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立遺囑,是因為懼怕死亡嗎?| 壹心理理

有報告顯示,截至 2020 年底,已有 553 個 90 後在中華遺囑庫立下遺囑,甚至有 00 後已開始立遺囑。為什麼年輕人早早的將「死亡」納入人生規劃?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立遺囑,是因為懼怕死亡嗎?當代年輕人的生死觀是怎樣的?

@壹心理

100+贊

三十而立,立遺囑的「立」。

有朋友調侃道,我二十而立,比你厲害一點。

根據丁香醫生《2020 國民健康調查報告》顯示,有 53% 的人會擔心自己突然猝死,(我就是其中一位)。其中有 6% 的人經常擔心甚至每天擔心。

奇怪的是,年齡歲數較大的人對猝死的擔心比例呈下降趨勢,反而是 95 後、00 後擔心自己猝死比例更高,分別佔比 60%、58%。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立遺囑,是因為懼怕死亡嗎?| 壹心理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立遺囑,是因為懼怕死亡嗎?| 壹心理理

(資料來源:丁香醫生 2020 國民健康調查,N+47138)

這麼說來,年輕人是真的怕死嗎?

從資料上來看,是的。

不管是不是年輕人,其實每個人都害怕死亡,在死亡面前,任何的困難都不是同等量級的。

很多困難我們熬過去之後,或許會調侃道「這東西熬過去就好」,但經歷過「死亡」為命題的人,從鬼門關走出來後,都會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自古以來,儘管是見過「最大」場面的帝王們,都是「怕死」的,他們一直沉迷於追尋「長生不老」之術,更何況我們只是個普通人?體檢報告不合格嚇得少吃了一頓肉,明天立馬跑步鍛鍊身體。

那既然都怕死,為什麼年輕人更怕死呢?

來看一下這幾則新聞:

某 996 公司職員經常通宵工作,年僅 25 歲猝死身亡;

25 歲體檢報告,各項指數不達標。醫生說:25 歲的年紀,65 歲的身體。

新婚小夥確證癌症晚期:癌症已經越來越年輕化?

大家一定看過相關的新聞案例。

現在的年輕人作息時間、飲食規律並不健康,熬夜通宵吃外賣,已是生活常態。外加快頻的生活節奏,較差的居住環境,以及工作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下,自我感覺自己並不是太健康。所以每回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會有代入式的去想:這會不會是說這自己?自己會不會英年早逝?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共情力的一項心理現象,共情力包括「情緒模仿系統」和「換位思考系統」。

情緒模仿是指觀察者對錶達者傳遞出的非言語情緒訊號進行模仿,進而表現出一致的表情與行為。情緒模仿是包括映象神經系統、情緒系統、運動系統以及與社會認知相關腦區在內的腦網路共同作用的結果,該網路同時受到內分泌系統的調節。

比如某年輕男子 25 歲患癌全身插滿針孔,表情掙扎痛苦,家屬傷心欲絕。無論是真實看到還是透過影視作品的畫面,負責處理痛覺的島葉(insula)等區域葉會變得活躍,讓人們產生相似的情緒,從而產生共情。

另一種是換位思考能力,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他目前要經歷的問題,從而理解他的情緒、舉動,這種行為是較為複雜的認知推斷。比如能理解到親人離世後,為什麼有些人情緒大變,性格並不太穩定。

另外,在如今資訊爆炸的時代,年輕人更熱衷於上網瀏覽資訊,而媒體常會以類似「年僅 25 歲就 x 癌晚期,這幾件事一定不要做!」等標題的吸引,重複且強化了一個概念——癌症離年輕人越來越近。

被媒體「放大」的推動下,觀念的形成就來自於重複和強化,以及共情力感受到別人猝死等現象,進而想到自己。

它使得我們更加恐懼「死亡」這一件事情。

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出現「死亡焦慮」的心理現象,這個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四大焦慮之一。

死亡焦慮,對即將到來的或者終將到來的死亡,消逝的這一事實產生恐懼,糾結,不解,不安等複雜的思想和情緒。意識到並正在意識著自己或他人終究一天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無法理解和接受。並會產生一些冒冷汗,心顫,呼吸急促等生理現象。——引用百度百科「死亡焦慮」。

會想著自己有一天死了那怎麼辦,害怕死亡,畏懼死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共情能力太強,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某些關於死亡的線索給刺激到,比如受過一些重大的挫折,遭受情感上的痛苦,看到意外就發生在自己親人的身上。

這會使得個體的額安全感遭受破壞,從而引發潛在的死亡焦慮。如果情況嚴重的話,對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建議及時找尋找心理治療。

年輕人為什麼會立遺囑?

參考了大量關於年輕人立遺囑的 UGC 調查資料,儘管每個人的答案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屬於一種情感寄託的行為。

可以用心理學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來解釋這一現象。

人對生存時間的知覺,是充足的還是有限的,影響著對目標進行選擇的評估過程。時間知覺是人動機的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對社交目標的選擇與追求。——引用百度百科「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告訴我們,當人們的未來時間知覺發生改變時,目標的優先次序也會發生改變。

當我們覺得未來還有無限長時,我們會把經歷放在工作、個人成就、自我價值上;

但是當我們覺得未來不長時,我們會把更多時間花在家人、快樂、情感奉獻上。

因為感覺到自己可能會離開這個世界,過早的立下遺囑也是為了把情感寄託在身邊最親近的人身上。

他們更願意關注與家人、快樂、情感等事情上。

有的人會覺得父母把自己養大成人,如果一不小心是自己先離開父母,那以後父母的老了誰來贍養呢?所以提前把自己的財產做好分配,很多父母可能並不知道孩子的資產到底有多少,如果一不小心自己先離開,也算是讓父母臨終能有金錢上的支援和關懷。

也有部分年輕人並沒有什麼財產,但他們也會選擇立下遺囑。他們會將自己的物品作為情感的延續,如最喜歡的書本、相機照片、手工做的小件用品等,在遺囑上交代好給與到某人。這也是用一種「相互陪伴」的方式,讓大家都會有個念想。

另外,也有一些人不太敢做的事情、不太敢講的話、不太敢遇到的人,想做最後有一些交代,也算是對自己情感的釋懷。會將最後要表達的話作為遺書的形式,傳遞給最重要的人。

他們都是透過以上種種行為,包括但不限於,來延續自己存在的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尋夢環遊記》裡的一句話:「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年輕人的生死觀?

2018 年年度扎心廣告:「敷最貴的面膜,熬最長的夜」,這句話一下子戳中年輕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是啊,每天上班都要處理工作的事情,只有到了晚上才感覺我」是屬於自己的。熬著夜,捨不得睡覺,經常性一看時間原來凌晨 2 點半了。

但我們也會害怕,熬夜帶來的身體傷害,出於補償心理機制,我們會去敷著最貴的面膜、在保溫杯裡泡上枸杞續命、以及買一大堆商業保險求安心。

也有一些年輕人會覺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酗酒、熬夜、縱慾,過度的消耗身體本錢,早把生死給看淡。

還有一些年輕人每天朝九晚六正常上下班,作息時間正常,偶爾鍛鍊下身體,過著平穩而舒適的生活節奏。他們更在意「身體健康就好,賺多賺少無所謂」的心態,這樣心態的年輕人也不佔少數。

看到很多人的觀念和案例,其實每個人的態度都是不一樣的。但透過大資料的顯示,疾病的越來越年輕化,選擇立遺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大家都會更加會敬畏「死亡」這件事。

或許,在未來的日子裡,20~30 歲立遺囑的年輕人並不是什麼罕見事件了,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會用自己安心的表達方式來為自己人生負責。

這也是當下年輕人傳達的一種態度:

大家要好好的活在當下,也得更加坦然的面對離開和死亡。

· The  End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立遺囑,是因為懼怕死亡嗎?| 壹心理理

分享,點贊,在看,安排一下

TAG: 年輕人死亡立遺囑自己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