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官吏一詞為何在中國幾千年後消失?官吏是個什麼東西?

前言

“官本位”的思想在中國存在已久。為此,從古至今,數不清的人在為官從政這條路上踽踽獨行,肝腦塗地。在人們普遍聽聞的各個版本中,“官吏”一詞往往是個獨立的整體。然而,事實上,官和吏並非一體。相反,在某個時代,他們還是互為對立的存在。令人尋味的是,經過數千年時光的沉澱,“官”依舊受人憧憬,而“吏”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隱情,“吏”又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薦讀】官吏一詞為何在中國幾千年後消失?官吏是個什麼東西?

一、吏究竟是什麼

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文學藝術價值有目共睹。除卻其精煉的語言描寫,這部著作的人物塑造、因果關係也是一代絕唱,其中林沖、李逵、魯智深等英雄好漢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不過說起《水滸傳》中的智商擔當,宋江絕對當仁不讓。熟悉這本書的人想必都知道,宋江的職位是押司官。這個名頭雖然聽起來響當,但實際上是“吏”的別稱。在古代,“吏”有兩種含義。一種侷限於稱號,貼合實際,就是基層的公務員。他們往往在官府裡做一些基礎且不起眼的文書處理工作。另一種則更為抽象,它指的是實用主義思想,是法家的代表。

【薦讀】官吏一詞為何在中國幾千年後消失?官吏是個什麼東西?

二、吏的發展歷程

科舉制的確立是中國選官制度的一大創新,它打破了不同階層間的教育壁壘,是促進社會流動的重要舉措。不僅如此,它還影響了“吏”的發展歷程。在科舉制度形成前,“吏”沒有嚴格的定位,它可以是一國宰相,也可以是普通文員,可以平步青雲,也可以一窮二白。科舉制度確立時,歷代皇帝不斷招攬官員,這使得“吏”的數量減少,地位也被適當地削弱。等到了科舉制度發育成熟時期,宋代大量選拔正規官員,“吏”開始被排斥於官員隊伍外。到了明朝,已經很少有“吏”可以進入官場了。

【薦讀】官吏一詞為何在中國幾千年後消失?官吏是個什麼東西?

三、吏的衰落,歷史的必然

在漢朝之前,吏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無論是侷限於稱謂的“政府公務員”,還是法家嚴刑重罰思想的化身,它都是朝廷用來明彰法度、制約豪強的絕佳工具。但自隋唐科舉制創立發展以來,官與吏的矛盾逐步加深。到了宋朝,宋明理學大行其道,儒學思想深入人心,與之順應的是學子“入仕”,考取功名,謀求官職。如此一來,代表嚴刑重罰法家思想的吏就遭受了社會各階層的冷落。明清兩代,八股取士成為考官定製,法家思想至此徹底失勢,吏也失去了相應的生存空間。縱觀吏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認識到:圍繞在官與吏之間的利益和地位爭奪,其實是它們背後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較量。先秦時期,戰亂頻發,國無法紀,百廢待興。那時,代表著法度的吏無疑是國之重器。但隨著朝代的發展,民生漸穩,統治者的重心逐步放在教化百姓和穩固統治上,而儒家思想所強調的仁義禮智,忠君尊序,恰恰就是他們最為需要的。相反,法家思想重法度,輕人情,更適用於戰爭年代。所以,吏的衰落,只能說是時代的選擇和歷史的必然。

【薦讀】官吏一詞為何在中國幾千年後消失?官吏是個什麼東西?

結語

無論吏的結局是好是壞,最終是平步青雲還是一窮二白,它都曾為中國的官制發展做出巨大的歷史貢獻。不過,凡事總有兩面。吏的存在固然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但由於宋明時期其生存空間大受侵佔,有些吏走上了迫害百姓、欺凌弱小的道路。對此,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問題,並吸取教訓,監督現代政府的工作。

TAG: 法家思想科舉制度法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