,基本字義,有完結、完成、完全等。

“業”,基本字義,有行業、職業、學業、事業、產業等。

“畢業”,一般為學習期滿,達到學習標準要求,結束學習。

近期,大廠京東將裁員(崗位調整最佳化)稱之為“畢業,從兩個字的基本字義組合來看,意為”完結職業“之義,即涉及到的人員在京東的工作已經”完犢子“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畢業“的提法雖然顯得清新脫俗,但似乎也沒什麼毛病。

將裁員叫做“畢業”了?這種機靈還是不抖得好!

把“被裁掉”說成“畢業”,好不“清新脫俗”,好一個“抖機靈”。不過,這種“抖機靈”之舉,卻是很讓人反感的。其實這樣的“抖機靈”,也並不是第一次,記得大概兩年多前一點,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先生也有一次把“裁員”說的很清新脫俗,叫做”向社會輸送人才“!

將裁員叫做“畢業”了?這種機靈還是不抖得好!

那一次,從被最佳化的人員情況來看,在阿里已經得到了相當的訓練,尤其是“已經不是太關注自己的生存能力”的。這樣的人群,35歲左右從阿里出來,在沒有生存壓力的情況下,或許確實能夠在社會某個合適的領域發揮新的價值。但是,不管怎麼說,從職場角度,就是被所在企業最佳化下去的。痛痛快快承認是人員最佳化(裁員)行為就可以了。

這一次,京東將人員最佳化的做法戲稱“畢業”啦,相比之下,和馬雲先生那次“抖機靈”更不被認可,由此遭遇到了更加嚴厲的批評。在蛇叔看來,主要原因有:

此前在用人方面,尤其是對待快遞小哥的福利待遇上等方面,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先生所倡導的理念,都是很正面的。在這方面,可謂是優等生的人設。面對人員最佳化的正常企業經營管理行為,企業有關方面不是直接面對輿論關切進行迴應,這讓人形成了巨大反差。

兩種不同定義的“畢業”相遇,像京東式的“畢業”驚喜,最好不要。就算面對輿論關切,不好直面問題,直接承認是人員最佳化,也沒有必要生拉硬扯說成是從京東”畢業“?畢竟,畢業之後往往進入的是一個美好的職業期待。但京東的“畢業”機靈硬生生整成了“畢業”即是“失業”的場面。從時間上看,馬上也進入又一年高校學生“畢業”期,上千萬的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小。

而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從一些公開資訊來看,此次負責人員最佳化的操作,居然還把“畢業”的儀式感做得非常足,如果不關注事件具體細節的,還可能誤認為京東是不是像某些教育機構那樣,具備發放“畢業”證書的資質。最直觀的感受是,居然可以把一個非常棘手的人員最佳化工作,做成了“歡樂喜慶”的事情,還儀式感滿滿。

最後,退一步看,就算人員最佳化方案給到的條件很好,以一般認知,也很難理解,居然可以把事情辦成這樣。

總而言之,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始終面對各種不確定性,為了應對不確定性,對人員進行最佳化,是正常的。面對這種情況,企業直面一點好,語文學得不好的,就不要去抖機靈了。語文學得好的,更不要去抖機靈。

TAG: 畢業京東最佳化機靈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