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坑鄉土 | 內坑各時期行政區域演化(唐至民國部分)

內坑各時期行政區域演化

原文整理於《晉江行政區域演化稽略》、《晉江縣誌》

圖文整理:許漢冬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內坑鄉土 | 內坑各時期行政區域演化(唐至民國部分)

清·晉江縣疆域圖

在閩南農村,都、隅、圖、甲等區域劃分名詞仍顯見不鮮,尤其是在村莊擋境中,仍舊可見六都、七都某某村、某某王爺府。“都”是什麼意思?又是怎麼由來的。這一名詞的解析,是我國古代的行政區劃單位,至今,仍在民間沿用。例如:都主境、都主公、某都某村落等等。那麼,內坑自有行政區劃以來,在各個歷史時期,都隸屬哪個行政區劃,本文透過節錄清·道光版《晉江縣誌》以及晉江市檔案館出版的《晉江行政區域演變稽略》,為大家解讀!

內坑鄉土 | 內坑各時期行政區域演化(唐至民國部分)

1

唐代

據唐《通典》記載,唐代實行鄉、裡、保、鄰的地方制度。但當時晉江縣鄉里的具體設定,情況不詳。

2

宋代

全縣分5鄉,統23裡:①開建鄉(今縣西南安海一帶),轄養能、務本、仁孝、修仁等4裡;②安仁鄉(今縣東南永寧、深滬和金井一帶),轄仁和、勸善、絃歌、永寧、江陰、聚仁等6裡;③永寧鄉(今青陽一帶),轄永福、和風、沙塘等3裡;④晉江鄉(今鯉城區及市郊一帶),轄常泰、興賢、登瀛、臨江、鸞歌、棠陰等6裡;⑤玉泉鄉(今河市一帶),轄愛育、善政、仙溪、常建等4裡。

3

元、明兩代

改鄉、裡為隅、都。城內稱隅,城外稱都。實行隅、都、圖、甲地方制度。城內分3隅,城外分43都,共統135圖,圖各10甲。

4

清代

內坑鄉土 | 內坑各時期行政區域演化(唐至民國部分)

四都統圖二在城西南五十里,宋屬於務本里。明統圖一。內柑市、駟行、葛洲、長埔、呂厝、樓下、前洪、墓庵、雲頭、內湖、九坑、寮內、前宅、洋林、塗垵、井上、灰厝、上峰、莊埕、前尾、高溪、大田邊、小田邊前、小田邊後、湖內、白垵、歐厝、歐坑、岐山、深圳、蔡坑(今砌坑)、後頭坑、潘厝、社仔、內林、山後、九坑街、左市、林兜等三十九鄉。

五都統圖二在城西南五十里。宋為仁孝裡。內宅內、龍園、下村、後洋、張上厝、後溪、宮前、王塘、內宅、蘇內、東洋、田厝、靈水、曾林、加溜、內塘、張前、林口、林隔、浯、浯內、大浯塘、小浯塘、坑南、邦尾、福坂、前頭、大傅林、小傅林、坑園、英井、潘厝、小田厝、溪東、南村等三十五鄉。

六都統圖一在城西南六十里。宋為仁孝裡。內內坑、雷厝、東宅、後山、岑上、宅內、村邊、東福、餅旦、下黃、下村、鐵灶、竹兜、前山、柑塘、嶺頂、坑尾、山頭、宅尾、州嶺、後橋、下寮、中寮、下洪、後溪、石湖潭、亭兜、後庫、後村、林頭、山後、潘鏡等三十二鄉。

內坑鄉土 | 內坑各時期行政區域演化(唐至民國部分)

七都統圖一在城西南五十里。內相林、西埕、邱厝、到厝、烏亭、曾埭、粬厝、西邊、東井、水頭、後埭頭、前埔、曹店、陳垵坑、東村、馬坑、張坑、上西溪、下西溪、後蕭、內曾莊、外曾莊、侯厝、門內、古田等二十五鄉。

八都統圖四在城南六十里。內安海東堡、糞庭、黃墩、後庫、浦邊、內市、安厝、橋頭、頭市、吳山、林尾、安海西堡、西垵、行厝、西門、湖池頭、坑、柑坂、庫前、庵前、連山尾、洋內、皇恩、塔兜、山兜、新塗樓等二十六鄉。〔明何喬遠秋日安平八詠詩〕靈巖山下萬人家,古塔東西日影斜。巷女能成擰麻布,土商時販木棉花。〔又〕山鎮田稀多賈海,小村市鬧亦成墟。只驚五斗鹹仍濁,不怕三餐飯少魚。〔又〕寥民為錢禮上蒼,何如大宛面如王。南風一片孤帆入,泉布人誇欲斗量。〔又〕西橋五里海門遙,小閣觀音壓岸腰。陡見蓮花清宿淤,拍天白雪是秋潮。〔又〕畫栱雕窗俯海荒,朝朝廟下跪祈祥。層龕累櫝元真閟,大似金身鎖武當。〔又〕五尺清流一丈溝,秧田穗隴夾溝頭。平疇中斷孤州晚,千個鷺鷥點素秋。〔又〕不分東西有雨晴,少年羅綺曳秋輕。衡門別有幽人臥,終歲長飢汗漫生。〔又〕石井西頭鰲水波,考亭別廟亦嵯峨。諸生魯國絃歌在,白首高山竟若何。

以上二都宋為修仁裡。通上八都,宋統於開建鄉。

5

中華民國

民國時期,縣行政區劃變更頻繁。民國初年沿襲清制。民國17年(1928),取消縣佐制度,實施《縣組織法》,縣以下分為縣、區、村裡、閭鄰四級。5戶為鄰,25戶為閭,百戶以上的市鎮為裡,百戶以上的鄉村為村,20村裡為區。

民國18年(1929年),仍維持四級制,但將村裡改為鄉鎮,20至50鄉鎮為區。

民國23年公佈《縣自治法》,規定縣、鄉鎮、閭鄰三級地方制度。同年5月,全縣實行保甲制度,以10戶為甲,10甲為保,10保以上為鎮,亦可設區(與鄉鎮同級)。

民國28年9月,又公佈《縣各級組織綱要》,分縣、鄉鎮兩級建制。這一地方政制,沿續實行到民國38年。其具體區劃變更如下:

(一)、民國24年6月,全縣劃為6個區,設區公所。

內坑鄉土 | 內坑各時期行政區域演化(唐至民國部分)

區公所所在地是:一區在城關,二區在安海,三區在青陽,四區在石獅,五區在金井,六區在河市。同年8月,根據省政府關於分割槽設署辦法施行細則的規定,將6個區併為4個區,設立區署,即第一、三區合併為第一區,區署設在縣城;第二區不變;第四、五區合併為第三區,區署設在石獅;原第六區,改稱第四區。

(二)、民國25年,增設水上保甲。全縣共計120聯保,1167保,1。2142萬甲。

(三)、民國29年,全縣設4個區,撤銷聯保,建立46個鄉鎮。

第一區,區署在縣城。轄有泉山鎮、明倫鎮、雲梯鎮、南薰鎮、象峰鎮、西北鎮、東洛鎮、法石鎮、新鄉鎮、永豐鎮、和平鄉、三民鎮、雙池鎮、青陽鎮、羅裳鎮、碧山鄉,三聯鎮17個鄉鎮。

第二區,區署在安海。轄有安平鎮、

內坑鎮、白洲鄉、

靈源鎮、新村鄉、石塔鄉、東石鎮、梧林鄉等8個鄉鎮。

第三區,區署在石獅。轄有石獅鎮、新華鎮、塘市鎮、彭田鄉、蚶江鎮、蓮塘鄉、祥芝鎮、永寧鎮、大坡鄉、衙口鎮、中山鎮、沙崗鄉、英林鄉、金井鎮、石圳鄉、深滬鎮等16個鄉鎮。

第四區,區署在河市。轄有雙河鄉、錦鳳鄉、豐山鄉、羅溪鄉、山頂鄉等5個鄉。

(四)、民國31年,省政府規定區之劃設,縣政府所在地的鎮,其行政歸縣政府直接指揮,不必劃入,其餘不得分至五區之多。於是全縣行政區劃劃分為安海、石獅、河市3個區,46個鄉鎮、538保。

其中,內坑規屬安海區,為內坑鄉與白洲鄉,內坑鄉轄區內共有14保,白洲鄉有12保。分別為:

1、內坑鄉:蓮塘、梅嶺、梅山、古山、龍山、城山、佳池、溪山、上莊、桐林、錢江、西田、曾埭、水埭。

2、白洲鄉:割州、砌坑、田豐、三民、內林、白垵、洪山、祥霞、錦塘、蓮芳、瑤瓊、陶澤。

(五)、民國32年,全縣劃為3個區,36個鄉鎮。

縣直轄10個鄉鎮:西北鄉、東洛鄉、法石鄉、浮橋鄉、立德鎮、居仁鎮、由義鎮、永豐鄉、雙池鄉、青陽鄉。

安海區轄9個鄉鎮:碧山鄉、梅溪鄉、

白洲鄉、內坑鄉、

安平鎮、靈梧鄉、忠信鄉、東石鎮、石塔鄉。

石獅區轄12個鄉鎮:羅裳鄉、塘市鄉、至善鄉、自強鎮、蚶江鄉、復興鄉、永寧鎮、霞坡鄉、英林鄉、沙崗鄉、金井鎮、深滬鎮。

河市區轄5個鄉鎮:大猷鄉、豐山鄉、錦鳳鄉、羅溪鄉、山頂鄉。

(六)、民國33年,撤銷區署,全縣設25個鄉鎮。其中,內坑鄉析出安海鎮,設定親民鄉,鄉鎮公所所在地為大宅村(現磁灶大宅)。轄區內共有11保。分別為

內坑鄉土 | 內坑各時期行政區域演化(唐至民國部分)

1、熊峰(熊山)保:宅內、東宅、宮仔口、內坑街、許(雷)厝、姚厝、灰厝。共7個街、村。

2、山莊保:石湖潭、後庫、亭頂、鋪頂、山頭、後橋、內曾莊、上嶺、西溪寮。共9個街、村。

3、桐山保:後山、桐林、西埕、外曾莊、後蕭。共5個街、村。

4、梅嶺保:芸頭、下倉、下黃、立厝、前山、張坑、東村、洋內、土垵、前宅、坑尾、九坑、西門、湖池頭、內山尾。共15個街、村。

5、豐田保:長埔、砌坑、後坑、塘坡。共4個街、村。

6、光山保:田邊、呂厝、潭頭、割州。共4個街、村。

7、祥安保:白安、深圳、上邦、岐山。共4個街、村。

8、雙紅保:後厝、潘厝、田邊、內林、井上、社仔、湖內、後坑、歐厝、前洪、後溪、下洪。共12個街、村。

9、錦霞保:下尾、鍾茂、柑市、刺園、洋林、黃塘、宮前。共7個街、村。

10、泰昌保:倒橋、官田、南村、深溝、泰昌、內湖、後溪、富蓮湖。共8個街、村。

11、大宅保:古塘頭、後坑、瑤瓊、新鄉、大宅、芳山(第山)、新田(後)坑。共7個街、村。

(七)、民國35年5月,撤銷和平鄉,全縣改為8鎮、16鄉,共轄298保。

未完待續……

版權宣告

公共文獻即是公共資源,公眾有權參閱,收集釋出以饗諸位諸君。凡標註作者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原創作品未經同意,嚴禁轉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

內坑鄉土 | 內坑各時期行政區域演化(唐至民國部分)

在這裡尋找更多的關於內坑的印記

TAG: 鄉鎮內坑區署民國全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