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穎&陳政團隊《Science》:全固態電池再獲突破!

矽(Si)具有超過3500mAh g−1的理論容量,被認為是替代目前商業化的石墨負極(~370mAh g−1)以增加鋰離子電池(LIB)的能量密度的有力候選者。Si在地球上的儲量豐富價格便宜,同時無汙染對環境友好。作為電池負極Si (0。3 V vsLi/Li+)與石墨的電化學電位相近。但是,在實際使用時卻面臨很多問題。傳統的有機液態電解液會與高活性的Li-Si合金連續反應不斷生成固體電解質(SEI)膜,導致其迴圈效能較差。其次,由於矽在鋰化和去鋰化過程中體積變化較大(>300%)從而引起結構坍塌,由此生成新的SEI又進一步的消耗鋰,嚴重降低了電池的可逆容量。

基於此,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陳政和孟穎課題組

發現將微米矽(μSi)佔比提升到99。9 wt%後效能優異的全固態電池(ASSB)。μSi具有~3 × 10−5S cm−1的電子電導率,相近與最常見的正極材料(~10−6S cm−1到~10−4S cm−1)電子電導率,所以沒有必要新增劑額外的碳。此外,碳的存在也有害於硫化物固態電解質(SSE)的穩定性,因為它促進SSE分解。同時,得益於Li-Si和μSi顆粒之間直接離子和電子接觸,Li離子可以透過整個電極去鋰化μSi,並且鋰化和去鋰化過程展示出高度可逆性,無需使用過量的Li。本文報道的ASSB在測試中展現出了優異的效能,在-20°和80°C溫度下,全電池可以在高達5mA cm−2的電流密度下穩定執行,並且面容量高達11 mAh cm-2(2890mAh g-1)。隨後,ASSB(μSi-NCM811)在5 mA cm−2下迴圈500圈後仍然可以保持80%的容量,且平均庫倫效率高達>99。9% ,

是迄今為止報道的微矽全電池的最佳效能。

相關論文以題為“Carbon-free high-loading silicon anodes enabled by sulfide solid electrolytes”發表在Science。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g7217

具體來說,除了NMC811在使用前透過與硼酸研磨退火外。其他材料如,固態電解質的Li6PS5Cl(> 1 mS cm-1),微矽(μSi)顆粒,PVDF,PTFE,氣相生長碳纖維(VGCF),碳黑購買後沒有經過其他加工。負極由99。9wt%的μSi和0。1 wt%的PVDF在NMP溶劑中衝壓而成。正極由NCM811、Li6PS5Cl、VGCF和PTFE在加熱的研缽和研杵中以80:20:3:0。5 wt%混合後熱軋而成。硫化物固態電解質Li6PS5Cl在二甲苯中經過球磨後使用。(文:Navigator)

圖1。99。9 wt% μSi電極在ASSB中的示意圖。在鋰化過程中,μSi和SSE之間形成了鈍化的SEI,接著介面附近的μSi顆粒被鋰化。高活性的Li-Si隨後與其附近的Si顆粒發生反應。反應貫穿整個電極,形成緻密的Li-Si層。

孟穎&陳政團隊《Science》:全固態電池再獲突破!

圖2。碳黑對SSE分解的影響。(A )新增和沒有新增碳黑(20 wt%)的μSi || SSE|| NCM811電池的電壓曲線對比。插圖顯示了一個較低的初始電壓平臺,表明SSE分解。( B) x射線衍射譜(XRD),以及(C to E ) 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研究了(c) S 2p,(d) Li 1s和(e) Si 2p核心區。

圖3。 SEI增長的量化效應。(A)   全電池的電壓曲線使用滴定法氣相色譜測試。(B)Li-Si和SEI相對於電池容量的比例。(C)用於EIS測試的Li-Si對稱電池的電壓趨勢資料和(D)電阻曲線。

孟穎&陳政團隊《Science》:全固態電池再獲突破!

圖4。視覺化的99。9 wt% Si的鋰化和去鋰化圖。(A)μSi電極的原始多孔微結構。(B)充電狀態下有著緻密連線結構的Li-Si。(C)放電狀態下高佔比Si之間會形成空隙。黃色虛線區域表示每個樣本對多孔區域的放大觀察。

孟穎&陳政團隊《Science》:全固態電池再獲突破!

圖5。 μSi || SSE || NCM811效能。(A)高電流密度測試。(B)寬溫度範圍測試。(C)高面容量測試。每個單獨電池的第一個迴圈電壓輪廓以黑色繪製。(D)在室溫下迴圈壽命,所有電池在2。0至4。3V之間同樣的充電和放電條件下進行測試。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絡,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TAG: SiLI鋰化cmS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