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供奉關公的廟宇有的叫關帝廟,有的叫關王廟?

為何供奉關公的廟宇有的叫關帝廟,有的叫關王廟?

拜關公 結善緣 學關公 行鴻運

俗話說,五千年華夏文明看運城。

因鹽運之城而得名的運城,是中華民族的最文化形象,打造了融合文化展示、民俗體驗、旅遊觀光、特色商業等功能於一體的歷史文化早發祥地之一,也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近年來,運城市為挖掘城市歷史文化,提升城市街區——盬街。隨著盬街的建設,坐落在街口的關王廟,也進入了人們的視線,被越來越多人熟知。

今天,我們一讓起去探訪位於盬街入口處的關王廟。

為何供奉關公的廟宇有的叫關帝廟,有的叫關王廟?

歷史探源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城市的建設發展,許多文明遺蹟已經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可在一座歷史文化氣息厚重的城市裡,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將許多塵封的歷史文明又帶到人們眼前。

在新建的盬街入口,歷經600多年風霜的關王廟好像已融入了城市兩側的現代化建築中,可站在山門往裡看,古老厚重的氣息還是迎面撲來。紅牆石瓦,發黃的屋頂木板上留著斑駁的痕跡,全是歷史的烙印,山門口的盤龍立柱浮雕也十分精細。

踏入山門,迎面看到的就是關王廟獻殿。山門一側立有標識牌,提醒遊客掃描二維碼,獲取語音講解。

為何供奉關公的廟宇有的叫關帝廟,有的叫關王廟?

據運城關王廟文管所所長解曉霞介紹,關王廟始建於元代,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曾多次修建,目前儲存下來的是明正德年間擴建後的建築,主要有山門、獻殿和正殿。

而之所以叫關王廟,是因為關羽是先封王,後封帝。現存的廟宇修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早於關羽封帝的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之後的清代雖有修飭,但都未大修,故而,人們一直稱之為關王廟。

明正德年間擴建的廟宇坐東朝西,兩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為木牌坊、山門、獻殿、正殿、春秋樓、寢宮、後花園,兩側配以白馬祠、部將祠、鐘樓、鼓樓、廊坊等,跟解州關帝廟的格局很相似,都是前朝後宮的形式。原廟宇佔地十餘畝,規模宏大,建築雄偉,是城內最大的關帝廟。

為何供奉關公的廟宇有的叫關帝廟,有的叫關王廟?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因地震倒塌,到了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時任巡鹽御史的吳楷號召鹽商大賈捐獻金銀,重建了關王廟。

因鹽業富裕的河東鹽商大賈們,秉承著關公的忠義、誠信精神,誠招天下客,利從信中來。他們凡外出運鹽起程之前,都會來這裡祈求平安,以保路途順暢;回來後要來這裡燒香還願,祈求好運連連。很多合同的簽訂和貴賓的招待,也會選擇這裡。慢慢地,關王廟也被人們稱為“信義財神廟”。

建築精細

關王廟的獻殿修建在青磚臺基之上,兩側護欄上活靈活現的石獅雕刻精美,殿內聳立著大大小小的石碑。遊客們總會拿著相機,去拍殿樑上的龍鳳彩繪。

“因經歷多次地震,目前的獻殿重建於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是當時百姓捐資大修的。不過,有些結構還是元代的。”解曉霞說。

穿過獻殿,眼前令人肅然起敬的建築便是正殿。殿內龍柱採用抗震榫卯結構,這也是為什麼正殿歷經百年屹立不倒的原因。比之獻殿,正殿的彩繪則更加古樸雅緻。

為何供奉關公的廟宇有的叫關帝廟,有的叫關王廟?

正殿內供奉著關公銅坐像,其神態端莊肅穆。神龕為木雕製品,四周的紋飾精雕細刻,可謂巧奪天工。神龕正面頂端懸掛著“乾坤正氣”匾額,是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運城百姓所捐贈。木匾四周雕有26個形態各異的人物,下方為關公騎馬征戰圖,形象生動,惟妙惟肖,將關公橫刀立馬、征戰沙場的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古時民間能工巧匠的技藝之高,讓人歎服。”解曉霞說。

在正殿的後門上有一匾額,上書“千古一人”四個大字,足見千百年來關公深受老百姓愛戴,統治者推崇。

為何供奉關公的廟宇有的叫關帝廟,有的叫關王廟?

在正殿東側的春秋樓,除去一樓的辦公區,二樓和三樓分別為關公文化展廳和河東民俗文化展館。

緊鄰春秋樓,有一座碑廊,存放著從民間收集來的石獅、石碑,內側的牆壁上畫有關公的系列故事。

四大珍品

廟內目前保留至今的,除了山門、獻殿和正殿,還有四大珍貴文物:明代大銅鏡(目前為複製品,原物儲存在鹽湖區博物館)、關帝籤譜碑、四好箴言碑及大觀聖作之碑。

大銅鏡高1。1米,寬1。4米,重250公斤,之前就聳立在獻殿正前方,是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由老百姓專為關公鑄造的。

獻殿的南北各有一塊方形碑刻,這便是有名的關帝籤譜碑。兩塊碑刻正面、背面皆有文字,每一面25籤,四面共計100籤。據考證《關帝籤譜》始於南北朝,基本定型於唐朝,後由文學家蘇東坡撰寫定稿,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關王廟所保留的《關帝籤譜》被稱為母本或藍本,各地流傳的《關帝籤譜》大都是從這裡拓印傳抄過去的,因為這是全國少有的擁有明確記載的碑刻,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由鄉宦劉敏寬、王士弘捐。

仔細看碑刻,會發現每一首籤旁均有詩、聖意、注、解,來解釋籤意,評判吉凶。這兩塊碑刻,不僅寄託著人們借關公佑護、祈福美好的願望,同時對我們現代研究關公文化很有幫助。

為何供奉關公的廟宇有的叫關帝廟,有的叫關王廟?

獻殿北牆中間相連的條石,每塊高約1米,寬約0。23米,這就是關帝的“四好”箴言碑。此碑立於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以篆體刻著關帝的“四好”箴言: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相傳是關公為教育子女所言。關帝“四好”箴言碑雖然多地都有,但此處碑中部保留著宋代理學大師朱熹贊“四好”箴言的《篆跡贊》,可算少有。大意為:這四句話堪稱警聯佳作,無論是讀書行文,待人接物,做人做事,都要以這“四好”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在正殿的後面有一座碑亭,佇立著一塊大型碑刻——大觀聖作之碑。這塊碑原立於河東安邑縣文廟內,是宋代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篆刻。當時宋徽宗為培養和選拔人才,也為懲治和處罰有劣跡者,推行“八行取士科”。這在我國教育和科舉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此碑文的篆刻集三大書法家為一體:宋徽宗親筆書寫的瘦金體“八行取士科”;當時的書畫大家李時雍將其勾勒石上,碑側的龍鳳、連理枝至今依稀可見;當時的宰相、書法家蔡京題額“大觀聖作之碑”。此碑儲存至今,有很高的書學價值,堪稱中國書法名碑。

今昔變化

關王廟曾為鹽湖區博物館,所以在很多人印象中,它是承載民眾精神寄託的清靜之地,也是大家身邊的博物館,2006年恢復成文管所,2013年被列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關王廟還舉辦活動,透過晨鐘暮鼓傳播關公的“四好”精神。

如今隨著盬街的開放,關王廟客流量也較以往增多了,盬街的繁華也增加了關王廟的知名度。“日常接待遊客1000人,是之前的兩倍,尤其過節的時候,客流量每天可達5000人左右。”解曉霞說。

為何供奉關公的廟宇有的叫關帝廟,有的叫關王廟?

關王廟對遊客全面免費開放,廟裡隨處可見的語音導覽小程式也為遊客的參觀提供了便利。掃描二維碼即可獲取語音講解,智慧化的設計,更顯貼心,遊客可以一邊參觀,一邊收聽免費的講解,更深入地瞭解關王廟的歷史文化。

炎炎夏日的午後,廟內依然可見三三兩兩的遊客,有帶著“長槍短炮”來拍照的攝影愛好者,也有帶外地友人來感受關公文化的長者,只是大家對關王廟的歷史知之甚少。熱情的解曉霞不時為遊人講解關王廟的歷史,引導遊客使用語音導覽系統,更加便利地參觀關王廟。

“瞭解歷史,才能珍惜現在。”帶好友來遊關王廟的謝師傅這樣說,“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置身城市熱鬧喧譁之餘,大家也可以多來感受歷史建築的文化氣息。”

TAG: 關王廟獻殿關公關帝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