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買菜,進退維谷

在當下鼓勵企業互通互聯的大背景下,多多買菜用一套老玩法,加碼一個市場完全飽和的業務,原因可能就是為了挽救社群團購業務,這真的是一個好選擇嗎?

多多買菜,進退維谷

社群團購又有了新玩法,做快遞代收驛站!

近日,很多多多買菜的網點悄悄開拓包裹代收業務,一時間成為熱門話題,多年不見競爭新玩家的快遞最後一公里,終於迎來了一個強有力的潛在對手。

雖然隨後因為資質問題,其被多地郵政部門監管提示,但是還是給行業敲響了一個警鐘,這個警鐘有兩層含義。

首先,社群團購這個生意到底還做不做的下去?巨頭紛紛離場,多多買菜此時的轉型舉動,是否等於最後給社群團購做了否定?

其次,快遞代收行業還有多少業務存量空間?市場真的還需要一家快遞代收企業嗎?

被逼出來的生意

近日,有媒體稱美團優選已開始裁員動作,而在之前,橙心優選已正式從滴滴出行APP下架,大廠之外,社群團購曾經的明星創業團隊十薈團近日也深陷泥沼,種種一切都在證明著,社群團購是偽命題。

但是多多買菜卻想出了一種新的模式:做驛站。

本來是社群團購的業務,為什麼要去做驛站呢?

其實,觀察社群團購的站點便可知道,快遞驛站一直和社群團購結合得比較緊密,可以說社群團購天然帶有驛站的基因。

許多接入多多買菜的站點本身就是驛站,因為價格戰打得站長們的生意也不好做,僅靠快遞作為營收是肯定不行的,所以選擇接入社群團購這樣的模式作為副業為自身創收。

河南焦作某韻達驛站的老闆告訴陸玖財經:“現在快遞沒什麼利潤了,社群團購可以給我多一些收入,我很多做快遞的朋友也都接入了美團優選、多多買菜,有的地理位置好的站點,一天佣金都能拿兩三百塊錢。”

既然驛站做社群團購做的如此紅火,那反過來,社群團購也可以去做驛站,利用自己天然的流量優勢作為加持,正好也可以為團長們提供一個新的收入來源。拼多多或許正是看上了這一點,選擇將二者進行進一步結合和轉化。

其實早在去年,陸玖財經在跟幾家社群團購的內部人員溝通時,就判斷這個行業最終會很慘烈,而且大機率,其獨立的商業模型不成立,或者需要大幅度調整,最終也許就是一個引流的生意,想要掙錢很難。

多多買菜選擇做驛站,這也許就是社群團購商業模型下的無奈選擇,需要更多的業務賦能點。

陸玖財經發現,目前有不少多多買菜的站長在抖音等平臺上大肆宣傳“多多驛站”,在使用者名稱為“多多驛站”所釋出的短影片中,其顯示多多買菜代收點服務已與三通一達、極兔等快遞公司達成系統對接,首批入駐站點可直享官方四大補貼,包括但不限於3000元入駐補貼、每天最高500元包裹補貼、免費簡訊和智慧語音通知以及PDA與印表機等,玩法與初期社群團購擴張燒錢的模式幾乎如出一轍。

陸玖財經對其海報進行研究之後,發現多多買菜代收點其實就是給自己加了個快遞驛站的身份,讓站長透過代收發快遞業務來增收。

很顯然,單純的社群團購業務,似乎並不能帶來很好的收入模型。

企業大了之後的必然

之前,陸玖財經就多次表達過觀點,拼多多走的是C2C平臺的老路,淘寶起家之後走過的路,每一條它都得再走一遍,所以支付、打假體系、售後體系、物流快遞、驛站整個流程都會嘗試。

也就是說,今天拼多多做驛站,是企業業務擴大之後的必然選擇,因為不可能一直用競爭對手的業務來完成使用者交付。

此前,陸玖財經在四川調研社群團購的時候就發現,多多買菜的業務邏輯明顯與其他社群團購不一樣,他們推進速度,以及覆蓋思路,都有自己的節奏,並沒有像很多企業一樣,粗暴的直接把競爭對手網點資料買過來,直接重複覆蓋一遍,而是選擇另闢蹊徑,尋求更多的獨家合作。

也許,早在業務試錯階段,拼多多就已經意識到,單純靠社群團購,很難支撐起來這個生意,於是最終看似不成立的社群團購,在多多買菜身上,廢物變寶,成為了拼多多電商帝國的最後一公里解決方案。

以前拼多多的物流以及快遞寄存環節,基本採取開放策略,雖然自己與極兔有多層緊密關係,但是三通一達以及順豐均是拼多多的快遞服務商,菜鳥驛站和豐巢也可以正常為拼多多的包裹提供服務,電商環節競爭異常的局面,在小小的包裹環節,卻異常和諧。

但是,拼多多為何非要打破目前的和諧狀態呢?

這就是電商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必然結果。

首先,是資料的存放性。

拼多多的包裹,大部門都是客單價很低的東西,可以說基本不會送貨上門,那麼如果都送到了菜鳥或者豐巢,就等於把自己全年的業務狀態赤裸裸的展現給了競爭對手,說白了,在對手面前等於自己沒穿衣服。

其次,就是服務質量問題。

當年,阿里為什麼要做菜鳥?是因為當時整個行業沒有一個良好的最後一公里解決方案,使用者因為快遞問題投訴過多。

而拼多多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如何保障自己服務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已經迫在眉睫,如果能夠提供一個更加優質的最後一公里解決方案,那麼就有可能從服務層面讓消費者覺得拼多多更加值得信賴。

最後,業務之間的互補。

目前的幾大電商平臺,其實各家都有相關的佈局,比如阿里的菜鳥體系、京東的自有物流、美團的外賣小哥們等等,各家發展到最後,拼的其實就是速度和服務質量,因為消費者會用腳投票,購物體驗可以反哺成交量。

拼多多目前需要像驛站這樣的模式補齊後端的弱勢,如此這般才構成完整的生態。畢竟基於電商的整個環節而言,只有貨到了人的手裡,才算完整。

發力驛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拼多多從一般企業走向巨頭的必然之路。

驛站是個好生意嗎?

阿里走過的路,已被驗證是正確的,拼多多想要繼續做大做強,其實可以直接抄作業。

根據抖音平臺中流傳的多多買菜代收點服務系統海報顯示,其已經與中通、韻達、圓通、極兔等快遞公司實現系統打通,入駐站點可享受多多買菜團點增收、退貨寄件線上引流等多重權益,首批入駐的站點可以直接享受官方給予的強勢補貼。

這和菜鳥驛站前期的打法無不類似,依靠新平臺的蜜月期實現迅速擴張。任何一種新的商業形態,在發展初期都需要賠本賺吆喝,例如網約車、社群團購、外賣等等。有的模式跑通了,有的仍在艱難探索。

驛站發展到現在,真的是個好生意嗎?別人碗裡的肉,真有這麼香嗎?

此前,河南某菜鳥驛站站長曾向陸玖財經透露,阿里做菜鳥,更多的是戰略層面的意義,起到的是一個解決方案的作用,它在集團整體中佔比其實非常小,而且一直處於虧錢的狀態,並沒有指望這個業務能有多賺錢。

菜鳥多年以來持續虧損,但是阿里整體卻是盈利的,有足夠的奶牛業務來養活菜鳥;但拼多多目前公司整體還沒有盈利,基本盤還未穩,持續虧損的可能性較大,這時候選擇做驛站,真的能養得起這樣的燒錢業務嗎?另外,市場現在真的還需要再多一個驛站嗎?

讓我們看一組資料。

除了菜鳥驛站,目前還有中通旗下的兔喜超市、圓通旗下的媽媽驛站、韻達旗下的韻達快遞超市、順豐旗下的驛收發等類似服務提供商,各家都在佈局末端服務建設,力圖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資料顯示,僅菜鳥鄉村驛站已經覆蓋全國1000個縣,日均處理包裹量同比增長超過280%;順豐驛收發在全國超過了6萬多家;圓通旗下的媽媽驛站在全國開店總數已經超過3。6萬家;百世鄰里驛站目前數量預計到2022年底達到5萬個。

在驛站之外,還有類似於豐巢這樣的智慧自提櫃作為補充,可以說目前市面上這些快遞末端服務,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那還有多少市場空間留給拼多多呢?

並且,驛站的模式在實際應用中並沒有那麼美好,作為代收點,沒有能力將快遞送上門,使用者不滿意。

價格戰下,單件派費已經越來越微薄的快遞員,還要再給驛站交保管費。

驛站自身經營者也是苦不堪言,韻達的驛站站長耿老闆曾向陸玖財經透露:“驛站的生意沒那麼好乾,我們這邊還會受到平臺的限制,簽收率、好評率都會有相應的績效和罰款,去年一年我才賺了兩萬塊錢。”

在當下鼓勵企業互通互聯的大背景下,拼多多用一套老玩法,加碼一個市場完全飽和的業務,原因可能就是為了挽救社群團購業務,這真的是一個好選擇嗎?

互聯互通也許才是正解

曾經的網際網路思路是零和遊戲,但是未來的網際網路會是共贏遊戲。

本質上,在反壟斷的大環境下,已經沒有企業,還敢利用手中的資源和流量優勢,來二選一或者對競爭對手採取非法手段了。

本質上來說,菜鳥驛站雖然是阿里旗下企業,但是事實上,是所有電商都可以選擇使用的社會基礎設施,拼多多可以用,京東可用,美團也可以用,菜鳥沒有權力去拒絕競爭對手的快遞入庫。

多多買菜,此次小範圍的業務嘗試,也因為一些資質問題受到了廈門等多地郵政部門的監管提示,有一定政策風險。

拼多多方面對此也做了迴應,其表示未在多多買菜所有站點提供“多多買菜”代收業務,而是為有快遞業務資質的站點提供“多多買菜快遞驛站收發件服務系統”。

針對此事,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多多買菜系統實際從事了快遞的寄和收,就需要有快遞業務經營資質,沒有單純提供網際網路資訊服務之說。拼多多完善末端服務之路,可能不會那麼順利。

在國內,快遞驛站往往會是與驛站品牌方簽署合作協議,依託的是品牌方的經營資質,並約定不得使用第三方寄件系統寄件,也不得使用第三方收件系統入庫。單獨的站點並不具備經營資質。

從整體業務層面上來看,拼多多此時關注的重點應該是,如何提高客單價,解決產品質量保證問題,以及儘快實現整體盈利。

縱觀全域性,全國範圍內,驛站的生意已經穩定了,現在多多買菜想要進去,不燒錢是不可能有機會的,但是燒錢的代價,或許是市場的動盪,又或是資源的浪費,還要面臨著商業規則的種種限制。

目前國內快遞和末端網點的資質稽核並不容易透過,在政策和市場限制之下,拼多多如果要建設自己的物流系統,目前也只能是草船借箭,和現有驛站品牌建立合作。

所以說,如果拼多多想要儘快實現盈利,這個時候更應該選擇繼續“白嫖”菜鳥驛站,而不是再造一個菜鳥驛站。

儘快盈利,給消費者提供更多品質有保障的低價產品,這也許才是拼多多應該聚焦的事情。

TAG: 驛站多多快遞團購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