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魯四老爺是封建禮教忠實的捍衛者,正是壓垮駱駝的最後稻草

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祝福》中,塑造了一個被封建禮教殘害而死的經典人物祥林嫂。祥林嫂兩次幫傭都在魯四老爺家。表面看,這個魯四老爺與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毫無關係,只不過是一個冷眼旁觀者,其實不然。魯四老爺是封建禮教忠實的捍衛者,正是魯四老爺給了祥林嫂那根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什麼說魯四老爺是封建禮教忠實的捍衛者?

封建禮教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它對我國封建社會婦女的道德規範與行為約束,始終居於主導地位。

魯四老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理學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哲學核心的儒學,包括男尊女卑、婦女守節等思想內容。

魯四老爺排斥改革,對於有革命思想的“我”並不待見,兩人談話總不投機。

“祝福”,“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但在拜神祈福時只限於男人,地位低下的女人是不可以去祭拜的。而且臨近祝福時,魯四老爺的忌諱極多,萬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類的話的。

因此,在“祝福”當天,當魯四老爺得知祥林嫂死了的訊息,不僅沒有表現出基本的同情,反而罵道:“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封建禮教是魯四老爺的最高價值判斷和行為標準,有違封建禮教的一切行為,哪怕是死得不是時候,也是有違禮教的大逆不道。

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四老爺家做傭工的時候,“四叔皺了皺眉,……討厭她是一個寡婦。”不吉利。

當他知道祥林嫂是逃出來的,不管是什麼原因,只皺一皺眉,道:“這不好。”魯四老爺關注的是“逃”這種行為,絲毫不關心逃出來的原因。可見,在他的認識裡,死了丈夫的寡婦從婆婆那裡逃出來,這種行為本身就沒有遵守婦道,女人應該守的節還是要守的。

當祥林嫂的婆婆要帶祥林嫂回去時,魯四老爺說:“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麼話可說呢。”雖然丈夫死了,祥林嫂也是丈夫家的人,婆婆有隨便處置她的權力。因此,他說“那有什麼話可說呢”,從來如此。

當魯四老爺得知祥林嫂是哭喊著被婆婆捆著抓回去的,先是說:“可惡!”說明他對祥林嫂婆婆的做法是反感的,但是封建禮教思想立刻否定了他這種反感和同情,於是他接著說:“然而……。“然而什麼?然而從來如此。

正因為封建禮教佔據了他的頭腦,得到了他完全的擁護,因此,他是不可能接著說出“然而從來如此,便對麼?”這樣帶有革命思想的問話。

為什麼說是魯四老爺給了祥林嫂那根,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祥林嫂第二次來到魯四老爺家做傭工時,魯四老爺照例皺過眉。他暗暗地告誡四嬸說:“這種人雖然似乎很可憐,但是敗壞風俗的,用她幫忙還可以,祭祀時候可用不著她沾手,一切飯萊,只好自已做,否則,不乾不淨,祖宗是不吃的。”

魯四老爺家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可在祭祖前夕的大忙時,因為魯四老爺的告誡,四嬸阻止了祥林嫂的幫忙。尤其是第二次阻止,對祥林嫂的打擊是致命的,成了壓垮祥林嫂的那最後一根稻草。

第一次在祭祀準備時,祥林嫂去分配酒杯和筷子,四嬸慌忙阻止。祥林嫂訕訕地縮了手,又去取燭臺,四嬸又慌忙阻止。

之後祥林嫂花大錢十二千,到鎮西頭的土地廟裡捐了門檻,當作她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贖了她死了兩個男人的不吉利的罪名。

祥林嫂以為,她這樣做,就能不被人另眼相看,就能正常地生活下去。於是,祥林嫂對往後的生活似乎又擁有了勇氣和希望。

第二次祭祀準備時,祥林嫂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嬸仍然慌忙大聲阻止。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地站著。”

從此祥林嫂變得“很膽怯,不獨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遊行的小鼠,否則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不半年,頭髮也花白起來了,記性尤其壞,甚而至於常常忘卻了去淘米。”

祥林嫂是多麼拼命地活著,雖然承受著兩個丈夫一個兒子的離世,承受著周圍人對她額上傷疤的嘲笑,承受著四嬸阻止她幫忙準備祭品的嫌棄,但她還是用自己辛辛苦苦攢下的錢捐了門檻,想獲得正常幹活養活自己的資格。可是,魯四老爺認為祥林嫂不乾不淨,她準備的祭品祖宗是不吃的。因此,祥林嫂之前拼命想活著的那點支撐力,瞬間消失了。

為什麼說魯四老爺是封建禮教忠實的捍衛者,正是壓垮駱駝的最後稻草

魯四老爺終於打發了總是幹不好活兒的祥林嫂。

祥林嫂失去了自食其力活下去的資格,她走投無路,終於成了木刻似的乞丐。

就在魯鎮爆竹震天的“祝福”前夕,祥林嫂在漫天大雪中,悲慘地離開了人間。

那根壓垮祥林嫂的最後一根稻草,正是魯四老爺給的。

TAG: 祥林嫂魯四老爺封建禮教四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