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巨頭的“商業地圖”

地圖巨頭的“商業地圖”

圖片來源@全景網

文丨劉志剛

1、BAT的【流量】與【變現】思維

地圖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正如有人說的:“一個時代和一種文化沒有任何形式的地圖,是難以想象的。”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的新書《地圖與疆域》中表示:“地圖應該是關於這個世界的基本概念,疆域則是現實世界。

潼關、函谷、虎牢、井陘、劍閣、江關、鍾離。。。。一個個戰爭史上威嚴赫赫的名字,要想鋸天險,離不開詳細的地圖做支撐。

窺一圖而見天下,誠如斯言。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地圖的商業價值自不待說,地圖(地理位置資訊LBS)是移動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的底層構件。百度有百度地圖、阿里巴巴有高德地圖,騰訊有騰訊地圖,京東有京東地圖,滴滴出行有滴圖,谷歌有谷歌地圖、蘋果有蘋果地圖……。

在移動網際網路萌芽時期,四維圖新、高德、百度等地圖產品都從那時起蓬勃發展。為了確保在地圖領域站穩腳跟,BAT紛紛獲取地圖生產資料,收購或入股地圖廠商。2013年,百度地圖收購長地萬方。次年,高德地圖被阿里巴巴全資收購。騰訊以12億的價格入股國有地圖廠商四維圖新,在汽車地圖導航領域穩站腳跟。

地圖巨頭的“商業地圖”

* 擁有強戰略意圖的業務,將地圖當作流量業務去做

* 擁有強生態體系業務時,將地圖業務作為變現業務去做

地圖巨頭的“商業地圖”

百度地圖首頁

對於百度而言,在O2O時代落伍是不爭的事實,百度地圖算是唯一不多的“入口”,前幾年在還有百度外賣時,百度地圖有為百度外賣倒流的實際需求,但是隨著百度全面轉型,未來靠AI,當下依賴資訊流及小程式,百度地圖的戰略地位不再是打通線下,更多的是積累資料,被AI賦能並且反哺AI,比如百度地圖語音助手小度,百度智慧音箱透過硬體打通軟體,百度地圖則是依靠C端流量推廣語音助手小度,百度音箱靠的是語音識別,開車出行,語音導航場景價值凸顯。

百度地圖事業部也早已轉入百度AI技術平臺體系,開始由O2O轉向AI,與百度的AI戰略趨於同步。

今年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在演講時表示:“在百度大腦AI技術的支撐下,百度地圖實現了資訊獲取、資料採集、資料生產和動態修正全流程AI化,重新定義了地圖資料生產流程。”

對於百度而言,百度地圖戰略意義重大,因此

擁有強戰略意圖的業務,百度將地圖當作流量業務去做。

理論上是這麼回事,但是現實中,百度財報難堪, 8月20日,百度公佈二季度未經稽核財務報告。財報顯示,百度二季度營收263億元,淨利潤24億元,同比下降62%。AI燒錢是無底洞,搜尋業務處處掣肘,因此,百度地圖還要兼顧為公司利潤服務,我們看百度地圖首頁截圖,可以看出發現周邊,內容為O2O團購業務,出行搜尋開始做聚合打車模式,也就是說,

百度地圖是強戰略業務,但是考慮到公司利潤,不單單作為流量業務,也開始嘗試變現業務。

騰訊地圖相對而言就純粹的多,騰訊地圖市場佔有率不及高德與百度地圖的零頭,對於騰訊而言,地圖業務純屬戰略防禦,起步晚,重視低,但是地圖是基礎設施,不做不行,基本訴求是必須有,然後不至於太掉隊,因此,對於騰訊而言

擁有強戰略意圖的業務,將地圖當作流量業務去做。

地圖巨頭的“商業地圖”

騰訊地圖首頁

騰訊地圖首頁截圖我們可以發現,純工具類產品,O2O變現業務的介面非常隱蔽,很難發現。一方面是純流量業務的定位,精力瞄準出行基本功能的滿足,另一方面是使用者基數並不大,變現空間也有限。

對於高德而言,則是典型的擁有強生態體系業務時,將地圖業務作為變現業務去做。

高德在2014年加入阿里大家庭後,則開始參與到阿里巴巴的生態協同中。在今年8月正式宣佈升級國民出行平臺前,高德明確表示,將聯合阿里雲、螞蟻金服等共同為出行企業提供包括資料、風控、支付、金融等各方面的生態擴充套件的能力和定製化服務。

不止如此,2017年11月15日,時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風險官劉振飛,接任俞永福成為高德集團總裁。自劉振飛時代開始,開始大幅度的把業務做多,也就是遵循著

擁有強生態體系業務時,將地圖業務作為變現業務去做。

2017年,高德地圖首創聚合打車模式,幫助使用者一鍵多平臺叫車,坐上國內網約車第二把交椅。

2018年,高德地圖宣佈推出順風車業務。

同樣在2018年,高德地圖還發布了“2019年一號工程”,推出傳統出行數字化升級方案,從連線、技術、生態三個維度對傳統出行企業提供支援。該方案首批已接入享道出行、T3出行、峽客行、及時用車等近40家出行企業。

2019年,高德地圖更加激進,包括和口碑餓了麼推出“一鍵直達”合作,以及正在全力推進的旅遊出行系列產品。

地圖巨頭的“商業地圖”

高德地圖首頁

透過高德地圖首頁我們可以發現,相比百度地圖與騰訊地圖,高德地圖商業化明顯更為濃厚,比如【發現】欄目,承載著O2O使命,最左上角還有【雙十一】、【紅包】,阿里生態的一部分,要為阿里整個生態佈局服務。高德地圖已不再是單純的【流量工具】,而是【變現業務】。

對於京東地圖、滴滴的滴圖、以及美團地圖,

則是典型的【沒有商業地理很難創作商業歷史】的追趕思維。

在網際網路江湖(ID:VIPIT1)看來,地圖APP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底層架構,地圖的本質依然是定位和導航,它本身不是一個能產生很大收入的業務。地圖是【農業】,農業盈利微博,但卻是國民的經濟命脈。靠進口不行,要有自己的戰略物質儲備。

地圖同樣如此,很難盈利或者即使盈利,利潤也微博,但是卻是O2O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補上這一環,才能打造一個完全可控的業務閉環,且各項業務之間可相互導流,要有自己的【農業】。

當然,不論是騰訊地圖還是高德地圖亦或是百度地圖還是小玩家們,不論是側重流量業務還是側重變現業務,都是基於公司不同戰略打法的最優解。

2、地圖的【商業悖論】

不論是當做流量業務來做還是變現業務,地圖是一個很好的生態聯結器,但是卻很難說是一門好生意。

“高德現在中國在資訊服務和生活服務領域,剛剛進入到資料化的階段。資料化階段早期會有一些應用,比如大眾點評,美團,對生活剛需資訊進行聚合。拿十年前入口網站和搜尋引擎做對比,門戶沒落是因為搜尋崛起。百度透過搜尋聚合了大量內容,涉及各行各業,透過搜尋可以解決網上所有資訊的獲取。“高德副總裁董振寧在2017年7月份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理論上是成立的,但是真正做起來卻並非易事或者可以說是很難真正良好運轉。搜尋引擎從上游擷取資訊,從而牽制門戶,使用者能夠接受,是因為模式輕,只是資訊獲取。

其實從上游或者從使用習慣的前端入口,從而成為整個【場景入口】的商業設想早已有之,但是成功者了了,比如前幾年如火如荼的路由器,理論上家庭物聯網的裝置都是先透過路由器連線WIFI,再開始工作,不少人因此把路由器作為家庭入口,可是那?一地雞毛,行業【整段垮掉】,曾經的頭部企業極路由創始人現在還在局子裡了,其他企業更不用說。與其雷同的還有智慧門鎖,進家裡第一件事是開門,智慧門鎖故而最有望成為家庭物聯網入口,當年那麼火,可是如今很少有人再提了。而最後反倒是憑空殺出個智慧音箱,成了【黑天鵝】,成了【程咬金】,不勝唏噓。

所以啊,【截胡】這件事,可遇不可求。地圖雖然是使用者線下出行場景的靠前應用,但是工具屬性深入人心,且使用者選擇生活服務不像選擇資訊那麼隨便,勢必CVR(轉化率)低。

這是工具類產品的宿命。其他不論,單就營銷這一環節,就夠頭大的,比如你在使用者心智中是一款導航工具,如何從導航定位過渡到生活服務平臺,光靠營銷說服使用者接受都是【蜀道難】,更別提後面的補貼搶市場大戰。

*相關產品滲透率取決於剛需及頻次。

*非相關產品滲透率取決於使用者的參與密度。

工具類產品要想提升商業價值,最佳擴張路徑就是先從與品牌相關鏈條擴張,比如墨跡天氣賣空氣清淨機,百度地圖與高德地圖進軍網約車聚合打車模式,美圖秀秀做美妝電商,主打拍照的智慧手機等等。

做相關產品,有成功的有失敗的,在志剛看來,遵循著一條原則,

相關產品滲透率取決於剛需及頻次。

舉個栗子:

百度地圖與高德地圖,在商業化探索上,O2O業務主要是分為兩類,一類是做聚合出行平臺,一類是生活服務。

聚合出行平臺收益就很好,高德在2018年7月份上線,到12月份已經接入9大網約車平臺。目前平臺整體使用者量、訂單量和使用者數還不得而知,但是支付寶方面披露高德打車小程式在2018年9月上線,目前累計使用者數是4500萬,據悉很快能夠達到5000萬的使用者數。

從使用者體驗看,高峰出行,打車等待週期長是痛點,比如用滴滴即使能夠一鍵同時呼叫,可是僅限於滴滴體系的各種車型,而用高德地圖或者百度地圖可以同時呼叫多家出行平臺,等待時間可以大大縮短。

出行一方面是剛需,另一方面且高頻,不論是高德地圖還是百度地圖,在這一塊業務上做的都很好。我們再看不論是高德地圖還是百度地圖,首頁都有一個旅遊入口,旅遊也算是出行的相關產品,其就很難做出成績,旅遊頻次低低,且非剛需,因此商業半徑短。我們再看美圖做美顏相機,雖然是相關品,可是美顏相機對大部分人來講,並非剛需,普通手機上下載一款美顏相機足矣,而且手機業務是低頻消費品,最後美圖手機業務只能含恨賣給了小米。

百度地圖與高德地圖另一類的商業探索是生活服務,也就是想搶美團的生意,這類是屬於非相關品業務,

非相關產品滲透率取決於使用者的參與密度。

線下固定的消費場景多元化,模式重,消費金額偏高,相比美團之類平臺,地圖類APP使用者體驗一般,參與密度大,因此,做起來難度大得多。

非相關產品滲透率取決於使用者的參與密度,做的比較成功的比如墨跡天氣,wifi萬能鑰匙,切入的就是資訊業務,雖然是非相關產品,但是使用者的參與密度低,就是瀏覽新聞,不產生購買消費,所以很容易成功,是營收的大頭,重要的變現方式。

因此

相關產品滲透率取決於剛需及頻次,越是剛需,越是高頻次,工具類產品變現越容易,反之亦然;非相關產品滲透率取決於使用者的參與密度,密度越低,工具類產品變現越容易,反之亦然。

對於地圖類應用而言,可以是獨立APP,亦可以為其他應用的功能性外掛,比如團購領域、出行領域類自帶導航功能,更有甚者表示:“當交通類APP能夠以更直接、更好用的方式幫助使用者獲取日常通勤所需的資訊和方案時,地圖將退化到一個基礎服務的角色,成為一個過度產品。”

3、流量是【窄門】,技術才是大道

目前來看,除了網約車聚合平臺外,地圖APP的商業化路徑並不順暢,雖然流量充沛,但商業化之路走的卻是【窄門】,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地圖APP天花板低,其實非也, 在網際網路江湖(ID:VIPIT1)看來,流量是【窄門】,技術才是大道,繼續發揮地圖APP的【農業】定位,透過技術築起基礎設施的【高圍牆】,終將【為王】。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後,線上地圖已經衍變成社交、LBS和O2O的底層基礎設施。隨著行業發展,高精地圖成了當下的【技術奇點】。

高精地圖就是底層架構,一端連著AI,另一端綁著無人駕駛賽道。

我們來看BAT的佈局:

騰訊方面:去年年底,騰訊在南京的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首次亮相了作為獨立品牌的騰訊自動駕駛業務。當時釋出了三個技術:模擬模擬平臺、

高精度地圖

和資料雲服務。

百度方面:百度是國內唯一一家既擁有高精地圖領先技術,又能提供自動駕駛完整解決方案的全面佈局的公司。百度自2013就開始了對

高精地圖

的研究,勁頭最猛,直指核心,押注Apollo和DuerOS。

阿里方面:注智慧網聯和

高精地圖。

資料是自動駕駛企業的核心關鍵,大量資料反哺加速自動駕駛演算法升級,這是一個互相加速的良性迴圈。谷歌在完成自動駕駛商業化之前,利用10年時間才累積了超過1600萬公里的測試資料,而精準的資料離不開高精地圖。

高精地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記得初中機率論,有道數學題,航天飛船中有十萬個零件,發射前是抽樣調查還是普遍調查,工作量再大也是 普遍調查,畢竟一個零部件的損害可能就會導致一場致命的爆炸,無人駕駛同樣如此,高精地圖作為支撐是必要條件。

普通導航地圖是給人看的,而高精地圖不是給人看的,是給機器看的。普通導航地圖的精度是按“米”這個單位來衡量的。在逛街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如果用手機導航來定位,比如網約車,明明你是在道路這邊,但是地圖系統會可能會給你定位到幾米外的馬路對面。有一點的誤差。但是高精地圖就不會犯這種錯誤,因為它的精度是按“釐米”來衡量的。

具體戰略定位上,高精地圖廠商目前主要是分為三類玩家:

一種是掘金路上的送水人,目的不是為我所用,更側重為自動駕駛行業做服務變現,這類公司偏小公司或者垂直公司。

另一種是純【農業】定位的公司,比如滴滴、京東、美團,雖然很難賺錢,目前也沒有合適的變現場景,但是要有,不能完全依賴【進口】,萬一來個【貿易封鎖】,豈不涼涼?

最後一種,就是

BAT類的野心家,不僅要做,而且要做無人駕駛的【基礎服務商】、【修賽道】、【做作業系統】。

在網際網路江湖(ID:VIPIT1)看來,

一個行業甚至一個時代,底層架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PC時代,基礎設施是windows,重要入口是瀏覽器,是搜尋引擎,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底層架構是安卓系統、IOS系統,社交、購物、導航等一個個割裂的APP是重要入口,到了無人駕駛時代,地圖不再是APP。地圖是個慢行業,但是卻能出細活,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地圖雖然是出行的重要入口,但是卻淪為【管道】,好不容易蒐集起來的資料,最後也沒啥好果子,表明看費力不討好,如今到了無人駕駛時代,早已不再是一個APP,而是有可能成為安卓系統的一環。

窺一圖而見天下,新一輪的高精地圖之戰已經打響,誰將【佔據潼關】、誰又將【攻克函谷】、【遙望虎牢】,拭目以待。

TAG: 地圖百度高德業務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