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推恩令、獨尊儒術,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國結構,你知道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用郡縣制,實現了中國形式上的大一統。漢高帝劉邦採用分封制與郡縣制結合的方式,延續了這種形式上的大一統。漢武帝劉徹採用了推恩令、獨尊儒術等措施,則徹底實現了中國實質上的大一統。這是一個皇權集中的過程,也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不僅奠定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國結構,還極大地改變中國人的行為習慣。

廣納人才,創立舉孝廉制度

漢武帝在16歲時繼承皇位,卻明白人才是實現自己想法的最關鍵法寶,上臺伊始便下詔求賢。建元元年,漢武帝要求丞相、御史、列侯等二千石俸祿以上的官員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拉開了漢武帝求賢的序幕。

元光元年,漢武帝下令郡、國推薦“舉孝、察廉”各一人。元光五年,漢武帝下詔求取賢良,公孫弘和董仲舒在此次求賢中脫穎而出。

元朔元年,漢武帝再次下詔求賢,並要求將舉賢不得力之人定罪,所以官員們提出解決辦法:“今詔書昭先帝聖緒,令二千石舉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風易俗也。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

元封五年,大將軍衛青病死,漢武帝考慮到文臣、武將等人才凋零,再次下詔求賢,詔書為“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馳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漢武帝的推恩令、獨尊儒術,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國結構,你知道

漢武帝任用人才不拘一格,只問能力不問出身,使得當時的人才都有出頭之日。因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有衛青(奴隸出身)、霍去病(18歲)、公孫弘(70歲)、主父偃(被人鄙視)、嚴助、司馬相如(口痴)、東方朔、桑弘羊(13歲)、卜式(牧羊人)和金日磾(匈奴人)等等。這些人都在各自的領域做出貢獻,也難怪東漢時班固感嘆:“漢之得人,於此為盛”。

可以說,漢武帝時網羅人才不僅有一時之需,還有長期的人才上升通道的制度化建設,且其求賢一直貫穿一生。舉孝、察廉後來合併為孝廉,成為魏晉之前最重要的人才上升通道,直到三國曹魏推出九品中正制才終結。

推行推恩令,瓦解諸侯國

當時的諸侯王們不僅驕奢淫逸、胡作非為,諸侯國還像一個小漢朝,嚴重威脅漢朝中央政府的統治。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削減過諸侯王的權力,但是威脅仍然很大。所幸主父偃脫穎而出,向漢武帝建議實行推恩令,賦予諸侯王們的所有兒子在封國內都有裂土封侯的機會,透過擴大繼承權的方式將諸侯國越分越小,從而達到徹底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的目的。

推恩令內容為:“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漢武帝用推恩令將諸侯國的土地分配給諸侯王的王子們,在嗣子與王子們之間製造了競爭關係,慷諸侯王之慨以施恩於王子們,為漢朝中央政府爭取到一群的盟友,諸侯王們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削弱。

中央加強集權,地方加強監管

打擊豪強,遷往茂陵和邊境。

主父偃向漢武帝建議,將“天下豪傑併兼之家,亂眾之民”全部遷徙到茂陵,讓這些人為漢武帝去修陵寢。這個政策當時很管用,此後漢武帝下令將天下奸猾吏民遷徙到邊境。這個措施在當時有效改觀地方豪強橫行霸道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地方豪強的實力壯大,不過到東漢時很難解決了。

設立中朝,任用平民為相。

在公孫弘擔任丞相以前,漢朝的丞相都是由功臣或者功臣子弟擔任的(田蚡事前被封侯),如陳平、申屠嘉、竇嬰等。功臣的凋零為漢武帝排除功臣子弟為相創造了機會。公孫弘擔任丞相後被漢武帝封侯,由此演變為當丞相同時封侯的慣例。平民為相的好處在於,這些人的權力都來自漢武帝,也只能依附漢武帝,所以只能唯漢武帝命是從。公孫弘為相時的所作所為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只是充當高階參謀的角色,拍板權都在漢武帝手上。對於那些看不順眼的丞相,漢武帝大多找藉口處死,徹底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漢武帝的推恩令、獨尊儒術,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國結構,你知道

經濟大權盡收中央。

因連年征戰導致漢朝財政入不敷出,漢武帝開始四處找錢。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先後進行六次幣制改革,五銖錢走上歷史舞臺並一直延續到唐朝。漢武帝從商人手中奪回鹽鐵開採權,實行鹽鐵專賣,使國家財政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設定十三道刺史。

元封五年,漢武帝將全國分成十三個監察區,每個區叫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刺史就如同皇帝的欽差,對地方有監察權力。這種措施使得地方官員時刻處於中央政府的監管之下,極大地強化了漢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掌控力。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對儒學非常偏愛,在建元元年,丞相衛綰建議“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得到漢武帝的認可。只是漢武帝和大臣們的作為引起竇太后不滿,這個政策也不得不終止。

漢武帝的推恩令、獨尊儒術,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國結構,你知道

元光元年,漢武帝與董仲舒兩人問對,董仲舒提出“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建議摒除儒家之外的學說,便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說法。漢武帝採納後,在中央設定五經博士和太學,招納全國的儒生;又在地方設定鄉學,地方官員也推行儒學教育。此外,漢武帝的詔書越來越帶有儒家氣息。從此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為維護華夏大一統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

結語

漢武帝的很多措施都具有開創性:推恩令就是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解決諸侯國問題,諸侯王們只能服從安排;移民實邊,儘管為的是打擊豪強,卻是加強邊境安全的有力措施;鹽鐵專賣制度成為漢朝及後世朝代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一直延續到現在;鑄幣權收歸中央穩定了國家金融體系,五銖錢到唐朝才被重寶、通寶所代替,但形制差別不大;孝廉制度是大一統王朝第一次有了正規、穩定的人才吸納機制;五經博士、太學的設立,也是大一統王朝第一次開辦學校,並一直延續到現在;儒學成為國家官方思想,為大一統王朝提供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礎,也是中國必須統一的思想根源。

此外,儒家思想的薰陶使中國人的性格由尚武、直率向儒雅、含蓄轉變,儘管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中國人的剛猛勇進之氣。總而言之,漢武帝的開創性政策從人才流轉、思想基礎、行政體系和財政保障方面著手,徹底解決了維護王朝的大一統的難題,中國自此才真正地實現了大一統。

TAG: 漢武帝大一統推恩求賢諸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