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乎國運的新能源造車事業

關乎國運的新能源造車事業

PC的從無到有,將美國經濟拉出泥沼;從PC到手機的進化,則給了中國一個迎頭趕上的時代機遇。到了今天,從手機到汽車的又一場終端遷移,背後也將是一場關於國運的新徵程。

作者 | 老局長

幾天前,華為跟路透社上演了關於

華為造不造車

的第N波拉扯,路透社上午爆料稱知情人士透露,

華為計劃推出自有品牌電動汽車

,目前正和長安汽車、北汽藍谷協商代工製造。幾個小時之後,華為負責人就回應:

不造車,幫忙企業造好車

實話講,這種拉扯在局長看來沒太大意義,更多是一種

安撫合作方

的表態而已。因為不管嘴上怎麼說,

蘋果、華為、小米,甚至是OPPO,都已經開始佈局汽車相關研發內容

,要切入汽車產業鏈的意味已經不能更明顯,以至於局長陪家人買手機,挑來揀去發現毫無新意時,母上大人都能精準吐槽:

手機行業人老珠黃

,哪有新能源汽車可口。

這話自然是個玩笑,但手機廠商未來

重心出現偏移

卻是既定的事實,且偏移的方向也已經基本確定:

就是智慧汽車。

這並不是對風口的盲目追逐,如果站在更宏觀的角度來理解這條路徑,手機和汽車甚至都算不上是兩個賽道,因為無論形態如何千差萬別,

它們本質上都是同一種東西:智慧終端

如果順著這個脈絡走下去,繼續在這條賽道上不斷升級,造車在未來數年間,都將是手機廠商們的天職:

你造也要造,不造也得

。區別無非是時間和形式而已。

在這條演進路線上,

PC的從無到有

將美國

經濟拉出泥沼,帶來了數十年的經濟騰飛;

從PC到手機的進化

則給了中國

一個迎頭趕上的時代機遇,不僅是華為,小米、OV系的崛起有賴於此,阿里、騰訊、位元組跳動們也無一例外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受益者。

到了今天,從

手機到汽車的又一場終端遷移

,背後也將是一場

關於國運的新徵程。

1

手機廠商與智慧汽車往事

為什麼是手機廠商率先入局造車?局長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總會想起兩個人,

一個是賈躍亭,一個是喬布斯

可能大多數人都忘記了,在資金鍊斷裂之前,樂視其實一共研發過三個硬體,第一個是

超級電視

,第二個是

樂視手機

,手機之後緊隨而上的,就是後來獨立出來,如今起死回生即將上市的汽車專案:Faraday Future

法拉第未來

2014年末,從香港回來的賈躍亭在望京和睦家醫院住院,那會樂視超級電視已經逐漸站穩腳跟,公司下一步的硬體重點

在往手機遷移

,高管們每天來病房和賈躍亭討論業務,結果不光討論出了樂視手機的打法,

還討論出了後來的FF。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過程的時候還有點迷惑,

討論手機討論出了個汽車專案

這思維發散得可真夠遠的

。過了兩年再看這事,突然發現這其實不是個偶然事件。

站在今天這個節點覆盤:

樂視做硬體,過程是

電視-手機-汽車;

而當年與樂視頗不對付的

小米做硬體,是手機-電視-汽車

。加上曾經喊著不造手機,現在喊著不造汽車的

華為

從路徑上看,三家幾乎有點殊途同歸的意思。

從這個角度理解,

賈躍亭對趨勢的判斷並沒有出現問題

,問題是他對

商業可行性

的評估出現問題,似乎總覺得做得越早,越快,就一定會好。

雷軍和他不一樣。

1993年,24歲的雷軍做過一款叫“盤古”的辦公軟體。這個專案花了他兩年時間,金山近乎孤注一擲地投下2000萬人民幣,釋出後市場的反應卻極為冷淡,幾乎

讓金山軟體陷入絕境

。專案失敗的最重要原因是

對時機的誤判

。簡而言之,盤古是個好軟體,可惜做早了。於是一步錯,步步錯。

雷軍曾經自述在那一年失去理想,但他那時還年輕,得到經驗之後,

所有理想都還可以重來。

20年後的2013年,

雷軍去了兩次美國,兩次去都拜會了埃隆馬斯克

。那時特斯拉的最大賣點還是“新能源”,但雷軍卻在試駕之後很清晰地將關注點,放在了“

智慧系統

”上。從時間點上來看,

他比賈躍亭更早意識

到汽車作為智慧終端所蘊含的巨大能量,

但他沒有自己做。

幾年後何小鵬猶豫要不要離開阿里,全身心的投入創業造車。雷軍勸他三思時說,智慧汽車的

產業鏈長且複雜

,需要有思想準備

打六年的地基

,同時需要

足夠的資金

,吸引智慧汽車市場中最棒的人才,這樣才有可能成事。

何小鵬2017年

從阿里離職創辦小鵬汽車,到今年是第四年

。地基堪堪打了一半多一點,

和當年雷軍預判所差不遠

。再次被爆出造車時小米迴應:等等看看,暫時沒有。言下之意,會有的,但時機尚未完全成熟,態度和雷軍多年前如出一轍,一以貫之。

關乎國運的新能源造車事業

右一何小鵬,中間的是雷軍

雷軍40歲生日那天和朋友喝酒時曾經感慨:“

人是不能推著石頭往山上走的

,這樣會很累,而且會被山上隨時滾落的石頭給打下去。你要做的是,

先爬到山頂,然後隨便踢塊石頭下去

。”

後來他給自己創辦的投資基金取名“

順為

資本”,意為

順勢而為

。“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就是雷軍的名言。就智慧汽車而言,

他不是沒有看到機會,他只是在等風來。

而賈躍亭則更像是那個

風還沒有來,就從天台跳出去的人

但歸根到底,無論是賈躍亭還是雷軍,都深深地

受到一個人的影響

,那就是蘋果的喬布斯。

2

造車是手機廠商們的天職

如今我們總在回顧蘋果歷史的時候,看到一些影片喜歡取類似的標題:比如“

喬布斯劃開螢幕的那一刻

,世界沸騰了”……

聽上去很燃,但其實有點假,屬於後世濾鏡過重的產物。那時蘋果的實際處境,與後來實現Model S量產時的特斯拉相似,

在科技界引發軒然大波

,但在大眾消費市場

遠沒有後世人們想象得那樣轟動

真正和喬布斯心境類似的人是魅族的創始人

黃章和白永祥

,原因也很簡單:在做手機之前,

魅族和蘋果,都做MP3

關乎國運的新能源造車事業

像極了iPhone的魅族M8

2005年前後,

國內最火的MP3是魅族

,在公司銷量爆發到最高點的2006年,市面上出現了好幾款音樂手機,黃章一下子焦慮得不行,在年底的年會上跟同事說

魅族未來得做手機

兩個月後,喬布斯在蘋果MacWorld大會之上

釋出了第一代iPhone

,在此之前他和黃章經歷過同樣的焦慮。

2001年,喬布斯主導研發了iPod,以及iPod配套的iTunes商店,幫助蘋果第一次徹底地打開了面向大眾市場的大門,第一次跑通了自己的“

數字中樞理念

”。簡單來說,這個理念最初的版本,是

以“電腦”為資料中心,接駁其它所有的電子產品的資料

。後來逐漸發展為了

以“手機”為資料中心

。相信如果給喬布斯更多的時間,這個資料中樞還會不斷更新為其他硬體。

這臺小小的MP3,下載歌曲依賴蘋果自研的iTunes商店;而iTunes的許多定製功能,比如製作歌單,修改檔名等,則需要在蘋果電腦Mac上進行操作。三者形成了一個

“娛樂終端

-

軟體系統-資料處理硬體

”的小型閉環。

這也是後來iPhone+App Store生態模式的雛形

,在喬布斯的構想中,同一個生態體系之內的緊密結合、相互依賴,會讓生態中各個產品之間的銷量彼此促進,

你只需要賣其中最好賣的產品

,就可以直接帶動整條生態鏈上所有產品的銷售。

關乎國運的新能源造車事業

喬布斯大膽地將本該用於推廣Mac電腦的7500萬美元,改投iPod,成為營銷史上最著名的案例之一

時至今日相信大多數人都已經對這種模式有了最直觀的體會,

買了iPhone就會買

iWatch、iPad、AirPods甚至是Mac和Homepod。

買了小米就會買它的

智慧音箱、攝像頭、機頂盒、路由器,甚至是檯燈和空氣清淨機。

喬布斯從根本上影響了這個時代終端廠商們的商業邏輯

,而小米是追隨者中

最得精髓

的廠商之一。

iPod作為單價更低,適用面更廣,更加便攜的小型終端裝置,成為了

整個生態閉環的流量入口

,作為車頭拉著其他環節一路狂飆。但問題是,MP3作為一個音樂播放器,功能單一且可拓展性不強,很容易被取代,它並不是一個能夠長久發展下去的合格的智慧終端。喬布斯從iPod成功後就開始思考

未來會是什麼搶走iPod的飯碗

最終的結論是:手機

於是人類得到了iPhone。

關乎國運的新能源造車事業

2007年iPhone釋出會現場

焦慮的

黃章看到iPhone,如同見到了黑暗中的燈塔

。他帶著魅族從0開始,照著iPhone的樣子,花了三年做出了魅族M8。

雷軍成為了這款手機的超級粉絲

,吃飯間隙拿著M8和人講解的事蹟一直在坊間流傳。

可惜那時的黃章創業思維還太保守,

雷軍與他經營理念不和

這才有了

2010年在中關村保福寺橋的銀谷大廈

成立

小米科技

的故事。

那個年代,所有人都在追趕喬布斯,而喬布斯已經開始策劃下一個時代的故事。

從iPod開始,喬布斯數字中樞的理念開始變得清晰

,硬體+軟體+封閉系統的生態閉環之中,總要有一個集十八般武藝於一身的智慧終端作為流量增長的入口,1995年

這個終端叫Mac

,2005年

這個終端叫iPod

,2007年以後,

這個終端叫iPhone。

如果我們把迄今為止的網際網路時代,以智慧終端硬體進行劃分,第一代毫無疑問是

PC時代

,第二代則理所應當是

手機時代

。iPod處於智慧手機尚未成形時的過渡期,那個年代除了MP3,還有

各種奇形怪狀的手持便攜電子產品

在市場上群魔亂舞,比如MP3的上位替代

MP4

,再比如大部分人可能都沒見過的掌上終端

PDA

,還有以漢王為代表的各類

電磁筆手寫板

在iPhone之前,手機只是“能上網的電話”,從iPhone開始,手機成為了“能打電話的智慧終端”。

以iPhone為界,群魔亂舞的裝置們逐漸消失殆盡

,紛紛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是網際網路時代智慧終端之間發生的第一次遷移。

在智慧終端發展的程序上,

接過喬布斯手中火炬的人是馬斯克

。在特斯拉之前,汽車只是“能聽電臺的代步工具”,

從特斯拉開始,汽車成為了“能代步的智慧終端”

。以特斯拉的崛起為界,雜音漸消,網際網路時代智慧終端的第二次遷移路線逐漸清晰。那就是“

從手機到智慧汽車

”。

從這個角度來說,甚至手機和汽車都算不上是兩條賽道,因為無論形態如何千差萬別,

它們本質上都是同一種東西:智慧終端

在PC向手機轉變的過程中,上代終端製造商如

惠普、戴爾紛紛隕落

,不思進取

諾基亞

的故事也人盡皆知。

只有不斷自己革自己命的蘋果留了下來

。而如果沿著智慧終端的演進脈絡走下去,繼續在這條賽道上不斷升級,意味著

造車在未來數年間,也將成為手機廠商們的天職

小米、華為、OV系們今天看智慧汽車,感受

大抵與當初的蘋果和魅族站在MP3業務之上看手機差不多

,充滿了危機感與緊迫感,也充滿了對新機遇的飢渴感。他們有可能

就此泯然眾人,也有可能從此一飛沖天

,還有可能永遠地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問題只在於:

動手的時機真的到了麼

3

風到底有沒有來?

考慮是否

入局一個新的產品

通常要看三件事

,一看產業鏈發展到了哪一步;二看自身資源是否允許。

汽車是一個

高額、低頻、重決策

的產業,投入高,週期長,

產品的複雜程度和所需的慎重程度,都遠高於手機

,同時會對

供應鏈整合能力

有極高的要求,所以對入局時間最重要的判斷要素,就是中國智慧汽車產業鏈的發展進度。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表格。這個表格是我們總結的

Modle 3供應鏈體系

內容,目前表上的

每一項都已經實現了國產化

,也就是說國內智慧汽車的供應鏈已經基本趨於完備。簡而言之,智慧汽車的三電,

電池,電機,電控系統,國內都可以做。

關乎國運的新能源造車事業

此時此刻,

如果只想裝個整車出來,保底能開

其實難度不是很高

。這就給原本不是這個行業的手機廠商們提供了一個進來的基礎。但是做智慧汽車的邏輯,和做智慧手機的邏輯,也有很多相通之處。一個“保底能開”的,各方面都很平庸的產品是不可能開啟市場的。所以想造車,就要有賣點,而

賣點背後通常是技術實力

,硬體和軟體層面的都有。

比如

特斯拉的看家本領就是自動駕駛和電子電器架構

,自動駕駛我們在此前的文章中有過十分詳細的解讀,這裡不再贅述;電子電器架構則是

軟體定義汽車

的一個關鍵,極為考驗

軟硬體結合的工程能力

比亞迪的看家技術就是半導體

,車上只要通電的元器件都要用,比亞迪是

所有汽車製造商之中,唯一具備

功率半導體全價值鏈核心能力的企業。

再或者我們可以看看法拉第未來,它旗下的

FF91看家本領之一就是自主研發的電機逆變器。

這是電機內部的一個零件,主要影響的是汽車

百公里加速

的時間,通常隨電機整體採購,

如果不自研,很難單獨買到

。所以市面上大多數產品的百公里加速都在5秒左右,但FF91的百公里加速是2。4秒。

單這一項技術就很值錢。

關乎國運的新能源造車事業

FF91的逆變器

這個邏輯手機廠商們其實很熟悉。人類的第一代行動電話被中國人親切地叫做“

大哥大

”,五十年後“大哥大”已經進化成了巴掌大小的全面屏智慧手機。

這就是手機業“電子電器架構”進化的過程

。不同的是手機的內部空間小,天花板也很低;汽車內部空間大,而且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定型,

這意味著智慧汽車行業即使在基礎層面,都還有著近乎無限的想象空間。

關乎國運的新能源造車事業

馬丁庫帕和最初五代“大哥大”

產業鏈趨於成熟,但競爭層面充滿了無限的想象空間,理論上講,

這是入局一個行業最佳的時間點

,可以說

雷軍等了近十年的這場風,確實已經來了

。但乘風而起的是誰,依然是一個問號:因為真正可供入局的

時間視窗,其實很短

4

留給手機廠商的時間不多了

一直有朋友讓我總結一下該

如何判斷一個行業有沒有到爆發階段

局長送她十個字:

風有沒有來,看錢就知道

。但反過來說,如果你看到資金開始明顯地湧向某一個行業,

又意味著這個機會視窗已經開始關閉了。

2021年特斯拉的市值達到了將近8000億美元,

蔚來、小鵬和理想

汽車的市值一飛沖天,在短期之內募集了數百億元的發展資金。這意味著某種程度上講,資本圈和業界形成了一個共識:

智慧電動車產業到了爆發的前夜

但到了這個階段,留給新勢力入局的時間其實已經很緊迫了。

這種緊迫是兩個層面的。

首先是週期。

手機的更新迭代週期很快,有些廠商每年跟不要錢一樣發機器,一個季度發兩三款,但汽車不一樣。智慧電動車爆發節點

還沒有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就是汽車的產品

迭代週期相對來說比較長

,車企的投入產出最少也要

以年為單位

。以蔚來為例,目前基本上是一年發一款新車,再實現量產交付,保持一年半到兩年一個大迭代的節奏。

即使技術更新不多,

只是換個殼,這中間的所需的時間成本也是很高的

。特斯拉Modle 3和Modle Y

有70%-80%的零部件通用

,但它投入研發,測試的時間依然不短。一但有平臺或者硬體層的大改動,比如自動駕駛晶片換了,那可能

整套研發測試都要從頭來過

,重新找供應商調教,再搭配測試,最終敲定一個方案。如果是造新車,就更麻煩。

以2021年2月上海釋出的新能源汽車計劃來看,檔案預測

到2025年

,上海個人新增購置車輛中,

純電動汽車的佔比將超過50%

;市政公共用車和單位公務用車純電汽車

佔比將超過80%

。業界普遍認為到

2025年中國的智慧電動汽車滲透率將接近40%。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

電動汽車的爆發式增長都已經近在眼前

。產業鏈再成熟,一個新入局的企業也

需要至少2-3年的時間

才能完成一個造車週期,從這個角度來看,

目前的時間已經很緊迫了

而一旦市場開始進入爆發式增長的階段,小米們就將要面臨另一個問題:競爭。一個行業分析裡

幾乎通用的邏輯

是,產業中

最強大的競爭對手的進度,將會決定新玩家入局時間視窗的長短。

目前看來,這個最強大的對手,毫無疑問是特斯拉,而它

發展的進度驚人地快。

2020年,特斯拉在全球實現了50萬輛的交付量,預計2021年,這個數字將變為100萬輛;2022年,增長到200萬輛。特斯拉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

定義這個市場的節奏和遊戲規則

的人。

跟不上,就只能被淘汰。

尤其是

在自動駕駛領域,特斯拉擁有的巨大優勢。

到2023年左右,特斯拉新一代自動駕駛晶片

將會進化到7nm製程以內

,這個階段中國在晶片領域的落後局面,還很難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這就又會回到我們說過無數次的“

卡脖子

”話題。

我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有明顯的劣勢,

這場仗並不好打

。小米固然有一個相當優秀的創始人,以及極為豐富的供應鏈體系運營經驗,但

能不能踩準時間節點,依然是未知數

。而它的成敗,對於所有人來說都具有明顯的指導意義。

華為目前看來則是另一個路數

,嚴令不提造車的檔案“

時限三年

”,但它已經

極為果斷地

切入了零部件和車機市場,

這是先攻堅再做整體的思路

。未來做不做整車猶未可知,但啃下硬骨頭,三年後進可攻退可守,時間節點的判斷又是另一套邏輯。

5

結語:關乎國運

在市面上紛繁複雜的文章中,對於智慧汽車

有吹的,有不以為然的

,最多的是拿這產業當

又一頭飛上風口的豬

來報道的,讓局長深覺惋惜。

如果你跟著我們的思路,重新回顧一遍人類智慧終端的演進,你會發現

這件事背後有著更為驚人的宏大意義!

現在,我想讓你

回顧一下自己

15年前的生活

。那個年代,我們

出門帶錢包,

錢包裡塞著從一角、五角、一塊、十塊,到二十、五十、一百塊不等的硬幣或紙幣;那個年代我們

打車全靠路邊等

交電費要專門跑去營業廳

,午飯要走上十五分鐘去一公里外的小吃街,排隊一排就又是十五分鐘。

那個年代,到一個新地方

全靠紙質地圖和問路

,新聞的獲知途徑是入口網站和QQ彈窗,快遞業還不發達,景區和地鐵只有

人工售票

,遊玩拍照靠相機,春運時火車站廣場隨處可見卷著鋪蓋通宵排隊買票的打工人。

這是手機作為新一代智慧終端崛起之前的世界

,回想時會讓人覺得恍如隔世,有些人可能連十塊紙幣的樣子都已經有點忘記。

關乎國運的新能源造車事業

勞斯萊斯的概念空中汽車

未來的智慧汽車未必只在地上跑,也可以在天上飛

人類最重要的幾個產業

,比如交通、物流、能源、通訊、新聞、金融,甚至是房地產,

都在手機的普及之下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誕生於行動通訊時代的微信、支付寶、美團、滴滴、頭條,各類導航地圖和資訊彙總平臺,正在完整地

重塑人類城市的基礎設施格局

,也重塑人類的

生活習慣

我們很難去想象未來的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就像我們過去也無法想象今天的生活一樣。唯一確定的是,

每一代通訊網路形態的更迭,都伴隨著新一代的智慧終端的誕生

,新一代智慧終端的誕生,又催生出下一代

網際網路應用生態

的革命。而網際網路應用生態的革命,

將會從根本上重塑整個人類世界。

從這個角度來說,

智慧電動車產業的重要性

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它甚至與中國國運息息相關。

世界中心從PC向智慧手機轉移的過程中,有IBM這樣的掉隊者,但也催生了一大波的超級巨頭。拋開自成體系的蘋果,隨之崛起的還有安卓的創造者

谷歌

,以及社交網路巨頭

Facebook

。他們

或製造你手中的終端,或佔領你終端裡的世界

,以至於今時今日都已經有了

影響世界線走向的能力

反觀中國,在行動通訊時代的機會視窗誕生了騰訊、阿里、華為、小米、位元組跳動等一系列

足以與世界頂級巨頭們分庭抗禮

的科技公司。他們是中國屹立於世界舞臺最重要的支撐力量之一。

而在下一個時代,或許可以說一句,

得智慧車者得天下

參考資料:

1、沃爾特·艾薩克森《史蒂夫·喬布斯傳》

2、陳潤《雷軍傳》

3、方正證券《電子行業專題報告:主宰特斯拉的三股力量》

4、廣證恆生證券研究所《特斯拉發展之路,引領時代,砥礪前行》

版權宣告:文章來源公眾號“星海情報局”。本微訊號所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之用,如果您認為此文涉及侵權或標註與事實不符,請告知我們。

TAG: 智慧手機汽車終端喬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