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拾遺(五十八):世間又見沙塵暴

3月15日,我國北方大部分割槽域明顯出現沙塵天氣。於是,我們看到,北京的天空變黃了,瀋陽的天空也變黃了。根據官方釋出的訊息,

此次沙塵源起於蒙古國南部地區。

書海拾遺(五十八):世間又見沙塵暴

國外頗有些勢力彷彿早已從中聞到了“欣喜”的機會,抱著唯恐天下不亂的態度和滿滿的惡意,居心叵測地向著中國開火。美國紐約時報不懷好意地宣稱“十年來最強沙塵暴席捲北京,空氣末日記憶重現!”韓國氣象廳作為官方機構,枉顧事實真相,居然言辭鑿鑿地聲稱“3月中旬在中國的戈壁沙漠揚起了歷史級沙塵暴,預計於3月16日刮入韓國境內”,言外之意就是這場沙塵暴起源於中國,中國要為此負責。如此無恥之嘴臉,實在罕有其匹。

而蒙古國作為這次沙塵暴的起源地,那個在我們眼中本應該是天高地遠、草原遼闊的美麗國度,那個曾經誕生了叱吒全球、被譽為“上帝之鞭”的遊牧民族的地方,其實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如今的蒙古國正面臨著草場退化和煤炭工業重汙染的雙重威脅,甚至一度壓抑地喘不過氣來。

很難想象,當七八百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的蒙古騎兵縱橫亞歐大陸並建立起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帝國時,能否想到那已然是蒙古人在歷史上的巔峰時刻了。姑且不提蒙古與中國的歷史淵源問題,我們只需知道如今的蒙古國實在沒有什麼存在感,甚至有時候,它只存在於相聲段子裡,以什麼“于謙的父親是蒙古國海軍司令”之類的調侃,撩撥一下人們對這個國度的刻板印象。

書海拾遺(五十八):世間又見沙塵暴

事實上,作為世界上最純正的內陸國家,蒙古的產業結構單一的可憐,其支柱產業一是放牧,二是煤炭。前者是蒙古人的傳統藝能,後者雖然所謂“工業時代新飯碗”,但實際上極其粗放。

一方面,蒙古有著天然的草原資源,加上千年積累的放牧傳統,發展畜牧業自然是有著得天獨厚之優勢;據統計,蒙古國人口不過300多萬,但牛羊之類的牲畜居然多達6000多萬頭,牧民逐水草而居,不停地遷移,龐大的畜牧產業對草原生態的破壞極其嚴重,草原荒漠化便是最直觀的後果。

另一方面,蒙古長期以來推行“礦業興國”的策略,採礦業一度佔到蒙古國GDP的四分之一,而煤炭開採毫無疑問又是重中之重。一個驚人的事實在於,蒙古國的煤炭資源預估儲量為1700多億噸,這一資料約佔世界已探知煤炭資源總量的10%。坐擁如此豐富的煤炭資源,這個原本騎在馬背上的民族放下強弓勁弩,轉而進入煤礦行業。不過,因為煤炭質量、技術裝置以及物流因素影響,蒙古的煤炭在國際上競爭力較弱,加上粗放型管理和過度開發,煤炭不僅沒讓他們富裕起來,還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趨勢。此外,由於蒙古國境內缺乏大型起伏的江河,水力發電根本無從談起,這使得依靠燒煤的火力發電站遍地“開花”,發電站的巨大煙囪一年四季不停地向著大氣“噴雲吐霧”,這一情況到了冬天因為取暖用電量激增而變本加厲。

書海拾遺(五十八):世間又見沙塵暴

烏蘭巴托市區

作為蒙古唯一的大城市,也作為首都的烏蘭巴托早已不是藍天白雲、綠草如茵的草原明珠了,而是成為了世界上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這裡擁有蒙古國大概一半的人口,但空氣PM2。5指數常常高達600微克每立方厘米,這一資料是世衛組織允許上限的24倍。這意味著,嬰兒從一出生就要呼吸著汙濁的空氣長大,肺病的威脅更是如影隨形。在環境保護層面,蒙古面臨著恆久且艱難的局面。

在綜合因素影響之下,一場大風,這場起源於蒙古國的沙塵便翻山越嶺,進入中國;一夜之間,北方大部區域的天空都被蒙上了黃色的陰影,著實讓人震驚。而這也充分說明,氣候問題其實是跨越國界的全球性問題。在環保這個重大的命題面前,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這也凸顯了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為這不僅是出於人道主義憐憫,也是為了我們所有人的未來。

我不禁想起中國當前一直在提倡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一前瞻性的口號和戰略實實在在地將環保落到了實處。若往前追溯,從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我們便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治沙戰爭,數十年如一日,我們建立起三北防護林,改造了毛烏素沙漠,打贏了人類史上最為艱苦卓絕的治沙戰爭,也造就了人類史上最最成功的治沙範例。單從這方面來講,蒙古國應該向中國取經。

書海拾遺(五十八):世間又見沙塵暴

當然,本次沙塵天氣雖然源於鄰國,卻也是對我國環境防護能力的考驗。儘管我們有三北防護林,有京津冀風沙源治理工程,但沙塵暴卻並未遠去,更未絕跡;由此可見,我們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上仍然任重道遠。而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藍天白雲的美好願景,需要國家的進一步推進,更需要每一位公民身體力行的行動。

願我們都行動起來,也願這世間處處都是綠水青山。

TAG: 蒙古國沙塵暴蒙古沙塵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