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渦陽這個小村“賽江南”

“三冬寒徹骨,兩過趙旗屯。月色籠蕭寺,燈光接遠村。年豐民樂土,夜靜馬嘶門。勞頓為何者,捫心只自存。”清乾隆年間,亳州知州鄭交泰為政勤勉清廉,尤以亳州歷史文化為重。

其主纂《亳州志》時,感慨老子故里存亳州和鹿邑紛爭,於是親閱史料,多次到亳州西太清宮和亳州東之太清宮、天靜宮實地考察。考察期間,兩次中途夜宿趙旗屯,寫下這首《夜過趙旗屯題壁》。

今年,歷史悠久的渦陽縣義門鎮趙屯村入選第八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

明清時期,渦陽這個小村“賽江南”

因“造旗”受到眷顧

北宋時期,真宗趙恆尊老崇道,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率滿朝文武駕臨亳州真源縣太清宮朝拜老子,並派宰相丁謂提前實地勘察籌備,修建天靜宮。

丁謂一行到真源縣沿渦河東下,在趙屯考察,安排趕製朝拜禮儀所用的幡幢、旗幟。從此,這裡因造旗聞名,而稱“趙旗屯”。

明清時期,渦陽這個小村“賽江南”

歷史故事傳到今

趙屯集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千年古鎮,流傳著很多歷史故事。

相傳,秦末時期楚漢著名的“垓下之戰”就發生在這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楚漢之爭到決勝時刻,劉邦數十萬軍隊把項羽軍隊死死圍困在渦河岸邊垓下。虞姬聞四面楚歌,傷感自盡。項羽慷慨悲歌,突圍至靈璧,再至烏江自刎。

曾經給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作注的唐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記載,垓下在城父東唐代真源縣(今義門)再東十里,即今趙屯。明代詩人夜宿義門渦河小船之上,依然“聞楚謳而斷腸”。

當地自古還流傳著西漢孝子韓伯俞渦河拉縴的故事。據說,西漢時期,梁國(永城芒碭山)韓伯俞舉家南下渦河岸邊謀生。由於渦河在趙屯一段水勢低淺,大船不便航行,需要大量民工拉縴助力。韓伯俞家境貧寒,只好以拉縴為生,用辛苦掙來的錢換點糧米供養年邁的父母。

拉縴空閒時間到老子廟聽道長講道修行,盡其所能,為善鄉鄰。晚年感傷母親年邁,時常哭泣於母親拄杖面前。後被鄉里舉薦為孝子,出任城父縣令,勤政清廉,造福四方百姓,後世列入二十四孝祭祀。

晚清朝廷腐敗,地方官匪橫行,民怨沸騰。張樂行在雉河集聚眾起義,豫皖十八鋪首領中趙旗屯就有兩人,他們率眾人在趙旗屯修築圩寨,與清軍殊死搏鬥。咸豐五年至咸豐七年,趙旗屯成為兩軍爭奪的主戰場。捻軍首領龔樹德、劉玉淵等帶領義軍在這裡打很多勝仗。同治二年,捻軍作戰遭到失敗,首領張樂行、劉玉淵、倪中平等在義門被清廷殘酷殺害。

明清時期,渦陽這個小村“賽江南”

明清時期“賽江南”

由於趙屯集緊傍渦河,水陸交通便捷,歷史上一直是經貿繁華的集市。到了明清時期,繁榮程度達到了鼎盛。

趙屯以上河床逐漸升高,水位較淺,通行不了大噸位船隻,所以商船透過淮河運來的大宗貨物只能在趙屯碼頭靠泊轉運,因此千百年來趙屯碼頭一直都是渦河流域最繁忙的水旱碼頭。

碼頭的繁忙直接帶動了天街的繁華,每年的春天,到了農曆二月十九前後的玉皇廟會期間,前來趕會交易客商的鋪面不但佔滿了天街,就連碼頭周圍的河灣裸地都被擠得水洩不通,鱗次櫛比的商鋪、貨棧擠滿了渦河的兩岸。

一時間水面舟楫如梭,岸上楊柳似煙,堤上車水馬龍,街上叫賣更酣。其情其景恰如真實版的“清明上河圖”,所以南來北往的客商都稱趙屯集是名副其實的“賽江南”。

新中國成立以後,公路、鐵路、航空事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使得內河航運不可能再是運輸物流的首選。但是,趙屯碼頭和天街(老街)在渦河觀光帶文化旅遊事業的繁榮和發展下,美好前景將指日可待。

本文中圖片、文字、音影片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違規侵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

END

明清時期,渦陽這個小村“賽江南”

- 掌上渦陽 -

你要的渦陽最新資訊都在這裡

TAG: 渦河趙旗趙屯亳州拉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