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獲批,商湯科技能否衝刺“AI第一股”?

IPO獲批,商湯科技能否衝刺“AI第一股”?

在上市之路上急行軍的商湯科技,迎來了向終點衝刺,甚至贏得比賽的關鍵時刻。

商湯科技近日傳出港股IPO新進展。11月22日晚間,港交所披露稱商湯科技透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標誌著在“AI第一股”之爭中有望勝出。

商湯科技和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主導市場,並稱為“AI四小龍”。據IDC資料,從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它們佔據了國內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份額的60%,公司的估值也均過百億元量級。

今年以來,“AI四小龍”均已開啟上市之路,“AI第一股”之爭由此廣受社會關注。依圖科技、雲從科技、曠視科技相繼宣佈科創板IPO,但一路走來經歷坎坷,比如,曠視科技此前衝擊港股失敗,依圖科創板IPO“終止”。

對於IPO的訊息一直表示“不予置評”的商湯科技,此次是否勝券在握,坐穩了頭把交椅?

IPO獲批,商湯科技能否衝刺“AI第一股”?

IPO獲批,商湯科技能否衝刺“AI第一股”?

商湯透過港交所上市聆訊

在“AI四小龍”當中,商湯科技最後一個遞交IPO申請,卻以最快速度拿到了入場券。按照此前資本市場給出的130億美元估值,商湯科技有望成為人工智慧領域全球最大的IPO。

據瞭解,商湯科技業務涵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汽車四大板塊,並透過統一的AI基礎設施來支撐面向各領域的AI模型生產和軟體開發。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科技軟體平臺的客戶數超2400家,其中包括超過250家《財富》500強企業及上市公司,119個城市以及超過30餘家汽車企業,同時賦能超過4。5億部手機及200多款手機應用程式。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商湯營收分別為18。5億元、30。3億元、34。5億元;2021年上半年,商湯營收為16。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91。8%。2018-2021年上半年累計營收99。8億元。

一直以來,

商湯科技的頭頂始終懸著一把利劍:盈利難題。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同期,商湯科技虧損淨額分別為34。33億元、49。67億元、121。58億元及37。13億元,三年半累計虧損243億元。但同時,商湯也在招股書內標明,過去幾年的主要虧損是源於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虧損,剔除這部分,經調整虧損淨額則分別為1。5億元、11。55億元、7。08億元及人民幣5。78億元,累計25。91億元,其虧損缺口已同比減少。

不過,持續虧損不盈利,不僅是商湯科技的痛點。招股書披露,曠視科技2018年至2021上半年的累計虧損超150億元,依圖科技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三年半累計虧損分別為72。68億元、雲從科技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累計虧損近29億元。

對此,雷石研究所認為,一方面在於人工智慧商業化目前多是定製化服務專案的形式,產品標準化程度以及可複製性都較低;另一方面在於人工智慧從業者尤其是演算法工程師、資料科學家的薪資較高,導致AI企業的人力成本高於其他技術領域的企業。此外,AI算力的成本也是AI公司運營成本較高的原因之一。

IPO獲批,商湯科技能否衝刺“AI第一股”?

由來已久的“AI第一股”之爭

伴隨著商湯科技拿下IPO入場券,爭議已久的“AI第一股”之爭也有了初步結果。為了上市,“四小龍”也是拼盡了全力,然而,上市之路可謂命運多舛。

先是依圖科技率先明確上市路徑。2020年11月4日,依圖科技申請科創板上市獲受理。然而,8個月後,也就是2021年7月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訊息稱,依圖科技已經主動申請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上交所決定終止其上市稽核。至此,曠視上市折戟。

IPO獲批,商湯科技能否衝刺“AI第一股”?

同樣,2020年10月20日,雲從科技完成了章程備案,上市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據悉,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4月,是四小龍中成立最晚的一家,IPO的賽道上,它也不是最早提交申請的公司。但云從科技2021年7月22日上交所成功過會,一躍成為了四小龍中最接近IPO大門的公司。

此外,曠視科技上市之路可謂一波三折。曠視科技先是2020年8月在港交所申請上市,融資額10億美元。根據招股書資訊,高盛集團、J。P。摩根和花旗銀行是其港交所上市的聯席保薦人。當時,它也被業內人士寄望成為“AI第一股”。然而,故事總有插曲,在港交所遞交的檔案失效後,曠視科技轉戰科創板。2021年3月曠視科技在上交所遞交申請書,於9月9日成功過會。

而低調的商湯科技其實早在2020年9月,

就完成了最後一輪Pre-IPO募資,據稱商湯科技的當時的估值達13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AI獨角獸”。

實際上,不止四小龍,賽道內的其他企業也加入了這場爭奪戰。6月22日,格靈深瞳科創板IPO申請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受理,排隊等在IPO大門前的人工智慧企業又添一家;還有今年11月剛上市的鷹瞳科技,更是搶到了“醫療AI第一股”的頭銜。

相關專家指出,資本市場存在“第一股效應”。對於“AI四小龍”,同處於計算機視覺同一賽道,面臨高度同質化的競爭效應,誰能率先上市,就能拿到“AI第一股”的稱號。顯然第一股將享受高估值溢價,從而壓縮其他同行的生存空間。

除了獲取高估值溢價,以“AI四小龍”為代表的AI獨角獸們爭做“AI第一股”的背後,或許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專業人士指出,

人工智慧行業已經經歷了五六年的早期爆發期,根據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現在人工智慧行業正處在“死亡之谷”的泡沫期,“淘汰出局”將是不實現商業價值創業公司的結局。

同時,“AI四小龍”融資步伐正在放緩。

今年以來,四家獨角獸公司都沒有融資訊息公佈。資料顯示,依圖科技最後一輪融資是在2020年6月,商湯科技、雲從科技、曠視科技最後一輪融資分別停留在2020年9月,2020年5月和2019年5月。

AI獨角獸們謀求上市,誰能持續獲得融資,誰能更快鋪設應用場景獲取現金流,誰才能獲得充足的資金去支援AI基礎研究的投入,才能最終掌握核心和主動。

IPO獲批,商湯科技能否衝刺“AI第一股”?

上市後前路仍任重道遠

即使是已勝利在望,但對商湯科技而言,其上市之後的發展既有“光環”加身的榮耀,但也面臨著挑戰。

從營收、毛利率、現金儲備等指標來看,商湯科技均有明顯優勢大。

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的收入2021年上半年為16。52億元,同比增長91。8%。四小龍中,收入排名第二的曠視科技,2021年上半年的營收為6。69億元,不足商湯科技的一半。雲從科技、依圖科技的收入更是被商湯科技遠遠甩開。

商湯科技的毛利率也頗具競爭力,由2018年的56。5%增至2019年的56。8%,並進一步增至2020年的70。6%,並由2020年上半年的72。1%增至2021年上半年的73。0%。而四小龍之一的雲從科技,2018年主營業務毛利率僅為21。46%,根據其招股書資料,截至2020年雲從科技毛利率也未突破50%。

同時商湯科技的現金儲備充足。招股書顯示,於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2月31日與2021年6月30日,商湯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人民幣72。2億元、人民幣66。7億元、人民幣114。3億元及人民幣89。3億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定期存款人民幣79。4億元,以及按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損益的流動金融資產人民幣21。9億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的各類現金及存款儲備超過190億元。

雖然商湯科技在四小龍中優勢明顯,但能否在AI領域繼續保持優勢,上市後能否經受住二級市場的考驗,穩坐行業一哥,前路仍任重道遠。

早在2018年,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就公開表示:“太多人用AI包裝專案,造成估值過高,未來將會得到調整。”誠如其言,當AI風口降溫後,商業化落地能力成為決定AI企業生死的關鍵。

如何加強自身商業化能力,進而提升競爭力,無疑關係到商湯科技在AI賽道上能否跑得更快,跑得更遠。

值得注意的是,商湯科技也已意識到了發展之要,下血本進一步“強身健體”。據介紹,商湯科技本次IPO募資所得將做如下安排:35%用於擴大AIDC算力、晶片設計、人工智慧模型開發等基礎性技術研發;25%用於人工智慧產品研發;15%用於業務擴充套件;15%用於戰略投資;最後10%用於補充營運資金。

撰寫/王貝貝

編輯/董婉婉

TAG: 商湯AI科技2021IPO