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風炒鞋,“得物”還有多少套路?

撰文 / AI財經社 馬微冰 邵藍潔

編輯 / 董雨晴

得物有毒?

興高采烈地挑了兩週後,周宇終於在得物App下單了一雙籃球鞋,滿懷期待的收到後,上腳一試,小了。原本他覺得沒什麼,“找商家換個號的事”,卻在點選進訂單後發現,根本不支援退換貨。這讓用慣了淘寶的他一時間感覺有點無語。“售後體驗實在是太差了。”

在官方客服的指引下,周宇只得註冊成為得物賣家,將購買的商品再次賣出,以減少損失。周宇原本想原價賣出,但因為得物App要收取相應的手續費,如果按照這雙鞋的原買入價789元賣出,周宇能拿到手的錢只有690元,再加上郵寄到得物倉庫的郵費23元,這雙新鞋在周宇家裡才經歷了“一日遊”,就讓周宇淨損失122元。

不過,周宇覺得也算是自己大意了,聽身邊鞋圈的朋友推薦才在得物App買鞋,自己卻沒有仔細瞭解平臺規則。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周宇感覺不對味。當他以賣家身份釋出該款商品時,卻發現賣家端對於“7天無理由退換”有著明確的提示和規定,甚至部分商品,得物還會支援賣家購買“售後無憂”服務,透過支付這部分服務費,讓賣家免除售後責任,而相應的售後服務由得物平臺來完成。但有使用者反映,即便是購買了“售後無憂”服務後,在買家端該筆訂單仍舊不支援售後的退換貨服務。“這不是欺負消費者嗎,明明可以提示清楚,卻選擇弱化這部分。”

對此混跡鞋圈數年的得物資深賣家冠林,早已見怪不怪。作為一個在得物App一年可以買20雙鞋子的老玩家,他告訴AI財經社,“新手最好不要在得物上買鞋子,因為得物上的鞋子來源很多,尺碼跟國產尺碼差別明顯,而且不能退換,水很深。”

實際上,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類似的投訴也有很多,消費者尋求退換貨服務,卻被客服引導註冊賣家,只能自行進行售賣。

在黑貓投訴平臺進行搜尋,得物App的投訴量超過10萬條。此前,得物App曾叫毒App,投訴數量也達到2。3萬次,其中多數消費者直指App售假。AI財經社就無理由退貨標準向得物官方求證,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覆。

頂風炒鞋,“得物”還有多少套路?

許多新使用者們並不知道,得物App本來的名字不叫得物,老使用者們還是習慣於稱呼得物原來的名字——“毒”。

早在2015年時,虎撲體育的聯合創始人楊冰帶著原班人馬創立了毒App,定位於提供球鞋文化和潮流資訊,虎撲論壇裝備區的“鑑定功能”也被延續下來,毒App也為使用者提供潮品線上鑑別服務,由此順勢成為使用者之間的撮合交易平臺。

在毒App上賣東西的往往是兩類賣家,機構商家和個人,而得物為其提供鑑定服務。買家下單後,賣家將商品寄往毒App的倉庫,由毒App的鑑定師進行鑑定,確認為真品且不存在買家無法接受的瑕疵後,才會被打包發往買家。

因為解決球鞋交易中的假貨痛點,得物App獲得了球鞋愛好者的認可,也虜獲了資本的認可。

從天眼查App資訊來看,得物目前有三輪披露過的融資。分別是2018年10月份的天使輪,投資方為虎撲體育和動域資;2019年2月,完成Pre-A輪融資,獲得來自普思資本、高榕資本和紅杉資本中國投資的5000萬美元;當年4月份,得物再次完成來自DST的A輪融資,融資密度極高。

普思資本的老闆王思聰一度還成為得物的“野生代言人”,為得物賺取了不少流量,讓其迅速火熱至大眾層面。

深陷炒鞋風波

和消費者的投訴相比,對得物而言,其在社交平臺上被關注的更大的麻煩在於“深陷炒鞋風波”。

幾天前,得物社群內出現了一雙標價高達69999元的籃球鞋——“閃電倒鉤”AJ1,雖然它是由美國說唱音樂人Travis Scott、日本“潮流教父”藤原浩fragment design和Air Jordan三方聯名打造的限量款,但這個價格仍舊遠高於市場認可的常理價格。通常來講,這雙發售價格僅為1599元的限量款,因數量有限,有輕微的溢價算是正常的。

但這雙鞋最終在得物掛出了69999元的天價,近乎44倍的溢價,引起了網友關注。9月21日晚間,得物針對此釋出了《關於“AJ1閃電倒鉤三方聯名款”價格波動說明》,並對這雙天價鞋做了下架處理。”但下架的原因僅僅是,價格存在波動。

得物給出的解釋也十分“冷靜”,“因其特定的三方聯名稀缺屬性存在一定價格波動”、“我們關注在國外多個電商平臺的公開資料中,該款商品也存在相同的溢價”、“為某賣家個人所設定出價,且該價格下並無買家成交”。

得物似乎在拿國外平臺為自己的高溢價開脫。而相似的爭議事件,在今年內已經出現多次。

今年3月份,李寧韋德之道4全明星銀白款等三款商品,在得物的價格出現了32倍的溢價,一雙鞋的價格高達5萬元。同樣的天價出圈背後,得物表示,其作為平臺不參與定價,但同時對涉及商品進行了下架處理。

“炒鞋”的標籤為何總是與得物如影隨形?這也與得物App發展之初倚靠的鞋圈文化密不可分。

00后冠林就是得物的重度使用者,他會為自己看中的鞋子付出兩三倍的溢價,最多的時候他曾在一年內買了20多雙鞋子。在冠林的同齡人中,打球、討論球鞋、買鞋,是一件再日常不過的事情,鞋子甚至是他們的“社交貨幣”,除了得物,還有NICE、識貨這些也是他們常常溜達的平臺。

但最近幾次得物上出現的天價鞋,讓冠林覺得平臺開始有些“變味”了。

和冠林的想法類似,25歲的凌爍雖然年紀不大,但已混跡鞋圈數年之久。從虎撲社群到得物App,從凌爍手中交易的鞋子已有數十雙。

這幾年,得物炒鞋的風氣越來越明顯,他發現鞋圈有些黃牛為了提升自己的交易量和交易價格,很多時候會在商品掛上平臺第二秒,用另外的小號自己買下。“一般都知道不會發貨,他們就是賭一下,就算不發貨,也能賺個保證金。”通常賣家在得物App上架商品時,需要按照比例繳納保證金,即為商品銷售價格的5%,下限為28元,上限為1000元,交易成功後,會原路退還給賣家。但如果因為賣家原因導致的交易生變,那這部分保證金就會被扣下。凌爍說道,兩年前凌爍看到有人在得物上出售一款倒勾標價4000多元,自己就拍下了,但最終賣家沒發貨。而得物平臺的保證金規則,似乎也為炒鞋添了一把火。

凌爍稱,對這些人而言,炒鞋一定程度上已經像炒股一樣瘋狂。

只有真正一手拿到鞋的玩家利潤是最大的,“二級市場”的接盤俠相當於已經在高位接手,利潤低、風險大,就像炒到31倍的李寧,很大程度上是會虧到手裡的。

本質上,炒鞋者把鞋子本身當作是一種貨幣,而平臺不需要為這個“貨幣”承擔更多售後問題。

事實上,球鞋愛好者們早就感覺到得物的變化——與交易相關的模組和功能被不斷強化,炒鞋氛圍濃厚。今年春節前,凌爍成功搶到一款Adidas黑武士,入手價為1899元,這雙鞋在得物上架當天便以3009元的價格售出。

看到李寧球鞋被炒至31倍的訊息時,凌爍與好友都認為這是虛假的噱頭。“什麼交易記錄都沒有,也沒有訂單詳情頁,真實性有待商榷。我是不會去炒新潮流品牌的,這裡面存在很大的賭性,現在入李寧有可能就是韭菜,不好出手。”另一位得物球鞋賣家宇峰提到,相比李寧、安踏,鞋圈普遍認為Adidas和Nike這種成熟的品牌,未來漲價空間更多。而5萬元一雙的李寧背後,肯定有人在炒作。

除了商品中介,得物還把觸手伸向了金融領域。2020年底,得物上線“佳物分期”,為使用者發放僅用於App平臺消費的信用額度,主要合作方為樂信。

早在2019年10月時,央行上海分行就曾發文《警惕“炒鞋”熱潮,防範金融風險》,點名批評“毒App”炒鞋文化,指出第三方支付機構為其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槓桿服務,助長了金融風險,“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上述發文指出,炒鞋平臺呈現出參與者數量多、交易量大、價格波動劇烈等特徵。

被官方“實名認證”為“炒鞋平臺”一個月後,得物釋出了“鞋穿不炒”的倡議書。兩個月後,2020年開年第一天,當時的毒App就啟動了品牌升級,正式更名為“得物”。其定位也轉變為“專注打造新一代潮流網購社群”,走“潮流+社群+鑑定+電商“的新模式。但只可惜,更名後的得物仍然因為天價鞋而上熱搜。

得物到底靠什麼賺錢?

據多個公開報道顯示,上世紀80年代,莆田因為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大牌代工產業發達,也因此滋生造假問題。而在莆田系氾濫的運動潮鞋中,鑑別也成為潮鞋愛好者的一個剛需。

有炒鞋玩家向AI財經社透露,“之前Adidas和Nike都曾經在中國有代工業務,製作技術和工藝比較成熟,一些有瑕疵的原料被倒賣出來,做成一模一樣的鞋子,基本看不出來差別,其實,就是原版鞋,只是沒有從官方渠道流通,這就需要鑑定’大神’的識別。”

鑑別逐漸成為球鞋交易最關鍵的一環,得物也因為擁有“先鑑別後發貨”的模式被鞋圈熟知,並由此衍生出職業鑑定師生態,以及“毒包裝”等商品標籤。對普通使用者而言,擁有“毒包裝”的商品往往就代表真貨。甚至在其他電商平臺,許多商家打著“毒包裝”的旗號,售賣商品,以證明自己的貨品為真。

在這樣的優勢之下,有資料稱,2019年得物App全年GMV已經達到60億-70億元。截至2020年初,其月活使用者數已達4000萬。不過,得物向AI財經社迴應稱,這只是第三方資料,並未得到官方認可。

得物又能從這數十億的GMV中分多少羹?

透過在商品交易過程中增加“真偽鑑別”和“瑕疵查驗”等分級環節,“得物”會在交易中扣取各種手續費。包括5%的技術服務費和1%的轉賬手續費,以及查驗費、鑑別費和包裝服務費。舉例來說,一雙800元上下的鞋子,得物將在交易過程中扣除近100元,而該筆支出將由賣家負責。也就是說,交易的金額越高,得物從中收取的費用就越高。其中,根據得物規定,技術服務費最低15元,最高249元。

一位潮流行業從業者向AI財經社表示,“鑑定服務在電商行業裡是很重的模式,導致得物在這塊業務上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實際上鑑定本身是不賺錢的。”

對得物而言,起家於球鞋鑑定,但也受限於球鞋鑑定,對其而言,在電商業務上的品類拓展與人群拉新,才是支援其繼續發展的關鍵。

至少從品類和功能的不斷完善來看,得物仍舊在向外破圈尋求增長。

開啟得物App,也已經不僅僅是球鞋的天下。從類目可以看出,已經延伸到手錶、美妝、潮玩、數碼上,甚至還有汽車和藝術品。不過,在藝術品類目下,得物一方面在商品圖片下標明,“先鑑別後發貨,全新正品,假一賠三”,但同時又在頁面下面用小字宣告,“得物App作為電商平臺,僅查驗藝術品外包裝,不進行鑑別。”

在不斷破圈的過程中,得物也在逐步失去鞋圈重度使用者的信賴。

球鞋賣家曉航與朋友無法理解,為什麼在得物遇到的奇葩事件越來越多。他們從得物官網買的鞋子又從得物出售,最終竟然顯示鑑定無法透過。“不同日期鑑定結論就不一樣, 這種鑑定一點都不靠譜,讓我們損失很多。”曉航氣憤地說道,“現在很多新買家不信鑑定成果,導致整個行業氛圍很差,而且得物現在相當於一家獨大了,規則逐漸變成了他們一家說了算。”

還有網友吐槽,自己在得物買到的鞋子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但是鑑定通過了。另一名網友則分享自己在得物從事鑑定師助理工作時發現,從未見到過鑑定師本人,一直在流水線工廠工作。

失了鞋圈,討好大眾消費者未果的得物,在破圈的這條道路上走的顯然不太順利。商品鑑定的真假爭執不斷,面對炒鞋狂潮的褪去,得物的下一步究竟是走向何處,這個答案或許得物自己也在找尋。

(應採訪物件要求,文中周宇、凌爍、宇峰、冠林、曉航均為化名)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TAG: 得物APP賣家球鞋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