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性婚姻的最優解

無性婚姻我們之前討論過,比如如何在低慾望婚姻裡守身如玉。

但現實生活中它帶來問題並沒有隨著被討論而緩解,反倒越來越嚴重了,我身邊吐槽的聲音也越來越大,不僅有女生也有男生,

「性冷」不分男女。

一個很奇妙的現象,似乎有慾望的男生與女生總是很難撞到一起,同時沒有慾望的男女在一起相安無事的案例也不多。

上帝擲的骰子,夫妻二人總是一個有慾望一個性冷。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因為幸福是沉默的,沒有問題的人安心生活不參與討論,所以我們看到的總是問題。

給無性夫妻畫像,常態無非幾種:

1。利益婚姻,感情不夠;

2。工作繁忙,無心床戲;

3。生育之後,全心帶娃;

4。不知不覺,不想親熱;

5。婚前就不和諧,婚後雪上加霜;

6。外面吃飽,回家性冷。

這裡面除了第六,其它都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

有人主張不管哪一種,只要出現一方性冷,統統按第六處置。

如果就是想換人,這種想法我不反對,換人總要有個理由,以對方的過失換人,算情感關係裡一個利己的技巧。

但如果當真,就很不客觀了。

只要你身邊有幾個因為生育或者工作,累到無心性生活的女性好友,你就會發現結婚,

尤其生育以後,性生活的地位直線下降

,按需求優先順序,有時候玩手機都排在它前面。

無性婚姻的最優解

一個朋友去年跟我吐槽老公喜歡熬夜打遊戲,荷爾蒙都花在遊戲上了,對她性冷。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特意回訪,她說:

「我現在上床就刷短影片,刷累了睡覺,他的快樂我也體驗到了,床戲太累,咱又不是演員,現在這樣挺好……」

我想這妞兒挺幽默啊,果然

想得開的人過得好。

在我潛水的一個女性社群裡,也經常有人討論無性夫妻。有兩次讓我印象深刻。

一次是談「交公糧」。

一個新手媽媽說自己對這事兒其實也沒多大興趣,但閨蜜提醒她如果男人在家滿足不了,容易外遇,所以她每次強打精神引誘、勾引老公「交公糧」,經常被男人吐槽精力旺盛、不嫌累。

「他沒興趣,我更沒興趣。但我要怕累,我們鐵定就是無性夫妻了。我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就得強打精神,把他的子彈掏空。」

她的話讓我明白了兩個道理。

第一,所有歲月靜好、天長地久的婚姻,都有一個人苦心經營、費力硬撐;

第二,不安全感是和諧婚姻的基礎,強烈的不安全感更容易激發人的無限潛能,比如扮演慾望無窮的小嬌妻。

無性婚姻的最優解

另一次是大家討論如果婚前發現對方性冷感,還能不能結婚的問題。

辯論異常激烈。

有人說只要合適沒什麼不能結的,反正婚前厲害的男人,婚後也會變成性冷大叔。

另一派認為還是不能結婚,雖然最終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成為性冷大叔、阿姨,但一直冷,跟曾經熱過還是不一樣,至少你要享受過。

群裡的爭執最後不了了之,我個人還是站第二種觀點。

這個道理就像婚姻裡的柴米油鹽總會磨去愛情的光亮,但

因為愛情走到一起的兩個人,一定比沒有愛的夫妻更耐磨一點。

當時還有人說,婚前很厲害,婚後不厲害的機率不大,不過這個觀點迅速被大家「圍攻」了。

一個結過兩次婚的姑娘現身說法,每次對方都是婚前七次郎,婚後性冷感,她現在已經開始自我反思,覺得不是男人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了——是不是有一種女孩,一結婚就失去了性魅力?

我最近看了很多書,發現生物學家、人類學家轉行研究情感、婚戀的不僅數量多,而且成功率高,比如《我們為何結婚,又為何不忠》的作者海倫·費舍爾。

為啥呢,因為婚姻雖然是社會結構的產物,但愛情的確是生物學的本能;

婚姻最重要的是尊重與責任,愛情最重要的就是性與愛;

婚姻是社會學問題,愛情是生物學問題。

無性婚姻並不是由某一個人或者某一種情感狀態造成的,而是婚姻制度與愛情本能之間的衝突導致的。

就生物本能而言,每個人都會對長得好看、具有新奇感的年輕異性產生更多的衝動。

這事兒不分男女,之所以女性表現得沒那麼敏感與突出,是社會教化的產物。

在社會教化方面,尤其婚姻責任感的教化方面,女性比男性走得更遠。

無性婚姻的最優解

很多專家研究過婚姻的歷史,比較容易達成共識的說法是男性當權後,為滿足自己的親子確定性而發明了婚姻制度,後來婚姻逐漸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細胞,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婚姻制度產生之前,孩子由母親與母親的家人撫養長大,女性很容易知道孩子是不是自己親生,而孩子的父親則很難做出同樣的判斷。

婚姻制度則將女性歸類為男人的「私產」,丈夫是妻子唯一的性伴侶,孩子自然容易確定誰是他們的爸爸。

同時,當權者為了滿足權力群體的生物學慾望,允許男人三妻四妾。婚姻中的男女在專一性、責任感方面的平等,是新中國才有的進步。

兩人熟悉到「我摸著你的手,就像左手摸右手」,很難再產生本能的性衝動。

性慾三要素:正當年、新奇感、繁殖欲,

結婚十年八年以後,一個也不剩,還能保持良好夫妻生活的人,基本是靠身體好和責任感支撐著。

而無論正當年還是身體好,本質上都是荷爾蒙旺盛。

但荷爾蒙這東西吧,

產生的不多,消耗卻不少。

打遊戲、刷抖音、網購等等,一切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的活動,消耗的都是荷爾蒙。

也許並不是人們越來越性冷,而是一方面大家有機會公開討論「無性夫妻」了,另一個因素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改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生活,有限的荷爾蒙被無限地分散了。

大家熬最深的夜,看最狗血的八卦,性生活反倒顯得有點耽誤事兒。

一個95後女生對於我們討論「無性夫妻」這個問題特別不解。

她結婚一年多,大家討論選題的時候,她說:「安全期為啥還要愛的鼓掌呢,是手機不好玩還是美劇不香?」

我當時以為自己聽錯了,後來才知道他們是

把夫妻生活單純當成了

生育手段

,為了不做無用功,她甚至選擇購買測排卵的試紙,只在有機會懷孕的時候「鼓掌」。

同事聽她說完炸鍋了,覺得這姑娘年輕不懂事,婚姻這麼下去可危險了,但姑娘一句話又堵死了大家的操心。

「雖然不經常鼓掌,但我們志同道合,特別有話聊。你們十分鐘完事兒,背對背,你玩遊戲,我刷淘寶,我也沒看出來做這事兒對於增進感情有啥好處。」

剛才還自詡過來人,覺得自己懂得多的我們,紛紛沉默,只有一個還在不甘心地掙扎,說:「但畢竟女人需要浪漫……」

「你們要分清楚,自己渴望的到底是完美的性,還是跟他的性。完美、浪漫、長久、花樣百出的親密關係,只有小說裡有,看小說就行了,免得達不到要求還得吵架。」

無性婚姻的最優解

姐姐們被她上完這一課,心裡五味雜陳。

我很喜歡現在的年輕人,經常能帶來一些東西撞擊我的思維死角。

與我們相比,他們是不容易被標籤化和定義的一代。

比如我們在網上看到「無性婚姻」的定義,掐指一算自己符合,就會自動歸類,進而反思與焦慮。

他們卻不會,他們的態度是「切,跟我有什麼關係,我好著呢」。

這種飛揚的態度,不一定讓他們擁有世俗意義上正確的生活,但會讓他們過得簡單、活在當下,少一些無謂的煩惱。

也許「無性」,只是社會多元化後的必然發展,如果不是關係破裂,性生活是否達標可能真沒那麼重要。

當我們談論性的時候,我們談論的究竟是次數,還是關係?

這個問題要先想想清楚。

以前寫這個話題,總想正經幫大家解決問題,現在我琢磨著,很多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甚至若干年後轉頭看,大約已經不是問題。

社會乃至文明的發展,必然帶來生活的改變。虛擬世界慢慢取代了星辰大海,我們懷念過去,卻無法阻止未來已來。

關於婚姻、關於關係,

最優解不在於標準,而在自己身上。

我們所面臨的所有不滿、糾結以及內心的蠢蠢欲動,都可以用兩個問題解決。

第一,是否有必要改變;

第二,是否有能力改變,把這兩個問題想清楚,答案自然就有。

不要被標籤左右,不要被他人的生活影響,在多元化的大江大河之下,選擇是一個非常私人化的東西。

越來越少「非如此不可」,選擇的標準不過兩點:

你願意,以及你能夠承擔後果。

生活有時候是詭異的,一起供房一起養娃一起孝敬父母一起面對風風雨雨的兩個人,卻並不想一起上床;

有時候又很簡單,所有看上去不那麼正常的選擇,只是想偷個懶而已。

完美太難,只能做有缺憾的自己。

不過,還是經常給彼此一個擁抱吧,沒有一個擁抱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再來一個,深情款款、充滿信任……

TAG: 婚姻性冷無性問題荷爾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